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的话:2010年2月1日,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召开 “向大哥大姐学习”的1964年下乡知青座谈会,会上播放了 大鹏拍摄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抚摸逝去的日子》(哈八中下 乡到巴彦的知青王振庭同名文集)。2014年8月20日,1964 年下乡知青召开插队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会上播放了大鹏拍 摄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1964》。为保持资料相对的完 整,之后,将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盛况加入片尾。
(978)电视片《我们的1964 》
脚本 (字幕 1964-2014 谨以此片献给1964年哈尔滨知青下乡插队50周年) (片头字幕 我们的1964) 解说:1964年的中国,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中国刚刚从大跃进及连续三年灾害走出来,顶住美苏的压力,自力更生,还清了全部外债;爆炸了原子弹。尽管美国侵越战争升级,中苏两党分歧白热化,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将到来,国内还是万象复苏,全国学大庆、学大寨、学解放军,革命化浪潮高涨,社会各业欣欣向荣。 这样火热的氛围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 1964年,哈尔滨一群来自哈尔滨市高初中毕业生的热血青年,学习他们心中的偶像——知青楷模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响应党的号召,放弃被保送和继续升学的机会,自愿报名下乡插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甘愿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哈尔滨市第六中学,1964年一批高中生响应毛主席大办农业的号召,自愿报名下乡。他们放弃了高考,下乡到五常插队。今天,我们在六中的校园里,采访他们,让他们讲讲当年下乡的故事。” (杨秀英、李宗玉等人谈当年下乡的情况。) (字幕: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下乡知青马桂兰) 解说:马桂兰至今保存着1964年9月3日,她和战友下乡插队到双城县水泉公社仁义大队的日记。(马桂兰读日记) 1964年下乡知青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经常回乡探望。 (字幕:1994年9月3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字幕:2009年9月3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插播:2010年9月3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江北联欢会) (字幕:2010年9月14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回乡探望至今留在那里的战友郭惠恩、周静妫。) (录像资料) (哈六中下乡知青杨秀英谈回家经历。) (字幕:2013年8月5日,插队到五常牛家头屯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字幕:哈六中下乡知青刘立国。) 解说:刘立国至今没有返城。他说:“在牛家这块黑土地上留下了我一辈子的印迹,现在我仍然生活在牛家,我会永远守着它。” (字幕:2010年9月14日,插队到双城兰陵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字幕:2013年9月14日,各点插队知青在平山聚会。) (录像资料) (字幕:2013年9月3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宴请当地农民到马桂兰家做客。) (录像资料) (字幕:2014年5月18日,记者赴江北亓耘田家采访下乡插队到巴彦龙泉公社的知青。) (录像资料) 解说:徐明琴和爱人刘春玉在巴彦龙泉村整整20年。纪念下乡四十周年时,刘春玉因工作忙,没有回乡,说五十周年再回去吧。但2005年他因病去世了。2014年6月14日,徐明琴回乡带来丈夫的遗像哽咽地说:“今天我带着爱人的遗像一起回来见乡亲们了。” 当地农民的后代、现在巴彦县药监局工作的何广会赋诗说: 尊姐情真似暖阳 又携春玉返家乡 催闻热土飞千鹤 劝捧驼铃走四方 期扯白云书挚语 盼乘金马越重洋 愿君此旅圆一憾 免在冥州想断肠 (采访陈勇翔、王振庭,谈当年下乡经历。) (字幕:2014年8月16-17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字幕:2014年8月20-21日,1964年哈尔滨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大会) (录像资料) 解说:69年前,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50年前,正是践行毛泽东的教导,哈尔滨一批青年学生毅然下乡,无怨无悔。时代的变迁,如今的青年人很少有“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那样的选择了。因而,1964年下乡知青成为共和国知青史上的活标本。并且因为空前绝后,所以更显得十分珍贵。 (字幕:本片部分资料由1964年下乡老知青提供) (祝老知青 笑口常开 返老还童 永葆青春 身心健康 天天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