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302|回复: 14

知青的历史贡献

[复制链接]
樊树成 发表于 2014-12-2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贡献
作者:阮显忠 发布时间:2014-11-29
  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我国大规模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成为过去。这场运动的发起、延续和结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然而无论这场运动是如何发起和如何结束,全国1700多万名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客观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为我国克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以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这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在经济工作、人口政策、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失误,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人口压力与日俱增,加上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年轻人的上学、就业、住房等问题日益突显。据有关资料统计,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1968年已达7.85亿,其中大量聚集在城市。以上海为例,1949年户籍人口502万,1968年达到1108万,翻了一番还多,每年有20多万中学毕业生要就业。60年代初,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政策,当时城市中没有工作的所谓社会青年到农村这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去,成为了重要的选择,其中仅上海到新疆去的青年就有将近10万人。尤其是6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更使得稍有复苏的我国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城市人口压力更为突出,许多城市已无法解决大量中学毕业生的升学、就业和住房等民生基本需要,人们的生活矛盾十分突出,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当时一些人喊出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口号,既表示了人们的志气,也反映了城市难以就业生存的客观现实。1700多万急需升学、就业、住房等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毫无疑问极大地减轻了城市的负担,缓解了矛盾,为留在城市的弟妹们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为城市的恢复和调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为国家克服当时的经济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为我国农村和边疆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量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给农村和边疆带来了压力,一些知青也做出了一些有损农民利益、影响农村和边疆建设、稳定的行为,但总体上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农村和边疆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在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一,对农村和边疆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知青的到来,给农村和边疆建设带来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广大知青们以其具有的知识和青春活力,与当地人民一起奋斗在生产的第一线,为许多地方带来了繁荣和兴旺。江西共青城、新疆石河子、东北北大仓、云南橡胶林等的建成,无不体现了广大知青艰苦创业所形成的业绩。许多知青成为了下乡地农村、企业、学校、医院等的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为农村和边疆的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知青的到来,给偏僻、落后的农村和边疆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使当地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打开了眼界。知青带来的相对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生产方式,直接引导和改变着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知青教师、知青医生等为当地人们提供的服务,不仅直接提升了当地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一些千年积下的陋习和病患,如北方的虱患,也随着知青带来的卫生习惯而逐步消失。更使当地的青少年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养成了较好的生活方式和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了知青下乡前绝无可能的较好基础。知青们这种对落后地区农村、边疆的文化和文明的引导、培育和变更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并得到了农村和边疆人民的广泛认可。
  第三,为边疆和平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大量知青来了边疆,不仅建设发展了边疆,同时在边疆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青年队伍。这支队伍的存在,客观上对边疆尤其是当时局势不稳的北疆起到了稳定局面的作用。
