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0588|回复: 31

《北大荒往事》(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作者:王金陵)

[复制链接]
钱明 发表于 2014-1-18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宝泉岭老顽童 于 2014-7-8 10:46 编辑

      编者的话:北大荒的战友们,大家都不会忘记,1978年底到1979年,大批知青从北大荒返城回到了各大城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极少数知青留下了,他们在那里继续生活,有的直到退休才返城,还有的把忠骨埋在了北大荒的土地上。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知青家庭,他们是当年与我一个连队的战友,男的叫孙德俊,是哈尔滨知青,女的叫王金陵,是上海知青。他们的留守生活是怎样的呢?那些坎坷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不幸的是,孙德俊又脑溢血住院,王金陵又要忙农活,又要照顾病卧在床的老公,受尽了艰辛。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公总算恢复得还不错。他们直到退休,返回了女方的故乡上海。她陆续写了一组回忆当年知青返城后在农场生活的文章,值得一读,可能会让大家有所感悟。
                                                                                      钱  明
IMG_0540_副本.jpg
王金陵和孙德俊摄于2013年上海居住的出租房门前(钱明摄)

北大荒往事之一:打工(作者:王金陵)
    我在北大荒呆了四十余年,虽然有过许多辛酸和无奈的往事,但是更多的是令我此生难以忘怀的趣事和感人之事。1999年我退休后养了一段时间的牛,后来把牛卖了,在家就无事可做了。正巧其他农场的人要来我连包种万寿菊。万寿菊开的花颜色是桔红色的,花瓣酷似菊花,非常妩媚可爱。据说这万寿菊是做高级饮料的原料,可是种植起来却十分费工,从种到管再到收都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否则错过最佳的采摘时期会造成减产,直接影响经济收入。所以一到采花时期,老板就从附近村屯和邻近生产队雇来一大帮人一批一批采摘。我这个天生劳碌命的人哪会错过这个机会呢?也拎着个大信服了加入了采花大军(那时我去打工并非为了生计,因为那时我和孙德俊都有退休工资,生活稳定,就是爱凑热闹)。

    当走进地里,就看到那一望无际的花海微风吹来时起时伏的层层花浪,闻到扑面而来的浓郁的阵阵花香。四周村子里,鸟儿站在枝头吱吱啾啾地欢叫着唱着歌儿,尤其是花喜鹊,我想它一定是领唱者,你看它使劲儿扯着大嗓门喳喳叫着唱着,对对的彩蝶在花海中翩翩起舞。采花的人儿一边采花,一边也唱着歌。他们一会儿唱红歌《珊瑚颂》、《十送红军》,一会儿又唱起三十年代的歌曲《花好月圆》……人群中不知哪个女人唱起了《天涯歌女》,当她唱到“小妹妹是针”,人群里男人们马上和着“你郎我呀是线,妹呀咱俩穿在一起不离分哪!”那粗犷带着十足野味的歌腔逗得地里所有的人哈哈大笑不已。花海中一百多来自四面八方采花人的歌声、嘻笑声在大地回荡,看着这歌如潮、花如海、彩蝶起舞、鸟儿欢歌的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陶醉不已。

