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钱明 于 2014-1-19 11:28 编辑
改革开放了,农场也随着全国的大气候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如果你是原机车上的驾驶员,只要你本人愿意,农场就把车便宜地卖给你,同时一辆车给带几十垧地,这样的承包户就形成了家庭农场。可我和老公都是知青,我是上海知青,他是哈尔滨知青,而且都没有干过机务,所以只能和绝大多数职工一样,当分离户(手工户),一个职工分两垧地。我们两口子按规定分到了四垧地。这四垧地如果遇上好年头,除了维持温饱还能稍有结余,可如果遇到灾年,那就得动老本了。我们所在的23队属于地势低洼的队,再加上水利设施不完善,一遇到涝的年头,种地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片片好庄稼被水淹死,说不出有多少无奈与辛酸。
这样下去怎么行啊!有人想出了“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于是,不少人外出买牛,有买黄牛的,但大多数人买的是奶牛,因为奶牛平时卖奶钱可以贴补家用。我们家当时由于资金不足,买了三头刚落地七天的小奶牛。我老公给三头奶牛起了三个十分吉利的名字:大发、二发和小发发,期盼着这三头小牛给我们家带来好运。
养牛是十分辛苦的。每天当星星还眨着眼睛、月亮还挂在空中、人们还沉睡梦乡,我们已经起床挤奶、清理牛圈。当时我们的奶卖给完达山乳业,每天清晨4点多钟奶车就来收奶。这些活忙完后,紧接着到大草甸子去放牛,待牛吃饱,还要忙地里的活计。
苦归苦,但在大草甸子里放牛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你瞧,草甸子真的很美,绿草青青,一望无际,草甸子里长着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小野花,深红色的百合花,酷似蝴蝶的蝴蝶花,极像灯笼的灯笼花,白色和粉红色的牵牛花,争奇斗艳,各展风华。草甸附近有个大水泡子,放牛人的吆喝声,牛的踩踏声,常把水鸭子惊得扑腾一下飞起来,如果运气好,还许能捡上十个八个鸭蛋,足够中午一家人的下酒菜。草甸里还不时传出“咕咕”的野鸡叫声,微风吹过,淡淡的青草香、浓郁的野花香和黑土地的泥土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由于草甸子大,附近又有让牛饮水的大水泡子,所以附近村屯的养牛人都到此处放牛。几朵白云在蓝天上轻轻地飘,牛儿在草甸里优哉游哉地吃草,好一幅乡村美景图啊!我们这些放牛郎、放牛女就坐在草地上,一边看着牛吃草,一边唠着家长李短的事。有些年纪轻的放牛郎干脆躺在草地里唱起东北民歌《送情郎》:“小妹妹送情郎,送到大路旁,泪珠儿落呀么落下来,郎呀,妹的心伴随你游四方。”唱罢一曲《送情郎》,又唱《情人桥》:“日走千遍踩断情人桥……”虽然没有绚丽舞台,没有乐器伴奏,可放牛郎那缠绵动情的歌喉足以让人感到那么美妙,别有一番风味。我想,此时小放牛郎一定在思念远方的情妹妹吧。
好景倒是天天有,好天就不一定了。令我最难忘的是2000年8月的一天,我们出去放牛时天还是好好的,可是正如当地老百姓说的:“七八月的天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忽然间大片的乌云从天边滚滚而来,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密布,紧接着狂风大作,恨不得把树刮倒,刮得人也站不住了。不一会儿,风是渐渐小了,然而一道闪电划破黑压压的天空,随之而来的是震耳欲聋的大响雷。这时,只见大草甸子上滚着一个大红火球,仿佛这大红火球就要在我面前爆炸似的。太可怕了!牛被响雷惊得四处乱跑,密而大的雨点夹着蚕豆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打在头上、脸上,真疼!只见一个个放牛人不顾雷雨冰雹,吆喝着、追着拉着把牛拢在一起往回家的路上赶。可是下雨天的田间小路太滑了,我没走几步就滑一跤,爬起来继续赶牛回家。好不容易总算到家了,看着满头满脸往下滴的雨水和浑身的泥水,自己也觉得很狼狈、很好笑,此番艰辛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我们每个养牛人都把牛当作自家的成员,视如珍宝,平时宁可自己吃得差些,牛的伙食一点儿也不能马虎,豆饼、麦麸子、苞米面一样不少喂。如果哪头牛今天精神不太好了,感冒拉稀的,养牛人的全家都急得不行,吃不好睡不着,因为牛是养牛人的命根子,是全家的希望。养牛人厚待牛儿们,牛儿也同样给了养牛人丰厚的回报。一头奶牛平均每天生产60-70斤奶,让养牛人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遇到灾年也再不用为生计而担忧了。每月发奶款时,是养牛人最开心的日子,每个人都一边数钱一边笑。养牛的苦没有白吃,因为苦换来的是甘甜,这苦吃得值啊。