  第四,为城乡交流架起了无数桥梁。大量城市知青上山下乡,使原来毫无关联的城市人员与农村人员建立起了紧密联系。使原本距离很远、联系不多的城市与农村加强了联系。这种联系使得城市的人们更加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也使农村的人们更加了解了城市、了解了市民,并且促进了城乡之间在思想、文化、物资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即使在知青返城以后,这种联系也是广泛地进行着,为我国加强城乡交流、形成城乡互补、促进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形成了有理想、很务实、能战斗、愿奉献的庞大的知青群体,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农村严酷的客观现实使知青抛弃了原先缺乏基础的空想,形成了务实而有理想的特质,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许多知青满怀理想来到农村,但这种仅从书本和领导人教诲中形成的理想缺少现实的支撑,实际上是空想。因此,当遇到农村严酷的现实时,知青们原本缺乏现实基础的空想很快就被击碎。但知青们并未放弃理想。历史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人类美好希望的创造者和追求者。当邓小平同志在下放期间反思我国过去的路线方针和思考中国出路时,许多知青也从所在农村的现实和自己曾经所受教育的认识出发,思考着自己和国家将来的希望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希望,并且为之而努力探索。农村严酷的现实击碎了知青们当初的空想,但也使许多知青真正了解了中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国情,从而树立起了务实的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的是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而知青下乡后形成的务实而有理想的特质与之完全契合。也因为如此,知青中许多人后来逐渐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组织者,而广大知青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第二,艰苦的农村生活使知青们形成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怕艰苦、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改变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成为了中国改革的积极拥护者和有力支持者。艰苦的农村底层生活,使知青不得不主动地向当地的人们学习讨教,不得不用脚踏实地的工作来解决自己的温饱,不得不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面临的问题,不得不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创造性的工作来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也不得不使曾经有许多梦想、又有一些知识并且仍然年轻的知青们千方百计地想改变现状。即使知青返回了城市,但绝大部分知青的工作和生活境遇不佳,许多人甚至根本就没有工作,生活非常困难。于是,强烈希望改变现状的知青群体,本能地成为了改革的拥护者,本能地如为解决没有工作的返城知青生存问题而出台了个体户政策那样成为改革的受益者,本能地成为了改革的群众基础,本能地以自己在农村艰苦环境中形成的创造性力量来参与和支持改革。值得指出的是,改革是有成本的,许多知青返城后由于缺乏技术和年龄优势,在企业转型等过程中被迫下岗,承担了改革的成本。但知青们以其曾经非常艰苦地生活的底蕴所形成的承受力,怀着对国家、对子女今后发展的希望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冷静面对,克服了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再次为国家转型的痛苦承担了责任。毫无疑问,知青是改革的群众基础,是支持、促进改革的力量,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和改革成果的受益者。正如有的研究人员所说,转型失误使青年学生变成知青,而知青又成为中国转型的有力推动者,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第三,底层农村的历练使知青们懂得了珍惜学习、珍惜工作、珍惜生活和成长成熟,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长期在最底层农村的生活,使知青们深深感受到了学习机会、工作机会和生活的不易。因此,许多人一旦有机会就会以向农村人民学来的和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丰富的人生实践的经验来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和尽可能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知青们在学校的刻苦学习、对工作的勤奋努力、对家庭的认真负责是社会所充分认可的。知青们以自己丰富的人生底蕴和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使自己很快地成熟成才,许多人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医疗专家、先进模范等等,成为一方面的领军人物。广大知青则以其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家人、对子孙负责的态度,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虽然当年的知青现在已经老了,大部分已经退出工作岗位,但他们中许多人仍然心系国家、心系社会、心系第二故乡,许多知青仍然以自己的能力继续为所在城市、为下乡地做着贡献。更多的知青则以其在农村形成的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知青身份的互相认同,经常团聚,和谐相处,回下乡地走走,关爱第三代,注重健康,自觉地体现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着正能量,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力量,为国家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经验证明,大规模和持久的群众运动,无论其起初动机如何,只要与人类最基层的现实相结合,就一定会催生出在现实基础上对美好理想追求的强大力量。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大规模的城市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的特殊历史,造就了一代特殊的知青群体。知青以其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青春的热情,以及由农村艰苦生活磨炼而成的成熟力量,为国家克服危机、为国家的农村和边疆建设、为国家“文革”后复苏和转型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特殊的知青群体,特殊的知青群体与祖国同命运,并在特殊的环境中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人、为子孙承担起了一代人的责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知青将成为过去,但知青的历史永存;知青将会消失,但知青精神永存。历史将永远记着一代特殊的知青!