    说实在的,采花的活儿是很辛苦的。早上齐腰深的露水打湿了衣裤,还有蚊叮虫咬。中午,北大荒的八月也是赤日炎炎。虽然采花人满脸是汗水、泥水,但是却掩盖不住他们那无比灿烂的笑容。当年我去采花时已是快奔60的人了,所以不论从体力上还是干活在速度上都赶不上年轻人,毕竟年龄不饶人,想逞强是不行的。而我的老邻居王云(陆书强的大媳妇)是23队数一数二的能媳妇,干活干净利落,采花时她总是挨着我,采到头马上回过头来接我的垅,没有一句怨言,天天如此,令人十分感动。热情、善良、豪放,这就是北大荒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老板为了抢时间,让我们中午自己带饭在地里吃。晌午到了,采花人三五成群把饭放在地上就吃起来。干活的手上有泥有土可又没有水洗手,只能在自己衣服上抹两下子,有个爷们儿还十分风趣地拍着自己胸脯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你们看咱这体格多硬实,北大荒的水土多养人啊!”说着大口咬了一块馒头,就着蒜茄子,吃得可香了。虽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全是自己家里做的腌咸菜、蒜茄子、四川霉豆腐,最好的也莫过于从小卖部买来的火腿肠、小炸鱼,可是吃起来是那么津津有味。喝的是自己带来的井拔凉水,说是井拔凉水,早已让太阳晒得温嘟嘟的。吃完饭,大家略休息一会儿就又下地干活了。夕阳西下,树上的鸟儿也没有早上叫得那么欢了,大概是累了吧,夕阳和晚霞把花儿染得更红了,也把采花人满是汗水的脸染得红扑扑的。此时此景真可谓是“人面‘菊’花相映红”,美极了。

    一天十个小时的工作宣告结束,老板给每人发放35元的工钱。采花人拎着袋子,一路歌声一路笑,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到家后男人们到队里小卖部买瓶老酒买盒烟的,还给老婆孩子买点好吃的;女人可舍不得那样花钱,多说在小卖部买些生活用品。要是碰上到队里卖西瓜的车,那时不管男女都舍得拿出20元钱买一大麻袋西瓜扛回去。我呢,由于在采花前和孙德俊有过所谓“君子协议”,回家后要分给他10元钱劳务费:在家看家、扫院子、烧洗澡水。

    没多长时日,万寿菊一批一批被采完了,采花结束,采花大军也就此解散了。老板们怀着满心的丰收喜悦回归,采花人当然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笑逐颜开。我虽然觉得采花的那段日子很辛苦,蚊叮虫咬,一天站下来两腿酸酸的,但是我觉得值啊,因为乐远远超过了——因为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那十足的原汁原味来自大自然乡野之美和北大荒人那种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爱黑土地,我更爱北大荒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1-19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钱明,谢谢你的转载。问候这对患难夫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钱明 发表于 2014-1-19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往事》之二:养牛(作者:王金陵)

本帖最后由 钱明 于 2014-1-19 11:28 编辑

    改革开放了,农场也随着全国的大气候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如果你是原机车上的驾驶员,只要你本人愿意,农场就把车便宜地卖给你,同时一辆车给带几十垧地,这样的承包户就形成了家庭农场。可我和老公都是知青,我是上海知青,他是哈尔滨知青,而且都没有干过机务,所以只能和绝大多数职工一样,当分离户(手工户),一个职工分两垧地。我们两口子按规定分到了四垧地。这四垧地如果遇上好年头,除了维持温饱还能稍有结余,可如果遇到灾年,那就得动老本了。我们所在的23队属于地势低洼的队,再加上水利设施不完善,一遇到涝的年头,种地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片片好庄稼被水淹死,说不出有多少无奈与辛酸。

    这样下去怎么行啊!有人想出了“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于是,不少人外出买牛,有买黄牛的,但大多数人买的是奶牛,因为奶牛平时卖奶钱可以贴补家用。我们家当时由于资金不足,买了三头刚落地七天的小奶牛。我老公给三头奶牛起了三个十分吉利的名字:大发、二发和小发发,期盼着这三头小牛给我们家带来好运。

    养牛是十分辛苦的。每天当星星还眨着眼睛、月亮还挂在空中、人们还沉睡梦乡,我们已经起床挤奶、清理牛圈。当时我们的奶卖给完达山乳业,每天清晨4点多钟奶车就来收奶。这些活忙完后,紧接着到大草甸子去放牛,待牛吃饱,还要忙地里的活计。

