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宝泉岭老顽童 于 2014-6-21 19:43 编辑
(三) 坚定下乡务农并作各种准备。毕业的时间渐渐临近了,学校对毕业生的教育工作显得更加紧迫。一方面是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另一方面又是“把祖国的需要当成自己的第一志愿,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教育。还请往届下乡青年和老贫农到学校来做报告,向毕业班同学进行“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教育。到了高考前夕,全校有十五名高中和三名初中毕业生放弃升学,报名插队务农。这些同学在学校里几乎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中不乏干部、专家、教授和革命军人的子女。 上级教育部门得知学校毕业生踊跃报名下乡的情况以后,曾经派工作组来到我们学校,对放弃高考下乡务农的学生逐个认真的谈话。找我谈话的是工作组组长王老师,他曾经在我们学校担任过团委书记和教导主任,我当时是学生会副主席、团委委员,所以王老师对我很了解。我记得他当时非常清楚地告诉我说|“你如果将来想当教师的话,我可以向学校建议,政治保送你到东北师大。”又说:“目前团市委准备从高中毕业生当中选拔几位团干部,充实团市委工作队伍,你已在推荐选拔之列,希望你认真考虑考虑。”听到这些话,我不知道王老师是在考验我,还是真有这些打算。反正早已坚定了志向的我也毫不隐瞒地向王老师表白了我的理想和志向,没有丝毫动摇的想法。 我们这十五名同学的志愿终于得到了学校的批准。一个个就像即将出征的战士,摩拳擦掌,雄心勃勃,心中充满了自豪。 为了增强体质,每天早晨我们都在学校的操场上练长跑;为了适应农村生活,我们到附近的“小屯”儿练习用辘轳从井里打水;想到今后在农村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学习骑自行车;摔得好几处受伤也不在乎;我们还挤时间反复学习毛主席著作,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董加耕、邢燕子的先进事迹。后来看到了《中国青年》杂志上侯隽写的文章,深受感动,当天晚上我就在日记中写道:“我的思想觉悟、政治理论水平、阶级立场与侯隽相差很远。在学校里当了多年的小干部,到农村以后能够放下学生架子尽快与农民打成一片吗?侯隽带领农民搞文化活动,占领文化阵地,我没有这方面的特长怎么办?她能在农村搞科学种田,搞科普宣传,我现有的文化水平能胜任吗?她独立生活,管理自己的能力很强,而我在养母家是独生女儿,在生母家是老闺女,我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针线活儿,这怎么行呢?只有热情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式农民吗?” 从那以后,我从午餐费里省下钱来买了《农作物栽培方法》、《科普知识》、《怎样学识谱》、《如何设计黑板报》等书籍,经常跟家人学缝衣、做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高考结束了,参加升学考试的同学们离校了,我们准备下乡的十五名同学焦急地等待上级领导的出发号令。 7月里的一天,我们终于接到了通知——7月16日到团市委报到,参加由团市委、市青联、市学联、市安置办联合举办的《哈尔滨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培训班》。 这次培训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时间,但是在我们人生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来自全市十几所中学的五十多名高中毕业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和政策,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举行文娱联欢,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集体观看豫剧电影《朝阳沟》,还一起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参观,访问,参加劳动,与农民一起搞文娱联欢活动;在江北“青年之家”举行军事露营......。 出征前的8月31日,学校的所有领导以及我们这些同学的班主任老师与我们十五名下乡同学举行座谈会,下午在学校的大礼堂里,全校师生为我们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欢送大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走上主席台,代表下乡同学表达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热烈的场面让我激动得几次哽咽,说不出话来,泪水也打湿了我的发言稿;我还清楚地看见,下面有的老师和同学也被这少有的场面打动得眼含泪花,她们坐在下面不时地用手绢擦着眼睛。几年来我们师生间结下的深厚友谊此时真让我们难舍难分......。晚上,我在日记里写道:......我要永远记住今天这个日子,走向农村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我都要勇敢前行......。 9月1日下午1时,市委、市政府部分领导同志在市青年宫接见了我们这五十多位放弃高考、立志下乡的同学,市委候补书记石青同志、胡传经副市长、市教育局局长、团市委书记等多位领导在青年宫门前与我们合了影。石书记、胡市长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除了热情的嘱托,还对我们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鼓励我们尽快过好“五关”,早日取得合格社员的资格,并叮嘱我们“永远听毛主席的话,永远同贫下中农在一起”,“在实践中奋发学习,在斗争中锻炼成长”。我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一定要记住今天在领导面前表示的决心,千万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定要做出成绩,不辜负领导的关怀和希望。 9月3日早晨,我们在道里、南岗两区欢送群众的热烈欢送下,登上火车,奔向农村广阔的天地,开始用我们全新的生活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篇章。 直到今天,回忆那些激动人心的往事,总是让我心潮起伏,热血澎湃。回顾自己走过的五十年,虽然艰辛,但是无愧,虽然平淡,但却无悔。因为我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选择,我兑现了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我为此感到欣慰,为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