  上海市知识青年文化历史研究会会长:阮显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201/10/1079484_42950922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樊树成 发表于 2014-12-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樊树成 发表于 2014-12-2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借否定知青运动清算社会主义
作者:孙成民 发布时间:2014-05-20 来源:孙成民的博客 字体: 大  |  中  |  小
现在有的人借全盘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来达到全盘否定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中共青运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

  最近,我在《四川知青史》课题研究中,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这里就几个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关于研究视角问题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结束于80年代初年,大致经历了前后27年时间,是在共和国的特殊时期和环境中产生、发展和结束的。
  这一历史进程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开展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
  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并贯穿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多年历史这一基本史实出发,我们又可以毫无疑义地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多年党和国家推进实施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们正确研究、客观评价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最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依托。
  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多年历史的评价问题,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早有定论,即“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来说,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这一历史时期,正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辉煌成就和经历曲折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我们承认,党和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甚至犯过“文革”这样的全局性错误,但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丝毫动摇和改变,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主流和本质,也没有丝毫动摇和改变。
  我们同时也承认,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来就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且有些还十分突出,但是这些都不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在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进程中,党所领导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大众结合”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内容就是广大知识青年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直接参加改天换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经受了锻炼,发挥了作用,并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中作出了无私奉献。就是在“文革”期间,尽管知青上山下乡一度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也出现了更多一些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都仍然不会改变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知识青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思想的基本内涵,也不会超越中国共产党延绵不断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内容。当然,也不会丝毫动摇和改变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同样会证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与党和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主流和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研究中国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把它放在特定历史范围之内进行考察,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起码的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去考察研究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就会从史实出发,尊重历史真实,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会实事求是地恢复和展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本来面貌。

  二、关于历史分期问题
  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分期,学术理论界早有研究。无论是“三段论”还是“两段论”,以至大阶段中又有小阶段等划分,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及主观判断。这里,我不去评价这些分期的优劣利弊,只想就上山下乡历史分期的内在关系谈点认识。
  我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是划分为三个阶段的,即“文革”前、“文革”中和“文革”后,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依托了这几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与中共党史、国史的相关划分是基本吻合的。
  我认为,“文革”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是紧密相连而又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全过程。同时认为,这三个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在一些方面有着重大区别甚至是根本的区别,特别是“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一度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有些地方实行“一刀切”、“一锅端”等作法,这是区别于“文革”前和“文革”后的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表现。
  但是,“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只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阶段,并不是它的全部。很显然,那种认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文革”产物的结论,是错误的;那种认为“文革”已被全盘否定,知青上山下乡也要全盘否定的认识,也是错误的。这种认识和结论的根源,说得轻一点主要是有的人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不了解或知之不多,说得重一点就是有意无意地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割裂开来,用割裂历史的方法,或以历史上出现某些曲折的状况,来达到全面否定整个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目的。