    苦归苦,但在大草甸子里放牛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你瞧,草甸子真的很美,绿草青青,一望无际,草甸子里长着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小野花,深红色的百合花,酷似蝴蝶的蝴蝶花,极像灯笼的灯笼花,白色和粉红色的牵牛花,争奇斗艳,各展风华。草甸附近有个大水泡子,放牛人的吆喝声,牛的踩踏声,常把水鸭子惊得扑腾一下飞起来,如果运气好,还许能捡上十个八个鸭蛋,足够中午一家人的下酒菜。草甸里还不时传出“咕咕”的野鸡叫声,微风吹过,淡淡的青草香、浓郁的野花香和黑土地的泥土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由于草甸子大,附近又有让牛饮水的大水泡子,所以附近村屯的养牛人都到此处放牛。几朵白云在蓝天上轻轻地飘,牛儿在草甸里优哉游哉地吃草,好一幅乡村美景图啊!我们这些放牛郎、放牛女就坐在草地上,一边看着牛吃草,一边唠着家长李短的事。有些年纪轻的放牛郎干脆躺在草地里唱起东北民歌《送情郎》:“小妹妹送情郎,送到大路旁,泪珠儿落呀么落下来,郎呀,妹的心伴随你游四方。”唱罢一曲《送情郎》,又唱《情人桥》:“日走千遍踩断情人桥……”虽然没有绚丽舞台,没有乐器伴奏,可放牛郎那缠绵动情的歌喉足以让人感到那么美妙,别有一番风味。我想,此时小放牛郎一定在思念远方的情妹妹吧。

    好景倒是天天有,好天就不一定了。令我最难忘的是2000年8月的一天,我们出去放牛时天还是好好的,可是正如当地老百姓说的:“七八月的天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忽然间大片的乌云从天边滚滚而来,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密布,紧接着狂风大作,恨不得把树刮倒,刮得人也站不住了。不一会儿,风是渐渐小了,然而一道闪电划破黑压压的天空,随之而来的是震耳欲聋的大响雷。这时,只见大草甸子上滚着一个大红火球,仿佛这大红火球就要在我面前爆炸似的。太可怕了!牛被响雷惊得四处乱跑,密而大的雨点夹着蚕豆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打在头上、脸上,真疼!只见一个个放牛人不顾雷雨冰雹,吆喝着、追着拉着把牛拢在一起往回家的路上赶。可是下雨天的田间小路太滑了,我没走几步就滑一跤,爬起来继续赶牛回家。好不容易总算到家了,看着满头满脸往下滴的雨水和浑身的泥水,自己也觉得很狼狈、很好笑,此番艰辛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我们每个养牛人都把牛当作自家的成员,视如珍宝,平时宁可自己吃得差些,牛的伙食一点儿也不能马虎,豆饼、麦麸子、苞米面一样不少喂。如果哪头牛今天精神不太好了,感冒拉稀的,养牛人的全家都急得不行,吃不好睡不着,因为牛是养牛人的命根子,是全家的希望。养牛人厚待牛儿们,牛儿也同样给了养牛人丰厚的回报。一头奶牛平均每天生产60-70斤奶,让养牛人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遇到灾年也再不用为生计而担忧了。每月发奶款时,是养牛人最开心的日子,每个人都一边数钱一边笑。养牛的苦没有白吃,因为苦换来的是甘甜,这苦吃得值啊。

