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129|回复: 8

爱情,在功名利禄面前如此脆弱

[复制链接]
田书武 发表于 2014-12-4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上世纪50年代,佳木斯市政府为了市民的副食供应,在郊区建立了5个副食品生产基地。即;四丰园艺场、苏木河、猴石山果木场......等,为共和国初建的新兴工业城市提供了蔬菜、副食保障。
     四丰园艺场就坐落在四丰水库的西侧,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因为距市区仅一步之遥,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便成了有点权势家庭孩子的避风港。我们的“冯三哥就是在1968年下乡后,碾转调入此地。“三哥 ”是个组织能力极强切吃苦耐劳的年轻人,他无论走到哪,身边都会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不出几年便从普通农工走到领导岗位。
四丰园艺场风生水起的年代,正是三哥当政的历史时期。那时,物质相对匮乏,一个产副食的企业自然是人人相求的对象。鸡蛋、牛羊、水果、葡萄酒等主打产品为企业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为领导者积攒了深厚的人脉。
   “ 四丰山”还是“四峰山 ”佳市人没几个人搞的清楚,但景色秀丽到是所有佳市人的共识。坐落在水库旁的园艺场,牛羊遍地、果树成行,新建的琉璃瓦办公室和古色古香的牌坊大门,让所有到此一游的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可是,改制后的园艺场凄凉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昔日古色古香的办公室,如今以被基督教堂收购,琉璃瓦之上压了顶“圆锥”和十字架,便成了监督教的领地。显现了两种文化对峙,或者说融合的态势。只有那褪了色的仿古牌坊,默默的守望着历史的变迁。
      其实,三哥真正的情感寄托还是在最初下乡的农场。当文革的硝烟 刚刚消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来临时,作为积极向上的班干部,带头响应的“三哥”,便义无反顾的率领先头部队进入前沿“阵地”。听“先头部队”的同学讲;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第二天早上起来,银光素裹的场部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刺眼,为欢迎“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彩旗在白雪的衬托下,使画面更加清新、亮丽。昔日沉闷的劳改农场,凭空添加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好像早早的披上了节日的薄纱,生机盎然。“三哥”理所当然的是这群青年的领导和感情寄托者,因为,这些人是昔日的同学、现在的战友,所以,他们没觉得新的环境陌生、艰苦。
       公元一九六八年末,正是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期。当时,黑龙江省的部队和体育系统、企业都把摔跤、格斗、擒拿的高手调集到“珍宝岛”一线和“苏修”的士兵对峙。据说,当时的场景非常搞笑,我方的战士都扮成民兵的模样,面对身着军装,身材高大的俄罗斯士兵。一开始时还是“文斗
”你来我往”啄架“一般,但只会拳击不会摔跤的俄国士兵,在有中国功夫的“民兵”面前吃尽了苦头。对峙最激烈时,双方各持器戒大打出手,头破血流,这就是珍宝岛战役的前奏。
       公元1968年12月30日,正是中、苏 关系剑拔弩张之时,我们这一批学生在老师和“三哥”等人的鼓动下,来到梧桐河农场。那天,气温格外寒冷,铅灰色的天空还飘着小雪花。行进着的破公共汽车在不平的道路上左右颠簸,沉闷的车厢只有少数人在私语,全然没有影视作品里的亢奋、热烈的画面。车窗玻璃上的厚霜被人费劲的剥落个小孔,争先恐后的向外张望,茫茫雪原谁也说不清走向何方。
      
     近百里的路程走了约3个小时,,到站后便结束了
在旅途中的胡思乱想。农场的环境和各项设施比预想的优越,整齐的街道、挺拔的白杨,一栋栋的宿舍虽然是草盖却规整明亮。每栋宿舍长近30米,南北大炕 ,土的屋地上,等距的扣了两口直径两米的大铁锅。上批先到的同学在帮忙烧炕,还不停的往大铁锅里添稻草取暖。因天气犯风,诺大的空间里烟雾弥漫。分铺位、收拾行李,吵闹、喧哗声都在毛腰中进行,简直乱成一团。
      处在备战状态的边疆农场连空气都有点紧张
元旦的伙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口。此时,有的同学侦察到;劳改就业人员食堂的伙食,优于知青食堂。此消息一出,令众人愤慨,大家纷纷找到以“三哥”为首的学生“领袖”陈诉不平......。看似平静的元旦过后,次日,便爆发了知青运动史上,少有的炮打分场革命委员会的 激烈事件。事件的起因并不是蓄谋已久,而是几个“头头”简单的商量后,准备在备战动员的大会上顺便提出的议题。

