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344|回复: 17

老知青网站代表广大知青的正义之举!

[复制链接]
心犀 发表于 2014-12-1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交与人民大学党委的信


尊敬的人民大学党委:

  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也一直是老知青们向往和崇拜的高等学府。而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伟副教授,于2014年11月22日在环球时报发表的:“严打”需反思,但不能一否了之。”文章中“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言论极大的伤害了我们老知青的心,引起了全国广大老知青们的愤慨。王宏伟以人大教授身份发表的文章,有悖于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环球时报22日刊登此文章,23日我们即在老知青网论坛发表文章反驳,全国各地知青组织、网站陆续发文支持,但至今没有见到王宏伟的回应。我们恳请人民大学领导认真对待王宏伟“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言论在社会上产生的恶劣影响,请王宏伟拿出此论断的历史依据,如没有证据说明其观点,请促使王宏伟对我们的质询及时做出回复和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其影响。

  

下面附部分老知青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心犀 发表于 2014-12-1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人民大学转交公共管理学院王宏伟同志
王宏伟同志:
    你好。你在2014年11月24日环球时报发表的“‘严打’需反思,但不能一否了之”一文中,在谈到80年代初期开始的第一次“严打”时,曾做了这样的回顾和评估:“告别“文革”时代的中国社会转型刚刚启动,人们开始出现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的迹象;公检法尚未恢复元气,法治不彰;“造反派”的余毒没有肃清,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其中“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个评估,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老知青群体中,更是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在全国各地知青网站、博客、和QQ群中,发文或留言,对你如此罔顾历史事实、是非不分的言论,纷纷表示强烈质疑和不满。
  《老知青网》是在国家工信部注册的网站,迄今已成立四年多,现有注册网友8000名。我们代表老知青网的老知青朋友们对你将第一次严打评估为“大批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言论,表达如下看法:
    一、在我国法律中对于“犯罪主体”是这样界定的“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按你的观点,这第一次严打犯罪的“自然人”当然主要是由“大批回城知青”构成。你的这个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结论”,严重背离了历史真相,也极大地伤害了广大老知青的尊严。
    我们不禁要请问:
    第一次严打(1983.03—1987.01)期间,所谓成为“犯罪主体”的“大批回城知青”是多少人?占全部回城知青的比例是多少?

在被收容审查、劳教、拘留、逮捕的所有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中,回城知青所占的比例究竟又是多少?
    我们希望你在认真查阅历史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以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而不要轻易下武断之言。你应该清楚:言之有理、立论有据,应该是每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我们认为“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严重伤害了全国1700万老知青的感情,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广大老知青朋友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农场、兵团,插队落户或屯垦戍边。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历经磨难,坚韧顽强、吃苦耐劳,为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更加了解了社会底层,坚定了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
    1970年代中后期,大批知青陆续离开农村、农场和兵团返回城市。在评价80年代的第一次“严打”原因时,有人曾撰文认为“知青成为不稳定因素”。据我们所知,确有部分知青返城后,因一时没有找到工作而产生了浮躁不安的情绪,但极少有人触犯刑法,知青违法乱纪的案例也不是没有,但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知青识大体、顾大局,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地政府部门的积极疏导,以正常调动、招工、考学或进入民营企业,开始新的工作和学习,也有人选择了自主创业、自主择业。
    经历了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练,他们格外珍惜新的工作岗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逐渐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或优秀人才;一批知青通过自身努力,在政治、科研、教育、文学艺术、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为加强精神文明和“四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和李源潮等一批有知青经历的治国之才,进入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他们经历过艰苦劳动和生活的磨砺,更具平民情怀、务实风格和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而大多数知青一生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绝不是如你所言“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
    如今绝大多数老知青已步入晚年退休生活,他们虽年届或年过花甲,仍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关心第二故乡的发展。他们回顾知青历史、展示知青风采,继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可以无愧地说绝大多数回城知青绝不是“严打”的“犯罪主体”,而是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他们为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年轻的副教授、学者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共安全管理”专家,你在知青上山下乡和第一次“严打”时,还是幼童和少年时期,因此,不可能实际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对知青的历史和在“严打”中的具体情况也仅限于有限的资料,所以就轻易下了“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错误结论。
    我们希望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在查阅“严打”全面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做一点调查研究,倾听老知青的感受(也许你的亲属、长辈或同事、同仁中就有知青)以有助于你了解知青、了解知青历史和知青在“严打”时期的真实“历史情境”;相信你也会因此而对知青有正确的认识。
    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希望你能就自己的这句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言论做出深刻反思,并就此向老知青群体诚恳道歉,以挽回对老知青群体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还历史以公正。这样做,必将得到广大老知青的理解和尊重,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
    另,随信附上几位署名的老知青针对你第一次严打“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错误言论,所做的发言和其他部分老知青在各地知青网、博客和QQ等媒体发表的文章或留言,供你阅看,希望能给你以启发。