    我是养牛的受益者。1999年5月,我的老公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医疗费百分之百全部自理。医院初步算了算,光住院期间的费用就需要大约两万元,恢复期吃药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哪来那么多钱啊,只得跟朋友借了三万多元。这三万多元钱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我已经退休,退休金才320多元,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就不错了。这笔债如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我的心头。好在有奶牛帮忙,靠牛奶钱陆续还掉了一部分债务,可是仍有近两万元的外债。欠债时间太长了,我也于心不忍。此刻我想到卖牛还债,然而那年牛不值钱,一头相当不错的奶牛能卖上3000元已经是“烧高香”了,我曾因家里急用钱而卖掉了大发,现在还剩两头牛,即使卖上3000元一头,也不过6000元,连余下外债的一半也不够。正当我急得走投无路时,苍天终于开眼了。2002年6月的一天,有个从江滨农场来我队买牛的年轻人在大草甸的牛群中一眼就相中了我家的两头牛。我家那两头牛喂得特别精心,在我家可以说是享尽了福。大冬天别人家的牛喝凉水,我家的牛喝热水,平时宁肯自己少吃,也要让牛吃饱,所以牛长得膘肥体壮,在阳光下那黑白分明的毛闪闪发亮。再有我家的两头牛都刚产完牛犊,那大大的快要拖到地上的奶盒子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头高产牛。买牛的年轻人从地里一直跟着到我家,开口就给我每头牛7000元的高价。按当时的行情来说,7000元的确是“天价”了,可我还在犹豫。一是两头牛卖14000元,还差6000元的债务还不上,二则牛正是产奶的高峰期,卖掉实在可惜。买牛的年轻人看我没有卖的意思,又给我每头牛涨了1000元,可我还是不想卖。买牛人就问我:我给你那么高的价,你为什么还不卖呢?我支吾不语。他接着又跟我套近乎,问我多大年纪,听我说是1949年的,他马上接过话茬:你跟我的母亲是同龄人啊!他再次问我为什么不卖牛,我就把我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年轻人深思了一会儿,对我说:“这样吧,既然你和我妈是同龄人,我就把你当作母亲看待,你还欠了两万元的债,我就给你两万元买你这两头牛,你看行吗?”我看年轻人说的是厚道话,说得也在情理,一万元一头牛可是“天价”中的“天价”了,再说农场大力扩大水稻面积,许多草甸子都开发种水稻了,说不定什么时候这片草甸子也会被开发,到那时牛也要受苦了……想到这些,我狠狠心:卖吧!然而,养了这么多年,我与牛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我摸着二发和小发发的头,像叮嘱出远门的孩子一样对它俩说:“你们到新的主人家,一定要老实听话,千万不要耍牛脾气,否则挨打多疼啊!”人们常说牛是通人性的,它们好像听懂了我的话,用头轻轻地在我身上蹭过来蹭过去,眼眶里似乎闪着泪花。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真是舍不得啊!拉牛的车来了,我又对买牛的年轻人千叮咛万嘱咐:“你千万要善待我们家的牛,冬天要给它们热水喝,千万不要打它们。”买牛的年轻人直点头:“上海阿姨,你尽管放心,我会像你一样爱护它们,把它们视为珍宝,因为我太喜欢这两头牛了。”我听了以后也放心了。拉牛的车拉着我那两头可爱的奶牛和我送给他的一头小牛犊(另一头小牛犊出生不久就死掉了)渐渐远去了,我望着奶牛越来越远的身影,心中为它们默默祝福。

    牛卖掉了,债还完了,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当年过春节时,我写了一幅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上联是:脱贫长梦终成真,下联是:苦尽甘来春常在,横批是:否极泰来。在欣喜之余,又有一丝伤感:两头可爱的牛走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在离开牛的那些日子,我不知哭过多少回。老伴看我哭得伤心,劝我说:“别哭了,实在想两个发发,江滨农场离这里不远,我们可以去看看。”但是由于老伴还需要我照顾,一直没能去江滨农场,直到我和老伴一起回到了我的家乡上海,也未能再见到我那心爱的牛。