      元旦的第二天,晚饭后知青们集中在俱乐部开会,刑满释放人员也被集中起来。此时,在漆黑的星空下气氛显得有点紧张。按照会议的程序,着重强调备战的重要性,随着强烈高亢的打到“苏修”打到“刘少奇”的口号中,会议接近尾声。此时,其中的一个学生“领袖”突然站在台前慷慨激昂,着重的申诉了对伙食的强烈不满,其讲话的煽动性和战斗性极具“斗士”的水准。此人短小精悍,身着一身褪了色的黄军装腰扎武装带,如佩戴袖章,就是标准的红卫兵形象。可能是在学校造反时养成的习惯,在把对伙食的不满和知青运动联系起来阐述后,大大声喝到;把**主任揪上台来!此时台上台下口号声此起彼伏,场面格外亢奋。被揪上台的革委会主任被突如奇来的阵势吓得不知所措,昔日沙场的勇士也脸色苍白的一头雾水。这是个建国时就是营职的转业干部,在战场上不知多少次面对“死神”,但面对刚转换身份的红卫兵却真是从心里惧怕。整个大会开的圆满成功,知青们人心振奋,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中圆满结束。
       但是,复杂的政治利益较量还在后面。在文革前就有一批鹤岗市的青年在农场落户,就算是“前知青时代”农场工人,文革运动时都是当地造反派的主力。随着大批知青的涌入,本地原生态造反派力量微弱,几乎销声匿迹。1969.1.2事件,就像酵母一样把事态迅速膨胀,使静默、冷落的“原生态”造反派感觉有突然发力的机会了。接下来便是;凑材料、找人谈话、争取反戈一击的骨干,在总场革委会的领导下很快的平息了知青领袖的“嚣张”斗志。事后,因事件是“炮轰”革委会而定性为“1.2反革命大会”。好歹,事件的骨干都是根红苗正的红卫兵,原生态造反派们也不能妄加别的罪名。但原生态造反派的头领们又可以趾高气昂的在知青面前指手画脚了,有几个策划事件的外围知青头目,也因反戈一击有功而取代了知青“领袖”的位置。
       三哥的情绪一下子跌到冰点,作为事件的总导演,责任自然难脱其咎,挨收拾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好歹,天生的乐天性格、刚毅正直的思想品格和广泛的人格魅力,并没有使“三哥”消沉。反而,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脸色从不见愁容。尤其当天首当其冲慷慨陈词的“吴阿哥”更是七个不服、八个不愤;“我们就是毛主席的忠诚战士,保卫的就是无产阶级政权,何罪之有”!钢条之极令人钦佩。
      
                                                                                                           三哥还有一个凄婉、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至今,回想起来还让人摇头叹息。 其实,三哥在造反团的时候,爱情就以悄悄的来到身边,是同班的女同学。按文学的词汇形容;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人生阶段,古往今来,描写浪漫和美好的爱情故事都是在这个年龄。但在40年前,因封建残余“男女授受不亲”的意识影响下,少男、少女的初恋交往如地下党接头一般,极其隐蔽。在知青中,很难看到象文学作品里描写花前月下、耳鬓厮磨的热恋镜头。三哥的“女同学”因身材娇媚、能歌善舞,被荣幸的选进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因为宣传队在总局系统小有名气,需要各处演出。所以,三哥的热恋场景几乎看不到。“1.2大会”后受挫的知青“领袖”经过不断的努力、拼搏大部分又走上领导岗位。在以后的三年中,他们带领知青在“老队长”的领导下,三九天冒着严寒修水利、春天趟着冰碴播水稻、夏天除草、施肥,秋天收割、打场。经过几年的岁月风霜,在逐渐长大的知青们对前途迷茫时,三哥的家人给他安排了一条有希望的出路——就是前面提到的“佳木斯四丰园艺场”。
     
     在郊区的园艺场,是有点“权势”家庭子女下乡
去处 ,想在此地出人头地并非容易。三哥经过一番打拼,终于在组织的呵护、培养下在“仕途”上初见起色。两年来,园艺场的鸡舍、果园、农田印满了“打拼者”的足迹。为了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就在放牛时还在苦苦的规划未来的人生。但在人生关键的路口,却出现了令人非常头疼的感情抉择。