  何况,“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也应当区分什么是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什么是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什么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现实,什么是超越当时阶段的意识形态;什么是健康力量的抗争,什么是邪恶势力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既有重大区别同时又有密切联系,需要客观的辩证的分析,决不可视而不见,也不可一概而论。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阶段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个整体,而都不会孤立地存在某一个阶段。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分期上,如果只强调不同阶段的联系而否认其区别,或者只强调不同阶段的区别而否认其联系;如果只看到某一个阶段而看不到其它阶段,或者以某一个阶段的片断来看待其整个阶段,乃至来评判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全部历史,这都有可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甚至结论上的误判。

  三、关于历史评价问题
  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在对其评价的问题上,见解不同,观点各异,是正常的,这也正是知青问题成为当今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热点问题的重要原因和魅力所在。但问题是,在当今社会对知青历史的评价中,却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或者模糊的认识,以至还泛起一些值得警惕的错误观点。
  (一)近些年来,在对知青历史的评价研究中,存在三种较为普遍的片面认识:一是以片断的经历来评判全部历史;二是以个人的感受来评说整个过程;三是以现在的认识来评论过去的历史。这些思想倾向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一些曾有过上山下乡经历且现在仍对知青问题表示关切的人之口。
  由于不同阶段上山下乡的知青在理想、追求以及心态上有所差异,也由于他们各自所受教育程度、家庭熏陶和社会影响等有所不同,还由于他们下乡后的安置方式、劳动环境、生活基础、经济条件以及下乡时间、自身状况有所区别等,他们对各自曾有过的这一段亲身经历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也会就此产生不同的认识,这都在情理之中。但是,一谈及到农村就是“诉苦”、就是“声讨”,甚至带着极端的情绪或异常的愤怒,对持不同意见者视为“异己”,加以“排斥”,这就有点出格了。
  审视历史,决不能简单地站在个人恩怨立场和个人得失角度,必须跳出个人局限、超越片断经历,站在国家全局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认识问题,方可能获得事物的真谛与本质。如果自己曾经受过几天苦,甚至在某个时段、某个问题上受过一些委屈,就以个人的某种好恶感受去断言和评价整个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优劣,就显得过于浅薄了。
  不能以个人片断的经历和感受去评判全部上山下乡历史的优与劣,也不能以现在的某些观点来评断历史事实和进程的对与错。如现在有的人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社会发展进步和现代化趋势”的观点,去评断持续20多年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说“这是历史的倒退”、是对历史的“反动”。要知道,在整个国民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需要改变的状况下,又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社会动乱、就业狭窄、升学受阻的特殊状况下,党和国家决策动员组织大规模城镇知青到农村去,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培养锻炼青年、加快农村建设等,无疑是无可厚非和指责的。作出这样的决策,是与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历史已经证明,它不仅缓解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压力和矛盾,而且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如果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而用现在的观点去套用这段历史进程、去评价这段历史是非,就会走向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
  (二)近些年来,在对知青上山下乡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需要作一些澄清。
  1.有的用割裂历史的方法来否定整个知青上山下乡历史进程。如前所述,有的将“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全过程,以此把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从整体上割裂开来,达到全面否定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目的。
  2.有的抓住知青上山下乡的某些突出问题而以偏概全、一概否定,有的把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无限夸大、随意拔高,混淆这段历史的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前面已经提到,知青上山下乡历来就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且有些还十分突出,特别是“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更是如此,这是决不能回避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自1973年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以后,党和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抵制极左思潮的影响,纠正上山下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作出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也是决不能回避的。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当今社会出现严重的贪污、腐败以及黄、赌、毒等问题就否定改革开放一样,也不应该以上山下乡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就全面否定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在这里,我讲的不能“全面否定知青上山下乡”,也并非是要“全面肯定知青上山下乡”,而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肯定这段历史的本质特征和主流方向,正确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更好的历史借鉴。
  3.有的牵强附会或者张冠李戴。如有的把“在青春年华耽误学业”归罪于知青上山下乡,认为是上山下乡才使得这批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青年失去了继续在校受教育的机会。要知道,“文革”开始后当时的客观实际是:大学已宣布停招两年多时间、中学也早已“停课闹革命”,大批中学毕业生处于无书可读、无学可上的状况。从这一史实出发,可得知,“文革”运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不是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后才掀起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造成的。对这一个史实,就连有的权威著作也将“造成人才生成的断层”,归结为上山下乡带来的结果,这就有点偏颇了。