    不知江滨农场那位年轻人能不能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如能看到,你一定不会忘记当年咱们那一段买牛卖牛之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4-1-19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真实,办家庭农场初期加上自然灾害农工生活真的很艰辛。牛马年好种田,明年一定是丰收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4-1-1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身的体验、真实的故事,写的也较生动。让我们看到农场开始办家庭农场的初期的辛酸,也看到养牛户的苦与乐,我们留在北大荒的知青,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在那里继续奋斗,退休了带病回家乡上海,一辈子吃了多少苦,现在才去享受美好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金猪 发表于 2014-1-19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命运就是这么折磨我们这一代知青,留下的知青也很辛苦的度日,回来的知青也是在生活中挣扎,不过还好,我们毕竟回味过,感受过,现在我们挺过来了。
   文章写得不错,把自己的感受写的淋漓尽致,希望你们现在幸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钱明 发表于 2014-1-20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往事》之三:种甜菜(作者:王金陵)

本帖最后由 钱明 于 2014-1-20 14:33 编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实行了土地承包制。手工户们除了种植三大作物(小麦、玉米、大豆),还特别愿意种植经济作物甜菜,因为甜菜是制作绵白糖的原料,它的经济效益比较高。可是,种甜菜十分费工,从种到管到收再到出售,整个过程都是很累的。

    当小苗刚出土,种植户就开始给苗松土铲第一遍地,小苗放叶了,就要紧忙活着间苗,把十来棵或八九棵的小苗间成单棵,有助于甜菜生长。间苗刚完,紧接着第二遍、第三遍铲地,直到第四遍拿大草完毕后才能松口气等待收获。在种和管的期间,农户们为了抢农时,每天当星星还在天边闪烁、雄鸡还未报晓,就开始陆续下地了。北大荒六七月份的天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农户们个个在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挥动着锄头一刻不停歇地铲地。汗水湿透了衣衫,豆大的汗珠淌满脸,常常把眼睛迷得睁不开。好不容易铲到地头,人们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从家带到地里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尽管装在塑料壶里的水早已被太阳晒得温嘟嘟并带有塑料味道,但喝起来还是好甜好爽,实在太渴了。间甜菜苗是个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你往田里看,有双腿跪在垄沟里爬着间苗的,有一屁股一屁股挪着往前间苗的,人们过一会儿换一种姿势,因为长时间用一种姿势,谁都吃不消。一天间苗下来,双腿走路又酸又疼,特别难受。每天中午,农户们拿出从自己家带的馒头,自制的大酱、咸蛋、咸菜,就着水吃。干过活的手黑乎乎的,没有地方洗,就在衣服上抹几下,管它呢,“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吃罢饭,男人们靠着大树干抽支烟,女人就躺在地上眯一小觉。不一会儿被地上的蚂蚁咬醒了,赶忙爬起来接着干活,因为农时不等人啊。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农户们才扛着锄头拎着饭回家去。在农户们日复一日起早贪黑的忙碌下,田间管理终于结束了。看着长势喜人的甜菜,脸上堆满了甜甜的笑容。

    到了甜菜收获期,农户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和管理期一样起五更睡半夜的。九月底十月份的北大荒已是寒意浓浓,一早到甜菜地削甜菜。人坐在冰凉的地上,刚拔出的甜菜也是拔凉拔凉的,加上冷风嗖嗖,真不是个滋味。拔甜菜是十分累人的,拔每棵甜菜都像拔大萝卜那样,可是比大萝卜难拔多了,它的根比大萝卜扎得深,一使猛劲儿常常摔个大跟头。到了中午吃饭时,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开水尽管用棉袄盖着也没有什么热乎气儿了,饭也是冰凉的,吃完浑身都发凉。每天傍晚收工前,需要把一天削好的甜菜积成大堆。一开始没经验,用土篮子积堆,速度太慢,后来发明了像担架一样的工具,我们管它叫“大抬”,把削好的甜菜直接扔到大抬上,满了以后两个人像抬担架一样抬着积堆,这样速度快多了。收工前还要把积好堆的甜菜用甜菜叶盖严实,再埋上土,这样有利于保持水份。当一天的活儿忙完以后,天已经黑黑的了。星星布满天空,月儿爬上树梢,四周的林子静静的,种地人这才借着星星月亮的光回家去。如果遇上阴天,没有星星月亮,地里黑黑的连路也看不清,经常被草和土块绊个跟头。中秋节,当城里人合家团圆吃月饼的时候,种地人正是农忙之时,哪有空过中秋呢?只有中秋明月把回家的路照得亮堂堂。