     原来,三哥的“对象”家庭成分有历史问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这会直接影响仕途的发展。此时,来自家族的压力铺天盖地的扑来。世俗的偏见、亲友的指责,使任何凡夫俗子都会举棋不定、犹豫彷徨。
    本人近距离的接触故事的女主人,是在到食堂干活以后。 随着农场文艺宣传队不断的吐故纳新,三哥的“对象”返场后也到食堂工作。因年长于我,还有三哥的关系,故而以“琴姐”相称。“琴姐”是个和善、勤快的女人,干起活来就像踩着舞台上的“寸步”,一阵旋风干净利索。细嫩长条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细长的眼睛,弯弯的充满了善意。因为是小骨棒,虽然象小肉滚似的,却显得十分苗条、性感。到食堂后,可能是爱情的力量,看她每天都充满了阳光,人少时还偶尔晃动一下舞姿   我有幸和“琴姐”搭伴,早起做饭。没人愿意起早干活,只好大家轮班。所以,在起早做饭的日子里建立了友情。
       其实,在知青下乡的第二年,水稻的收成就大面积的减产。因本地水稻小有名气,在粮食“统购统销”时代,就由国家用粗粮取代农场职工的部分口粮。一时间,农场的当地人怨声载道,说;“梧桐河鱼米之乡,知青来了鱼米吃光,偷鸡摸狗、人心慌慌”。由此,农场进入了吃返销粮的时代。若干年后,接触了寒地水稻知识后,方知第三积温带以上,水稻扬花期间如遇低温,授粉不佳必遇减产。那个农技不发达的年代,让知青当了替罪羊,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
       闲话少叙,还说做饭吧。每天早餐是玉米面“大饼子',大米或是玉米面粥。最辛苦的是寒冷的冬天,早上必须四点起床,怕惊醒别人,摸黑悄悄的向食堂走去,路过女生宿舍顺便招呼”琴姐“。其实,半夜三更的到女生宿舍召唤人,还真得讲点艺术,假如真有不怀好意的小人妄泼脏水,便有点说不清道不白的味道。所以,每次到女宿舍窗下轻扣窗棂,确认屋里人闻听之后,便重踏脚步迅速离去,以避桃李之嫌。
     要说贴“大饼子”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完全对。除了发好面、调好碱外,火候的掌握也非常关键。食堂做饭的大锅,直径近两米,如做大米饭一百斤米才焖半锅饭。贴饼子时要蹲在灶台上作业,上下两层,久之便技术纯熟,投篮一般,速度快捷。 记得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蹲在锅台上扔“饼子”时,靠墙边有一个柜子嘎嘎作响。寻声望去,只见柜门悄悄、慢慢的打开。此时,静悄悄的空气在加上窗外呼呼的寒风,真有点让人毛骨悚然。只听得一声恐怖的尖叫,“琴姐”哇的抱住我藏在身后。此时空气象凝固一般,小时听过的鬼、神故事一股脑的涌在眼前。要不说“女人的力量是强大的”,女人恐怖的一声喊叫,到象似一声号角,把我从恐惧中唤醒。我立刻意识到男人的责任和尊严,掰开抱住我身体的纤细嫩手,勇士般的上前探个究竟......。后来听人说;新建的房子都有下沉的过程,房子嘎嘎作响柜门自然开启,都属自然现象,纯属虚惊一场。但此次的近距离接触,生平第一次触摸到年轻女性的温柔和芳香。事后,每每看到她象舞蹈似的劳动姿态,越发感到美丽动人。


       进入“冬至”,这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季节。我发现“琴姐”的情绪特别低落,看举止动态并不像身有疾患。經打听,方知佳市方面传来不好的消息。
     原来,故事的主人公在“仕途”蒸蒸日上时,来自亲友的压力也日渐紧迫。因为是年轻有为的仕途新星,自然有若干热心的媒人,增先保媒,举荐女性中的“娇娇”者。当时,摆在“三哥”面前的最大人生抉择是:一个是地市级的女青年干部,一个是家庭成分不好的下乡知青。地位高的女性社会地位 显赫,但相貌欠佳,社会地位卑微的初恋知青却楚楚动人、贤淑善良。一方面是来自知青“陈世美”式的道德谴责,一方面是仕途“出人头地、荣华富贵”的诱惑。艰难的抉择,让如此优秀的“仕途明星”,最后荒唐的选择了前者。
       其实,在那个男女感情相对封闭的年代,不可能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刚一相识便卿卿我我、形影不离。由于少男、少女的羞涩和总认为是大家的楷模,三哥的初恋在旁人看来并不热烈,因当时条件所限,见面也不频繁,甚至可能连一次热烈的拥抱和甜蜜的亲吻,都不曾有过。但据人讲:三哥因早年丧母,在文革刚开始时就得到了“琴姐”的关爱,在学校“造反”时便已是战友、恋人了。尤其在1.2炮轰革委会事件后的低潮时,更是得到女友的呵护和情感上的支持。残酷的现实表明,初恋的情感,在功名利禄面前显得是如此脆弱 。可是,当人生已近暮年时,感情的欠账会时时的萦绕在灵魂里,此时的功名利禄早已是过眼云烟。

