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681|回复: 3

改变中国的两场大仗皆因误判而起

[复制链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9-2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9-29 19:13 编辑

         改变中国的两场大仗皆因误判而起  


大家知道,中国近代史因两场战争而发生巨变。
第一场是中英战争——鸦片战争,促使闭关锁国的中国“对外开放”;
第二场是中日战争——甲午战争。促使中国政治改革,走上了“立宪”大道,以半途而废告终。
但大家未必都知道,这两场战争,皆因误判而起。
甲午战争的误判者是袁世凯,他对政治改革后的日本实力估计不足。
鸦片战争的误判者就是林则徐。他对世界局势和对手英国所知有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9-2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9-29 19:15 编辑

                            鸦片战争

       对于英国会不会翻脸,林则徐始终持乐观判断。他为皇帝分析了三个原因,结论是“中英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为零”。
       一,英国人从六万里外远涉重洋而来,主客众寡之势不言而喻,岂敢劳师袭远,轻举妄动?
      二,即使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得逞于我内河。
      三,除却鸦片一项,英国人即使老老实实做正经买卖,也可以获利三倍,何苦非要和我们过不去呢?
      而且,面对从未交手的英国,林则徐又给出“万一开战”的坚定答案——中方必胜,英方必败。理由竟然是复述当时清朝军民流行的一种荒谬见解,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故只长于海战,一旦登岸,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话深信不疑。因为林爱卿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嘛。 正是林则徐给道光送上这样的“零风险评估”,道光才踌躇满志,以世界大帝姿态,号令林则徐,对英国鸦片商,采取霹雳手段。
      然而,林则徐收拾了英国商人,却收拾不了英国军人。
      后果马上来了。鸦片战争一爆发,林则徐和道光皇帝都惊呆了。英国以区区6千人军队,在这个拥有四万万人口。百万大军的天朝大国海岸线上开始了“登陆表演”,而这边的大清,犹如“不设防”般一败涂地。清英之战,首先不是人数问题,而是时空问题。热兵器对战冷兵器,一个是活脱脱的天兵天将下凡,另一个是直挺挺的庙中泥像发呆,根本不在同一个时空隧道里。于是人数之众者兵败如山倒,而人数之寡者却如入无人之境。
      真的打不过,差着一个世纪,不是一星半点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9-29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9-29 19:20 编辑

                   甲午战争
      半个世纪后,袁世凯对日本,重复了林则徐对英国犯下的错误。甲午战争的误判者是袁世凯,他对政治改革后的日本实力估计不足。
       1884年,朝鲜“开化党”起事,发动“甲申政变”。政变取得了初步胜利,“开化党”占领了王宫,保守老臣诸多被杀,国王被禁闭于宫,“开化党”一度大权在握。他们宣布“外结日本,内行改革,联日排清,脱离中国,朝鲜独立,实行君主立宪”。
      然而,清朝驻朝公使袁世凯果断率领驻朝清军及忠于国王军队联合反扑,政变仅三天即遭破灭。“开化党”首领逃往日本求援。鉴于本国维新大功尚未告成,军队羽翼还未丰满,日本对这次朝鲜变局采取了“有限介入”方式,最后与清政府约定“中日共享朝鲜”,签订了《天津专条》。
      十年后,朝鲜发生爆发东学军起义。袁世凯并未把起义军及虎视眈眈的日本放在眼里,还想如上次那般出师助朝,维持“父国”的尊严。在韬晦的对手日本面前,袁世凯失去了对局面发展的基本判断力。电告清廷派兵入朝,可是没想到的是,当清兵入朝后,日本派兵也挺进朝鲜。
       战争一爆发,驻朝清军与日军一交手,方知“此日本已非彼日本”。 不仅“罩不住”“小兄弟”了,而且自己的“姥姥家”也难保。袁世凯的对手大鸟圭介爆发出蛇一样的灵敏与攻击力,亲自带兵、兵临朝鲜王宫,而一度高高在上的袁公使,其反应速度与果决力相形见绌。大鸟圭介一举拿下了朝鲜王宫,迅速掌控了“朝鲜内政”。袁培植的朝鲜亲清势力顷刻瓦解。袁世凯本人也差点被日军俘虏。
       作为误判者,林则徐和袁世凯的事前态度一致:轻敌。
       事后却大相径庭。林则徐不改初衷,依然认为天朝制度优越西方;而朝鲜战败后的袁世凯却已然学乖,由对日主战转变为“识时务者”。在向朝廷的报告中,他面对现实,怅然写到:中日实力对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已占尽优势,中国不可能在对日战争中取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4-9-29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英之战,首先不是人数问题,而是时空问题。热兵器对战冷兵器,一个是活脱脱的天兵天将下凡,另一个是直挺挺的庙中泥像发呆,根本不在同一个时空隧道里。于是人数之众者兵败如山倒,而人数之寡者却如入无人之境。” “袁世凯对日本,重复了林则徐对英国犯下的错误。甲午战争的误判者是袁世凯,他对政治改革后的日本实力估计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 04: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