  4.有的不顾史实,颠倒主次甚至是非。如粉碎“四人帮”后,在知青上山下乡战线拨乱反正进程中,党和国家决策“不再搞现在这样的上山下乡”,对在乡知青进行统筹安排的工作部署,有的人把这些说成是后来才愈益蔓延的云南农场知青“静坐”、“绝食”换来的。事实上,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即1978年12月10日结束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上,就正式提出了全面调整政策,改进传统作法,把动员安置城镇知青上山下乡逐步转移到妥善安排知青回城就业的重点上来;决定在两年内优先解决1972年底以前下乡插队的知青,并创造条件逐步做到“不再搞现在这样的上山下乡”。正是主要依靠党的自身力量,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才作出了这一解决知青上山下乡根本性问题的正确决策,开拓出“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新征程。当时,一些地方发生的知青上访请愿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更加重视、推进了解决农场知青问题的进程,但这些并不是根本解决整个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基本原由和推动力。这里说到的“整个知青上山下乡问题”,不单包括农场知青的问题,而更大量的还包括插队知青的问题,因为解决插队知青的问题中央已有了明确的方略和步骤。
  5.有的引伸话语、借题发挥。最典型的是有人爱引述“四不满意”(即城市、农村、家长和知青本人)来论及对知青问题的总体评价。其实,这一说法是有前提的,当时中央领导人都强调要安定团结,强调继续搞上山下乡,但老办法不行了,做法要改变,不然,就会“四不满意”。在这里,有领导人说“四不满意”,是针对上山下乡的老办法和具体作法而言的,是针对“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极左作法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持续20多年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整个工作而言的,何况在当时的语境中,也绝无全面评价整个知青上山下乡的议题与话题。更为重要的是,紧接其后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也就是中共中央(1978)74号文件对知青上山下乡作出了全面评价。这个文件明确指出,知青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成绩是主要的。“成绩是主要的”,很显然,这是对持续20多年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总体评价。这一结论及其阐述,是迄今为止,见到的中共中央正式文献对此问题作出的最后一份全面评价。在此前或此后的诸多个人发言和评价,如没有转化为决策,就只能是个人的见解和看法而已。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没有对知青上山下乡作出任何评价,而只是在阐释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6大独创性理论贡献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等思想,充分肯定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著作,认为“至今仍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当今研究和评价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应当理解和把握的。
  (三)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较为突出地在知青上山下乡历史评价中泛起,值得警惕和重视。
  如有的以全盘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来达到全盘否定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中共青运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
  又如有的以批判“知青上山下乡”为名,来批判党和国家这一段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进而抹黑和批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第一代中央领导人。
  再如有的从清算“知青上山下乡”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走到“清算”社会主义道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轨迹,等等。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结束以来,特别是在“伤痕”文学的影响下,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持全面否定的文学影视作品、研究文章等比比皆是。此后,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与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化。在这期间,各种观点、见解的碰撞以至冲突,与思想文化领域里问题的复杂性、利益的多元性、矛盾的尖锐性等紧密相连。我们承认有些作品和成果,对于研究历史、反思“文革”、解放思想,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只要冷静地思考、辩证地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确实不乏为数不少的片面的以至错误的结论。现在有的人把知青上山下乡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是“暗无天日”,把这些都归罪于毛泽东的错误,如果这不是糊涂,就是别有想法甚至另有所图。
  面对形形色色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的思潮和作法,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澄清模糊认识,抵制错误作法,敢于正本清源,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观察、思考和研究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这应当成为我们这些知青经历者、见证人的历史责任和自觉意识,这也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于1969年至1978年期间上山下乡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插队落户)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乌有之乡责任编辑:昆仑
24
打印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4-12-3 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文章,学者对知青上山下乡阐明的观点非常正确,一句话,我们知青下乡是帮助国家解决困难,我们帮助农村、农场改变那里的面貌,我们在那里得到了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樊树成 发表于 2014-12-3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猫 发表于 2014-12-3 04:03
看了文章,学者对知青上山下乡阐明的观点非常正确,一句话,我们知青下乡是帮助国家解决困难,我们帮助农村 ...

正确认识知青上山下乡,就是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想抹杀知青的历史贡献,到头来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4-12-3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全面,正确的评价了知青,评价了上山下乡!谢谢你的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樊树成 发表于 2014-12-3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4-12-3 06:25
客观,全面,正确的评价了知青,评价了上山下乡!谢谢你的转载!

感谢昨夜星辰版主的光顾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4-12-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贡献不可抹灭!要肯定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樊树成 发表于 2014-12-4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14-12-3 09:1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贡献不可抹灭!要肯定贡献!

知青精神万岁!谢谢光临品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4-12-1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同作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的剖析及知青的历史贡献,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不是历史的政治盲人就是别有用心。
     最有发言权的是我们―当年的广大知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8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