                                                                          三
       经过痛苦的抉择,还是和厅级的女干部喜结连理。在不懈的耕耘下,四丰园艺场蒸蒸日上、成绩灼人。此时一把手的大位 早已被人觊觎。到省委党校学习回来后,一手创建的根据地以被觊觎者占领 了。以后的工作经历均无建树,因身体不适,便早早退养在家休闲。琴姐也在没返城前找到爱情的归宿,夫妻二人男耕女织,打下一片自己的小天地,生活美满。

     如今,三哥夫妻都以过早的离开我们。四丰园艺场距墓地仅玑尺之遥,夫妻二人在默默的看着园艺场的破败。改制后的景象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承包的果林因不懂园艺而荒废,葡萄酒厂因承包造假而破产,道路年久失修而坑洼不平。就连昔日古香古色的办公室也变成了基督徒的精神家园。谁也说不清楚“改制”的优与劣,进步还是倒退?   

      现在,又有“港资”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在此运作。如要顺利,若干年后这里又会繁花似锦、景色秀丽。到那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恐怕公墓也得拆迁了。



                                                                                                 闲来无事磨笔罢了        
                                                                                                                  
书田   ;      甲午年大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雪城知青 发表于 2014-12-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城知青 于 2014-12-4 20:24 编辑

书武兄:
       虽然我们同是梧桐河农场的知青,由于我们74年才去,所以,您说的二位,可能我都未谋过面,也不知姓氏名谁。但在您的笔下,文中的主人公“三哥”“琴姐”,人物经历坎坷,情节凄婉,让人心生感慨。
       凭借当年书武兄的文化底蕴、伶俐口才和返城后在大学校园的多年磨砺,我想在您的脑海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知青故事等待您的发掘。期待,顺致冬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俏夕阳 发表于 2014-12-4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普阳农场的老知青,在那奋斗了21个春秋,是梧桐河的近邻。看了你回忆往事的文章,放佛那真实的场面、情感、爱的碰撞……浮现在眼前。拜读啦,期待你更多的反映知青真实情感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4-12-5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的爱情,也是会有时代的烙印的,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样也会退避三舍的!只能让人一声叹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4-12-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4-12-5 09:08 编辑

真实的写照,出大米的地方不出米了,还吃返销粮,农场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对当时爱情的描写也很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田书武 发表于 2014-12-6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城知青 发表于 2014-12-4 20:23
书武兄:
       虽然我们同是梧桐河农场的知青,由于我们74年才去,所以,您说的二位,可能我都未谋过面, ...

   古往今来,内地人徒迁边关,本来就有文化、经济上的积极意义,是平衡、充实边疆文化的利好举措。但都是在某地区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时,不得已而为之。新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起于上世纪50年代,是少数先进的年轻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为了消灭城乡差别而做出的壮举,和古代的迁徒有本质的区别。
   可以说,1968年的下乡潮是在一片激情中进行的。反过来说,留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生活照样没有出路。因为,前苏联帮助援建的工业体系,虽然勉强运转了,但先天的不足使“大跃进”带来的城市人口膨胀,根本消化不了庞大的剩余劳力。加上文革耽搁的毕业生,更让就业前景雪上加霜。所以,下乡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雪城”贤弟下乡时,已近后知青时代,没看见知青的激情,接触的只是消沉和前途渺茫。但象“梁晓生”等人笔下的知青作品,本人也不敢苟同。受文革后“伤痕”文学的影响,把知青在农村战天斗地、积极奋进的画面全部抹杀,就是机会主义的自私行为。象“莫言”那样过分的渲染中国人的丑陋和愚昧,更不是一个有历史责任的作家。尤其是兵团的荒友们;新建连队的艰苦生活、打荒火的激情、夏天农田里的挥汗如雨,那个敢说知青们没创造财富。知青时期的艰苦磨砺,使我坚强,催人奋进,我并不觉得是什么人生缺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4-12-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至今,无论是帝侯将相还是圣贤布衣都会有面临地位和爱情抉择,为地位而丢掉爱情是可耻的,为爱情而放弃地位是可敬的。
     我非常赞同你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知青的历史作用和深远意义。
      文章写的很好,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田书武 发表于 2015-1-4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5-1-5 07:50 编辑

此贴发重。已经删除。再读美文,迟复为歉。赞成大家的观点,梁晓声莫言之流是无法代表知青和中国人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5-1-6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凄婉的生活真谛,何必用作家呢?
书武兄就这样展开写下去,你就是大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9: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