    终于,农户们一年的辛劳换来了丰收的果实。每当太阳升起后,一堆堆的甜菜披上了金色的盛装,此时,农户们的心里乐开了花。然而,卖甜菜也不轻松。那时甜菜种植面积大,车少,找汽车别提有多难了,所以种植户们只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托关系找熟人地找车卖甜菜。后来,糖厂为了方便甜菜种植户卖甜菜,在各农场设立了甜菜收购站。我们农场的甜菜收购站设在12连。这样,场内和附近村屯的甜菜种植户卖甜菜方便多了,因为不管大车小车都可以拉着去卖。往年11月底以后,北大荒已经家家紧闭门窗,点着火炉在家猫冬了,白天在路上都看不见几个人,晚上更是静悄悄的。但卖甜菜时节可不一样的,白天黑夜24小时都是人叫车鸣的,尤其是半夜来车时,你就听吧,大道上有互相招呼“快走快走”的,有催促的鸣笛声,开车厢板的“咣当”声,往车上扔铁锹的“叮当”声,把宁静的生产队弄得像个不夜城,连平时爱叫唤的猫头鹰都被惊得缩着脖子瞪着眼睛站在树枝上不敢哼——倒是那个寒鸦不耐烦地“哇哇”大叫几声,嫌人们吵醒了它的“美梦”。在那时,拉甜菜都是相互帮忙的,平时处得不错的人家只要车来了,不用去喊,自有乡邻主动跑来帮着装车。那时谁家卖甜菜都像办喜事一样热闹,准备个两三桌,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女人们在家忙着做饭,男人们,哦,也有女人,下地去装甜菜。在地里干活的,虽然天寒地冻,个个都汗流满面,刨堆的刨堆,装车的装车,可谓热火朝天。记得每年装甜菜时,我们生产队的老铁匠亓福山都给大伙来顿全鹅宴,什么凉拌大鹅,土豆炖大鹅,炒鹅杂等,当然还有其它菜。每次车装完,大伙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抽几颗烟,休息一会儿,又给下一家装车去了。这纯朴的浓浓乡情令我此生难忘。

    卖甜菜虽然是大喜事,可农户们也都有担心,指不定哪天检质员、现场员看你的甜菜不顺眼,就挑你的毛病,什么甜菜青头没削干净呀,什么甜菜上带的泥太多呀,除了正常的扣杂扣土以外,还要加罚你。1990年的一天,这倒霉事终于让我碰到了。那天,我家的一挂车甜菜从早上八点多钟一直排到下午五点多钟才轮到进站卖,检质员拿起一个甜菜左看右看,说我家这车菜不合格,青头没削干净,甜菜又带那么多泥,除了正常的扣杂扣土,要加扣我2吨半,让我在甜菜加罚协议书上签字。我一听就火不打一处来,我说:我这车甜菜是洼子里水份大,泥带多点是不假,你也不能狮子大开口,加扣2吨半也太多了。检质员把协议往我面前“啪”地一放,“你到底签不签?”我也十分强硬:“我今天就是不签了!”检质员接着对我说:“你不签可以,这车甜菜我们拒收。你拉回去吧!”于是我们俩你一言我一语争吵起来。后边等着卖甜菜的人劝我说:“大姐呀,服个软吧,签了吧,拉回去大冬天的咋整?人在房檐下,就低个头吧!”我说:“我肯定不签。”正在我们争吵激烈时,那天运气还算不错,糖厂负责人到各甜菜点检查工作,正遇上我们争吵,就上前问原由。我们双方各说各的理,有个负责人爬上车仔细看了车上的甜菜,下车后打量我一会儿,问我:“满站卖甜菜的都是男的跟车来,你们家怎么是你一个女的来?你们家爷们呢?”我告诉他:“我和我老伴都是知青,我是上海知青,老伴是哈尔滨知青,知青在这儿举目无亲,我们家爷们自己家装完了还得帮人家装车,来而无往非礼也,家里没别人,只能我跟车来。”卖甜菜那负责人点了点头,然后走进办公室和检质员嘀咕了一会儿,出来后检质员给我重新开了票,象征性地扣了我500公斤土。有了这一次,以后再去卖甜菜,无论是检质员还是现场员,再也不为难我了。久而久之,我也跟他们混得还不错,不知是出于对知青的同情呢,还是看我一个女人家跟车卖甜菜不易呢,我也说不清了。