                                             2014.1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心犀 发表于 2014-12-1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一:

请王宏伟给出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论据


作者:刘义书



  王宏伟把第一次严打的发生归结为三点:一,文革后的社会转型期;二,法治还不能彰显它的利剑之威;三,“造反派”的余毒没有肃清,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第一条社会学家能有权威的解释。第二条法律工作者们表述起来更有说服力。只有这第三条我们知青想问个究竟。
  第一:作者为什么要把造反派的余毒和回城知青联系在一起;其二: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论据到底在哪里。
  文革那个年代,不要说我们这些处世未深的学生娃很难看透那个混沌的局面,就连那些拿起笔杆做刀枪的大学生们又当如何。文革后这些学生娃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700万正需求学的学子们中断学业,去实践与更广大的劳苦大众相结合的革命之路。经受了十年的磨砺十年的考验,在文革结束的时候他们通过不同路径回到自己学生时代的城市,回到父母的怀抱,回到兄弟姐妹的身边。十年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足可以使一个人从新认识一切,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学生娃的狂热早已降温,底层社会的朴实已经注入他们的心田。如果作者还要把造反派和回城知青硬拉到一起,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至于说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样的论述,可是会引来千万知青的强烈抗议。知青们绝不是孤陋寡闻,在多年来的大众媒体上还从来没有人敢用这样的词汇定义回城知青这个庞大的群体。上到国家领导下到平民百姓,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生活着众多的回城知青。他们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或是勤于工作的守法公民。
  身为国家级院校的教授本该治学有方,论证有据。不成想会在如此有影响力的报刊上发表如此不负责任的言论。做为知青我们有权利要求文章作者删除文中的不实言论,消除影响。并要求作者在公共媒体上给知青这个群体赔礼道歉。
  有一句话一定要说,在涉及到曾为国家分忧解难,曾经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过的这个人数众多知青群体的结论时,千万、一定要想周全再说。虽然历史是由后人来缮写,但绝不意味着历史可以任由杜撰。
(作者:刘义书,原北京赴河北省南皮县黑龙村插队知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心犀 发表于 2014-12-19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二:
请王宏伟拿出大批、知青、犯罪、主体证据


作者:吴立华



  几天来,王宏伟的“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邪说已经激起了广大老知青们的愤慨和声讨,作为老知青,我们最有权力站出来说话:建国前后出生的一代人,是沐浴着党的阳光长大的。在国家面临困难、动乱的时刻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把青春、热血甚至于生命献给了第二故乡。那时候的学生娃们最质朴、最执着、最奉献、最无私。即使是返城、上学、当兵、进工厂后的知青们仍然保持着不畏艰难、积极上进的品格。改革开放以后, 经历了上山下乡磨难的老知青们,无论身处怎样的地位,都堪称是社会的中坚。在浮躁社会心态时时涌动的情况下,老知青一代人的人生信念更是平衡稳定社会心态的宝贵力量。
  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一谬论已经传播广泛,受到中国大陆与海外读者的高度关注。“大批”、“知青”、“犯罪主体”用这样的字眼从何而来,有何证据?请你拿出来! 而王宏伟文章中所例举的五个案件以及当事人与知青群体毫无关联,既不是知青做的,案件本身与知青也没有任何关系。作为研究法律的博士生导师难道不知道“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样的错误观点发表在公开刊物上是违法的吗?而作为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这种对外公开发行、影响力很大的一级喉舌为什么没有严格的审查和把关,而得以让它流行开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请《环球时报》有关人员给我们一个说法!王宏伟必须公开道歉,收回他的谬论,还知青们一个清白。
  广大的老知青们都是积极进取、充满正能量的!都是坚强拥护以习主席为首党中央的领导,珍惜和维护好难得的安定、团结、和谐的大好形势的。我们虽然都已步入了老年,但我们还能辩真伪、识善恶,难忘的知青时代已过,但知青精神永存!一息尚存,继续前行!

