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孝亲敬老真情无价
2014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抓紧时间,还账!
这回要还的是欠刘俊秀的账。
刘俊秀是我所在的18组的老组长。
我离退休还有三年的2006年就认识她了。那时我参加联谊会在江北科学宫的一个活动,临时为就餐方便,按参加者自然排列,我就被编到了18组。那年10月,我第一次参加了18组的活动。年底又参加首次为60岁老知青过生日庆典,看到刘俊秀和18组的知青演出节目,知道她性格开朗,很活跃。后来,经常参加18组的活动,自然也就了解了刘俊秀。她性格开朗,没有什么说道。爱讲笑话。2012年6月,我和老伴李军与刘俊秀等人同去宝岛台湾旅游,一路上,她不停地说笑话,大家称她是“开心果”。她和18组副组长王玮珊很要好,配合默契。好到什么程度?为了说知心话,两人竟然到澡堂里尽情地说。我们因此也和王玮珊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可惜,她2013年在一次意外中逝世了。)
可是,让刘俊秀犯愁的是,她爱人却患有严重的忧郁症。她和她爱人曾到过我家。其爱人沉默寡言,注重仪表。后来因心脏病去世了。爱人的离去对俊秀打击很大,说起来就泪流不止。但是她还是坚持参加知青活动。有时研究工作没地方,就约大家到她家去商量。她和社区关系很好,18组排练经常到她所在的社区去。
俊秀很有组织能力,又能无私奉献,因而大家拥戴她。她也不负众望,在知青联谊会举办的第二届上山下乡运动会上,18组夺得总分第一名,她又兴奋得流了泪。
俊秀很有才能。她创作的小品《新七仙女下凡》,十分有趣。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董永和七仙女以及她六个姐姐都上场,用红绿被面往身上一裹权当戏服,大家演得开心,观众看得高兴。俊秀开创了18组创作小品剧的热情,以后,小品接连不断。
俊秀患有严重的眼疾。重到什么程度?不能长久地看电脑。时间稍长,眼睛就睁不开,酸疼。但她仍然经常上电脑,还学会了打字,偶尔回个贴。她外孙问她:“姥姥,你看什么呢?”她说:“看大鹏影视。”“大鹏影视是什么东西?”俊秀无法和还在幼儿园的外孙说清。过些日子,她带外孙到我家,我抱了这孩子。后来听俊秀学,说孩子到幼儿园对老师说“大鹏影视抱我了”。弄得老师一头雾水。
去年冬天,俊秀不慎摔成粉碎性骨折,她悲哀地说:“组长我是不能继续干了。”18组理解她,大家排好班,轮流到医院去看她,直到春节前的小年,她不让我们去医院,由她家人照顾。节后我们去看她。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工作和不给大家添麻烦,俊秀竟然去了社区办的敬老院。据我所知,知青中像她这个年龄去敬老院,大概是第一人。在敬老院里,她照样为老人说笑话。比她老、比她困难的人都喜欢她,说她每天都为我们带来快乐。
言归正传。我怎么欠的账呢?夏天的时候,有一天俊秀说她女儿拍的一张她外孙给她洗脚的照片寄到报社,获得了三等奖。她把照片发给我,让我代她上网,以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当时我说这样发太简单了。有时间我采访采访你的女儿和外孙再发。可我一直瞎忙,没有时间。后来,俊秀直接写了文章。可惜,我还是没得空帮助代发。眼瞅过年了,再不发太对不起俊秀了。记得她今年去海南前,从联谊会办公室出来,她特意让我别骑自行车,陪她走走。我送她到车站,信誓旦旦地说,你的文章和照片我一定会发。
唉,我又失言了。当我挤出时间终于整理完毕可以上网发时,我给她打电话想表示歉意。不料,她正在泰国旅游呢。不好浪费她的电话费,我没提她的文章和照片上网的事(她以后会看到的)。只好匆忙祝她新年快乐。她听到我的祝福非常快乐,也祝福我和老伴快乐。
好了,终于又完成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我也可以安心迎接新年了。
孝亲敬老真情无价
作者:刘俊秀
我常想,亲情是什么?亲情应该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亲情是在人生遭遇坎坷时,亲人给你带来的关心和呵护;亲情是涓涓小流,细腻叉悠远。 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先培养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我的小外孙就已将孝敬老人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的小外孙今年8岁,是班级里的大班长。每天在学习之余,他经常给我洗脚、陪我聊天,还给我讲一些小故事、猜谜语。在小区里大家都夸小家伙细心、懂事!这不,在今年9月份《生活报》组织的手机摄影大赛中,我女儿认为中华孝道应该弘扬,就把小外孙平时给我洗脚的照片发到了犬赛组委会,喜获三等奖! 外孙的这一切都是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在我们家里孝敬老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优良传统在传承。老伴去世后,小女儿和女婿把我接来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多次给我报旅游团让我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身心愉悦;他们还鼓励我参加老年社团的活动,让我广交朋友、老有所乐。在这近三年来,他们按照我的生活习惯安排自己的生活,一直在无微不致的照顾我,从未有过任何怨言。记得有一次,我的腿因天凉抽筋了,女婿和外孙在家,女婿急忙跑过来帮我按摩,一会症状就缓解了。这时小外孙也学着他爸爸的样子帮我揉腿,让我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女儿、女婿对老人的孝敬,对孩子的培养,也赢得亲戚邻居的广泛赞誉。他们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每个儿女都应该做的事,没有什么好的。”如此天长日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养成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他们说:“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好本职工作。”女儿、女婿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崇高道德和博大的情怀,为老人营造了一个安享晚年的生活环境,为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默默奉献,是当之无愧的“好孩子”。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我想我的孩子们做到了,我也衷心地希望他们一生平安!
以下照片为刘俊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