    记得那年我家卖最后一车甜菜的那天,天特别冷,虽然是大晴天,又没有什么风,可12月的北大荒还是寒气逼人。清晨6点多,我的甜菜车卸了一多半了,紧挨着我的一辆小四轮卖甜菜,后来才听说是附近忠仁公社的,这位卖主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自己开着小四轮,旁边还坐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看这父子俩,父亲穿的那件棉袄又脏又破,被磨破了袖口边,露出了棉花,脚上穿的那双棉胶鞋也打了好几个补丁,那小男孩呢,头上戴了顶老虎帽,小棉被外面套了件又脏又大的棉袄。父子俩冻得清鼻涕直淌,那小男孩的小脸被冻得通红。好可怜啊。那车甜菜进场地,没卸了几锹,一个现场员过来了,看了看那车甜菜说道:“你这车菜泥太多,加扣300公斤土。”那位送甜菜的年轻人顿时傻眼了,嘴里反复就是那么一句话:“咋扣那么些呢?我这车甜菜不是白种了吗?”那位现场员说:“你觉得亏就拉回去,别在这儿磨叽。”看来那位年轻人是个老实人,不善于辩解,只是一个劲儿地说好话。孩子在一边冻得哇哇哭。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从车上跳下来对那现场员说:你看这爷俩多可怜,你扣了300公斤土,100来元钱没了(那时甜菜是300元一吨),这100来元对于一个困难家庭来说就不是小钱了,你得饶人处且饶人吧!那位现场员停了一会儿说:“拉倒吧,不扣就不扣吧!”那位年轻人拉着孩子要给我嗑头,我忙说:“千万别这样,赶紧把车卸了带孩子回家,多遭罪呀!”我又问他,这么冷的天怎么带着孩子出来卖甜菜,他说:“孩子他妈得了出血热,在医院他姥姥伺候着,所以家里没人。”这时有个姓张的现场员买了五个肉包子,给了我两个,我确实也挺饿了,正想吃,忽见小男孩可怜巴巴地望着我,我就给了孩子一个。那孩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看这孩子大概太饿了吧,索性把那个包子也给了他。车卸完了,在回家的路上,给我出甜菜的那位驾驶员问我:“大姐,你跟那个屯子来的卖甜菜人非亲非故,连认都不认识,那么帮他使劲说话干啥?”我说;“做人就得做雪中送炭之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后来,宝泉岭糖厂没有了,我们甜菜也不种了。回到上海后,每当我吃起这优质的东北绵白糖,就不由得想起那段种甜菜的往事。这每斤每两优质的绵白糖里包含着种甜菜人多少的艰辛、无奈和委屈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4-1-2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逊克牧马人 于 2014-1-20 17:24 编辑

文章很感人,你真是好心人!喜欢看你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仙凡鼠 发表于 2014-1-20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4-1-20 15:51
文章很感人,你真是的好心人!喜欢看你的文章。

文章朴实无华,飨人肺腑,好人一生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俏夕阳 发表于 2014-1-20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写的回忆文章,充分概括了北大荒的知青,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为了粮食和农作物的丰收披星戴月、苦中作乐。你的文章写的很真实、细腻。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