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得斋 于 2014-10-1 18:18 编辑
在黑龙江,我曾经去过很多农场。但是,真正工作生活过的农场,一个是兵团时期的57团(现为大兴农场),另一个就是洪河农场。再就是天津杨柳青农场。给我印象最深的黑龙江的“职工家庭农场。四个农场,四种类型,感受大不一样。
洪河农场建场周年感怀 (一九八一年四月) 沸腾生活, 艰苦创业整一年。 永难忘, 壮丽场面, 多情荒原。 从来经农小生产, 谁见一人万亩田? 闯新路睁眼看世界, 做贡献。
好男儿, 来八方。 别妻小, 离故乡。 同志如兄弟, 谊深情长。 努力学习苦钻研, 勇于实践肯登攀。 奔“四化”农垦绽新花, 奋当先!
注:洪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饶河县、扶远县与同江县(现为同江市)交界的三江平原腹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探索出一条中国农垦企业发展的新路子,由当时的国家计划、农业、进出口三部委于转年的12月19日联合下发文件批准的与日本绵实业株式会社利用世行贷款,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和技术,从黑龙江近百个农场中抽调244名职工作为首批垦荒者,进驻三江平原,用两年时间兴建起来的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国营农场。
麦收新歌(外一首) ——献给职工家庭农场 (一九八七年八月) 一九八五年,黑龙江垦区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一九八七年八月,我到建三江前哨农场蹲点,目睹了家庭农场职工在麦收过程中的劳作与喜悦,并留存两首自由诗。每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心中总会燃起一股激情。因为,在他们中间,就有同我一样的为数不少的因多种原因没有返城,而仍然留在农场、生产队的几大城市的知青。……
雄鸡啼, 东方白, 炊烟绕晨雾, 麦香待镰开。
大叶草, 三尺三, 夫打捆, 妻编帘; 娃儿醒得早, 狗儿蹦得欢; 公公忙, 婆婆帮。 家家道丰产, 户户话丰年。
远山白云三伏热, 家庭农场喜收割。 麦海露堑旗, 战舰逐金波。 田头喝啤酒, 父子心里乐。 掐穗数又数, 亩产六百多。 条条鱼鳞铺, 粒粒丰收果。 改革年年除旧弊, 勤劳岁岁唱新歌。
麦进场, 人欢笑。 张家“山”, 李家“道”, 王家“四轮”突突叫; 你摊晒, 我出风; 讲互助, 争分秒。 银风接骄阳, 金雨架彩桥。 丰收想国家, 致富党领导。 检斤, 过秤, 新粮好。 装车, 入囤, 情意闹。 夕阳无限好, 目送粮车道。
月儿弯弯挂技头, 灯下家家煮水饺。 媳敬婆, 小敬老; 诉春播, 道拿草; 谈收麦, 忆抗涝; 去年盈, 今年超。 明年加把劲, 生活更美好。
窗下蟋蟀奏新曲, 户户家家梦中笑!
(外一首)除草小令
雷声远, 雨初停, 红日当头照。 风不吹, 树不摇, 蚊虫扑面咬。 夫一垄, 妻一垄, 全家拿大草。 苣荬菜, 鬼针草, 带根往下薅。 豆叶滴汗珠, 豆花节节高。 百亩大田青趟豆, 夫笑, 妻笑, 娃儿笑, 满身惫全忘掉。
我爱杨柳青农场 (一九九二年五月) 清晨, 当我走进农场, 路旁挺拔的白杨给我一种力量, 渠边多姿的垂柳仿佛在对我歌唱。 我爱这如诗如画的杨柳, 更爱发展建设中的杨柳青农场。
中国农垦, 现代农业生产的脊梁; 中国农垦, 广大农村的榜样。 渤海之滨, 子牙河畔, 天津杨柳青农场, 中国农垦的骄傲。 她, 有过辉煌的历史, 有过无尚的荣光!
三十三年前, 伟大领袖来到农场。 慈祥的微笑, 亲切的话语, 鼓舞了激励了几代人, 为建设好农场, 无私地奉献出青春和力量。
改革开放, 如潮涌浪。 在商品经济的蓝天里, 农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 更新观念, 面向市场; 创业精神, 光大宏扬; 各业兴旺, 群众安康。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 走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国营农场, 是农垦工人的决心, 是农垦工人的理想。
我爱杨柳青农场, 我要把自己的点滴力量, 汇入农垦事业的海洋。 为建设美好的第二故乡, 在为经济工作服务的岗位上, 愿发一份热, 愿闪一束光。
清晨, 当我走进农场, 路旁挺拔的白杨, 给我一种力量; 渠边多姿的垂柳, 仿佛在对我歌唱。 我爱这如诗如画的杨柳, 更爱发展建设中的杨柳青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