( 作者:吴立华  北京第27中学66届初三毕业,  68年6月到74年9月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8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心犀 发表于 2014-12-19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三:
王宏伟的言论危害社会的安定


作者:张强

  王宏伟提出了“大批返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观点,没有进行任何论证。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而王宏伟身为一名副教授,撰写并发表过多篇论人,连这样一个基本的方法都不清楚,就主观臆断的下了“大批返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不仅从逻辑上完全不通,而且也根本不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
   1、十八届中央委员后补委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知青历史,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下乡历程。据统计,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最高层的政治局常委中,则有4人曾有知青经历,占比57.1%。
  2、中国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有知识青年经历的人数有一百多人。
  3、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全面进入决策层,无疑将会影响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未来走向。
  4、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职务 中共领导集体 背景:知青一代外媒称中共新领导团队均下乡挨过饿,具有顽强的不怕苦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强革命精神。
 5、这个中央决策群体,还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这段经历在磨砺他们性格的同时,也锻造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风格,同时使他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
 可以说,知青一代是不幸的一代,同时也是收获了宝贵财富的一代。在那个特殊时期,艰苦恶劣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底层疾苦的了解,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更易亲近百姓,务实做事。
 有长达近7年知青经历的习近平总书记11月15日的“述职演说”,就被外界认为强调与人民之间的对话,凸显“亲民平实”的清新风格。《澳门日报》评论说,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等新一代领导人的知青经历,造就了他们的平民情怀,这种政治素养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策导向。正像习近平同志说的那样: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研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能说得过去吗?总之,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麽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麽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因此王宏伟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言乱语必然激起广大老知青的愤怒,他的言论危害社会的安定。


(张强 北京35中67届高中毕业,1968年9月18日下乡,在内蒙古武川县东土城公社,三道河大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心犀 发表于 2014-12-1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四:
来自全国各地知青的声音


《摘  抄》

来自于镇江网的声音:
  现在有些“专家教授”就是多认识几个字,把他放到乡下十年去,他狗屁都不是。你说他是标新立异,是太客气。我是说别有用心,现在有些所谓的专家,专门搞翻案,从古代翻起,把岳飞、秦桧的忠奸都能翻个身。诸如此类,已经是屡见不鲜。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根本不是,指桑骂槐,他们就是别有用心,就是为了迎合国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推翻现有政权。国人需保持警惕,我们祖国的强国梦,决不能断送在他们手里。--徐生
来自重庆知青网的声讨:
兰花: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任何国家都有不安定群体,不能因为有极个别知青犯罪把我们大批的知青说成是犯罪主体。这样的人还配是研究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教师?
  小勐养:王宏伟作为一个学者(或是专家)居然能说出这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话来,实在是让人厌恶!你必须对自己在主流媒体公开提出的主张提供相应证据,你也必须在主流媒体向全中国的知青书面公开道歉。
廊坊知青网转帖:
  王宏伟,你是干什么的?我是64年支边的老知青,我支边的时候你在哪了?恐怕连你妈都还没长大。你对知青了解多少?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吗?那就让我拉告诉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知青群体1700万(不止)是最热爱共产党,最热爱共和国。最热爱祖国大地每一寸山山水水,最热爱劳动,最不怕困难,最不怕牺牲。!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扛起一片天!为国家排忧解难。他们做到了!你做的到吗?你会这样做吗?你对国家有都大贡献?!不就是多喝了几年墨水吗?有什么了不起!你在主流媒体对老知青进行诽谤,污蔑。造谣中伤。我们是可忍熟不可忍!你必须对你的言论负责。必须在主流媒体拿出你相应的证据。必须在主流媒体做公开的道歉!否则我保留诉诸的公民权利!
转陕西知青文化促进会帖:
  1979年上海控江区事件、1980 年北京火车站爆炸事件、1981年河北承德强_奸少女案、1983年的“二王”案以及卓长仁劫机案等哪个是知青做的?什么叫兽在胡说?我在八三年参与严打,没有办一个知青犯罪的案件。
转自青岛知青网:
  王宏伟他污蔑的是当年为国家付出的一千七百万知青啊!王宏伟这是对我们知青声誉的最大诽谤!我们众多知青要向王宏伟讨说法! 说得好!有力,有理,有节-
     强烈抗议!让环球时报和王宏伟在全球范围内给知青群体道歉,否则绝不答应。
天下第一团18团转帖:
  近来广大知青都在密切关注“大批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论的事态发展。我们知青在国家最困难时期,为国家承担了最大的牺牲,上山下乡流血流汗,甚至献出了生命。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无论如何也不应落一大批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这一骂名。王宏伟必须举证说清楚,否则我们知青必须拿起法律这一武器来捍卫我们知青的尊严,讨回公道、以证视听。
  如大批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论这一严重对知青污蔑不成立,王宏伟及环球时报必须公开向全国知青道谦、承担对广大知青造成精神损失赔偿责任。知青们,为维护我们知青的利益,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转自中国知青网:  
    按照现如今专家们主导的法律,严打冤死了多少人?不少于文革。然而是谁发动的?什么时候发动的?为什么发动的?被杀的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当时还给各地分配严打指标?说到犯罪,严打中的罪犯有几个是知青?如果那个狗屁王宏伟所说,知青是主体,肯定被当做典型。如今竟然将屎盆子扣到知青头上,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有胆量让它到知青中间把它的屁再放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心犀 发表于 2014-12-1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四:

