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306|回复: 4

雨中“蒙山人家”

[复制链接]
望见马克 发表于 2015-1-6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望见马克 于 2017-8-11 07:11 编辑

         雨中登蒙山,秋风携旅伴。雨是今天雨,山是昔日山。
    鲁南,深秋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温柔缠绵了一个上午。
    中午,雨雾把整个蒙山包裹得严严实实。蒙山之上,云雾抹平了山巅,蒙山之下,游客披雨衣,打雨伞,来到蒙山人家。一个个圆粮囤、一条条长廊坐满了食客。天津的、北京的、甘肃的、江苏的、江西的、广东的、河北的……游客络绎不绝,口音各异,心思相同。采风的文友们和各地游客都上来了,来到这蒙山之上、蒙山之下,一起笑着,说着,展开歌喉唱着、用手指点着,谁都想充分展示自己的心情。潇潇细雨不曾邀来雷声,人们的欢声笑语便是轻奏的雷鸣。
    这里是两战圣地这里山果遍野,秋高气爽。蒙山,八百里沂蒙的首高,又称东山,因孔夫子登东山而小鲁所以出名;一曲宛转悠扬民歌《沂蒙山小调》风靡大江南北。
    童年哼沂蒙小调,悠远悠扬,使我向往;少时读《红日》,国共两军搏斗厮杀在孟良崮景让我惊心怵目;“文革时看《南征北战》那血与火的鲁南战场,激励我立雄心,保边疆;成年后看红嫂沂蒙颂,感动得我清泪两行,点点滴滴。忆往昔,沂蒙感动我,想起红嫂,想起军民鱼水情,泪如泉涌,湮湿衣襟——为那些保卫沂蒙的勇士;为献乳救伤员的女人,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贡献一切的父老乡亲。书籍、图片、电影、电视剧,各种媒体把逝去的鲜活的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残酷的情景,一起投影到我的心幕,这几十年的画面得拍成多少时辰的电视连续剧?
    迎新宴会上,王玉玲一首蒙山高,沂水长……”引起全场的共鸣,女汉子王春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把我们带入大革命的年代,被感动的我们,这把年纪的花甲老人,涟涟泪水积成多,连绵成年年秋雨。这秋雨打湿建国初期的粗布衣衫,打湿文革时期蓝绿海洋,打湿了红男绿女的奇装异服,打湿了中山装牛仔裤和乞丐服,直到今天,革命的战斗的气息就这样给年年秋雨闪回,闪回到蒙山的大地。
          放眼看蒙山,前方是沂蒙,沂蒙赖以存身的是我们的精神。沂蒙回应我的是满眼的山,峰托着峰,岭推着岭,重重复重重,没完没了的山的波浪。
    在这神圣的红色土地上,展现过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的情,记录着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沂蒙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战场载入史册。1947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不再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大气,不再是李白杜甫联手游览的惬意,不再是蒙山处处现红嫂,不再是孟良崮下寻遗体。如今大同了,蒙山自近而远呈葱绿,黝黑。远处近处的土屋还在,那是供游客食宿的地方。蒙山深处仍存原县委机关——战斗堡垒,那不是打仗,而是为游客开辟新的景点。
    秋雨越来越浓,转眼间就密似珠帘了,而游人并不减少,反倒越来越多。
         朵朵浓云依恋在蒙山顶上。雨中看远方,三三两两人群跋涉在羊肠小路,我推断他们去找红嫂。我也跟随着他们前行。在山腰处,我看到两块巨石斜搭在洞口……莫非这里也有红嫂的足迹?我似乎看到里面看到喂食伤员鸡汤的妇女……其实,红嫂,就是沂蒙军民的代名词,她不仅是一位善良妇女,而是千百万子弟兵英雄的母亲,在沂蒙山随处可遇见。蒙山深处,解放战争时原县委机关前飘扬着红旗,一杆不倒的血一样红的旗帜,依然鲜艳夺目。
         蒙山沟壑里是花是草是树,蒙山脊梁上也长满的红花、绿草、大树。挺拔的翠柏昂起头颅雨中浴,高大的白桦挺起胸脯迎着喷壶,磨盘的柿子和玲珑的山楂在碧绿的画图中突显金黄、嫣红;特别是红扫帚苗,象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似一簇簇喜庆的福字。岁岁年年,年年岁岁,秋雨构成深绿背景,这些植物不时地改变着颜色,秋雨打在身上,则是深沉,浓重;阳光照着它们,则是灿烂多姿,我行我素地自甘寂寞地守在立着蒙山。
         陡坡上的山羊,任由在雨中啃草。牧羊人披着雨衣 漫步挥赶,他不用挥鞭,羊群随着人影走,人和羊都在雨中浴;路边的草,绿得深,绿得重,发射着油亮的冷光,俯俯仰仰迎送旅人;草间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静静地编织一片片云。村外的大道两旁,山涧流水隐约,乡土人家宛然画图。大道上人流稀稀落落,在忙着迎接游客,挑担的,提篮的,销售山货,做着生意,山路,用它久历革命的肩膀扛起了现代文明商品社会。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那一幕幕动人的革命故事,至今让人肃然起敬。
    当年保家卫国的乡亲和民兵们,未必想得到他们给后辈人世留下旅游遗产更不会想到一位普通的乡村妇女用乳汁救活了解放军伤病员,被人谱了曲,编了剧,让人们口上唱,心中想;也不会想到后来有无以计数的海内外游人,千里迢迢来看他们的杰作;她们当初想的无非是救活一条性命,尽快返回战场参加战事,然后回家与亲人团聚。
    往往,震撼人心的故事,就是平凡人的血和泪、情与爱。沂蒙山啊,乡亲们贡献的血,泪,汗,不计其数。沂蒙的挺立,意味着敌人倒下;善良辛苦的老百姓出于简单朴实的思想,普通的行为,却为后世留下珍宝——沂蒙精神,进而为一个中华民族进步制作了动力。
         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并将以后仍然激励着沂蒙人民乃至全国人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5-1-6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浏览中一亮,美文动人。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5-1-7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5-1-9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篇优美而厚实的美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回忆与现实生活相得益彰。好思路,好文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望见马克 发表于 2015-1-2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此文是费了一番心思,但是还没有如愿。可见,写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3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