我是养牛的受益者。1999年5月,我的老公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医疗费百分之百全部自理。医院初步算了算,光住院期间的费用就需要大约两万元,恢复期吃药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哪来那么多钱啊,只得跟朋友借了三万多元。这三万多元钱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我已经退休,退休金才320多元,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就不错了。这笔债如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我的心头。好在有奶牛帮忙,靠牛奶钱陆续还掉了一部分债务,可是仍有近两万元的外债。欠债时间太长了,我也于心不忍。此刻我想到卖牛还债,然而那年牛不值钱,一头相当不错的奶牛能卖上3000元已经是“烧高香”了,我曾因家里急用钱而卖掉了大发,现在还剩两头牛,即使卖上3000元一头,也不过6000元,连余下外债的一半也不够。正当我急得走投无路时,苍天终于开眼了。2002年6月的一天,有个从江滨农场来我队买牛的年轻人在大草甸的牛群中一眼就相中了我家的两头牛。我家那两头牛喂得特别精心,在我家可以说是享尽了福。大冬天别人家的牛喝凉水,我家的牛喝热水,平时宁肯自己少吃,也要让牛吃饱,所以牛长得膘肥体壮,在阳光下那黑白分明的毛闪闪发亮。再有我家的两头牛都刚产完牛犊,那大大的快要拖到地上的奶盒子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头高产牛。买牛的年轻人从地里一直跟着到我家,开口就给我每头牛7000元的高价。按当时的行情来说,7000元的确是“天价”了,可我还在犹豫。一是两头牛卖14000元,还差6000元的债务还不上,二则牛正是产奶的高峰期,卖掉实在可惜。买牛的年轻人看我没有卖的意思,又给我每头牛涨了1000元,可我还是不想卖。买牛人就问我:我给你那么高的价,你为什么还不卖呢?我支吾不语。他接着又跟我套近乎,问我多大年纪,听我说是1949年的,他马上接过话茬:你跟我的母亲是同龄人啊!他再次问我为什么不卖牛,我就把我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年轻人深思了一会儿,对我说:“这样吧,既然你和我妈是同龄人,我就把你当作母亲看待,你还欠了两万元的债,我就给你两万元买你这两头牛,你看行吗?”我看年轻人说的是厚道话,说得也在情理,一万元一头牛可是“天价”中的“天价”了,再说农场大力扩大水稻面积,许多草甸子都开发种水稻了,说不定什么时候这片草甸子也会被开发,到那时牛也要受苦了……想到这些,我狠狠心:卖吧!然而,养了这么多年,我与牛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我摸着二发和小发发的头,像叮嘱出远门的孩子一样对它俩说:“你们到新的主人家,一定要老实听话,千万不要耍牛脾气,否则挨打多疼啊!”人们常说牛是通人性的,它们好像听懂了我的话,用头轻轻地在我身上蹭过来蹭过去,眼眶里似乎闪着泪花。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真是舍不得啊!拉牛的车来了,我又对买牛的年轻人千叮咛万嘱咐:“你千万要善待我们家的牛,冬天要给它们热水喝,千万不要打它们。”买牛的年轻人直点头:“上海阿姨,你尽管放心,我会像你一样爱护它们,把它们视为珍宝,因为我太喜欢这两头牛了。”我听了以后也放心了。拉牛的车拉着我那两头可爱的奶牛和我送给他的一头小牛犊(另一头小牛犊出生不久就死掉了)渐渐远去了,我望着奶牛越来越远的身影,心中为它们默默祝福。
牛卖掉了,债还完了,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当年过春节时,我写了一幅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上联是:脱贫长梦终成真,下联是:苦尽甘来春常在,横批是:否极泰来。在欣喜之余,又有一丝伤感:两头可爱的牛走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在离开牛的那些日子,我不知哭过多少回。老伴看我哭得伤心,劝我说:“别哭了,实在想两个发发,江滨农场离这里不远,我们可以去看看。”但是由于老伴还需要我照顾,一直没能去江滨农场,直到我和老伴一起回到了我的家乡上海,也未能再见到我那心爱的牛。
不知江滨农场那位年轻人能不能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如能看到,你一定不会忘记当年咱们那一段买牛卖牛之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