来自全国各地知青的声音


《摘  抄》


东方知青网转帖:
  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严打的主要对象是大批回城知青?但从这名叫兽的举例中, 劫机犯卓长仁是监狱管理员,上海控江路事件是攻击民警扰乱社会的群体事件,北京火车站爆炸案犯是复员军人,承德强_奸少女案犯是十几岁的小孩,震惊全国的二 王案,王宗坊是社会混混,王宗伟是复员军人,没有一个是返城知青。他凭什么把屎盆子扣到知青头上?真是满嘴喷粪。
转自哈尔滨知青网:
  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污蔑我们老知青!我们老知青是和共和国一起经风雨、一起走过了艰难年代,是最能忍辱负重,最能吃苦耐劳的一代人,如今谁说我们已年过花甲,但我们还在发扬光荣传统、弘扬正能量,为共和国撑起半边天。绝不是王宏伟一派胡言所说的什么“犯罪主体”!我们应该严厉谴责这种谬论。还知青以清白!王宏伟作为硕士生导师 把学生导向何处,岂不是要误人子弟吗?!王宏伟对大批回城知青的诬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新浪博客-子蕴
  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有理有力善恶分明,替知青出了一口恶气,说知青是犯罪主体,太混蛋了,若干年来,知青一代一直忍辱负重,做出巨大牺牲奉献,这个国家是对不起这些人的,如今这个王宏伟还公然污蔑,应该要求他道歉……这样颠倒黑白的文章,怎么能登环球时报,他们懂不懂历史,有没有良知…。
新浪博客-韦平
  前有社科院刘某某的知青“为虎作伥”说,今天又有王宏伟返城知青“犯罪主体”说。对这群有一定话语权的恶意中伤者,不能听之任之。我一直认为,知青已是遥远的过去,一些与之相关的事我很少关心。形形色色的知青网我从来没看过。社会上有这么一些人不断地说昏话,放毒箭,自己不关心自己的历史未来不知道会被这些人糟蹋到什么程度了。
转自s的视野博客:
  这个王副教授,犯了几个错误,要是嫌说"错误"言重了,那就算是犯了几个忌讳。
  其一,概念混乱。“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什么是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这个主体或者是个人,或者是组织,怎么出来“一大批”犯罪主体了呢。
  其二,没有证据。想来王副教授同科研沾点边儿,提出一个观点特别是新观点,您不能撂下话就走,你多少给个数据,没有数据您整俩例子,也好自圆其说。“一大批”是多少啊?给你一个参考数据,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一大批”怎么也得过半吧,除去个别没有回城的,保守点说,你的意思是这“一大批”有700万人左右?我天,700万人成为犯罪主体,那是天下大乱啊!据有关记载,当年李自成率军进京破城,兵才不满两万。王副教授,您要吓死谁啊?!
   其三,故弄玄虚。现在一些所谓做学问的,就好这一口,王副教授位列其中。在“治乱世用重典”这段,什么是乱世呢?先点了几个案例,后讲社会形势却语焉不详,然后说“造反派”的余毒没有肃清,说这句话其实是不懂历史,十分幼稚,最后说“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句话最实,也最不靠谱。王副教授说“不能以现实来剪裁历史”的同时,却在以想象来篡改历史。你,你,你是人民大学的副教授吗?
  其四,吃跑撑的。这话还别不爱听,本来想说咱们这位王副教授学术不严谨,可他这里没有什么学术,用学术水平要求他,显得挤兑人,又想说他居心不良,这帽子有点大,再吓着人家,不好。最贴切的就是吃饱撑的。一个大学教师,本应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免得学生对你的课说三道四的,您倒好,写了这篇“严打”的小文,就文章本身而言,牵强附会,东拉西扯,估计评正教授时也用不上。还有,文章涉及一大批“犯罪主体”,这些“犯罪主体”大多见过世面,现在差不多也都退休了,有的是时间,较起真来,还真得费思量。再说了,王副教授业务涉及公共安全管理,您一下子整出几百万的“犯罪主体”,本身就是制造不安全因素,就是添乱,您写这篇小文,可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最后,《环球时报》,以后要认真审稿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春 发表于 2014-12-19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惩造谣者,维护知青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赵华民 发表于 2014-12-1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技持正确声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4-12-1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4-12-19 11:50 编辑

“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打击面也太大了!应该摆出事实。如果只是猜测他应该为知青道歉!如果另有企图就应该制裁他,不许他胡说八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10 2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