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军马场坐落在洮儿河的支流哈干河畔,人们习 惯称哈干河流域为索伦河谷。清澈甘甜的河水滋润着河两岸的 花草树木,那里 有山珍飞禽、有牛羊家畜,有玉米、大豆,有辽阔的草原,有起伏的麦浪,还有漫山遍野的各种鲜花。 无论你是坐在将军石上,还是走在花草遍野的山坡上,只有一个感 觉_——美丽!
场部距乌兰浩特市100多公里,距索伦镇10多公里,沙石路连接场内各连队。全场辖区1300多平方公里,全场有职工2000人左右,连同家属有五、六千人。耕地一万多公顷,草原牧场近两万公顷.。在场部周围,哈干河的两岸分布着场部机关、医院、礼堂、学校、汽车队、发电厂、修配厂、皮毛加工厂、粮食加工厂、仓库以及商店、邮局等各种后勤服务设施,俨然是一个小社会。
军马场始建立于1949年5月1日,与共和国同龄,是由汉族和蒙古、朝鲜、满等多个少数民族组成。军马场的前身是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养马场,后被国民党军队接管,东北解放后回到人民的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一师、二师部分官兵奉命来这里建立了索伦军马场,从此拉开了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创业序幕。他们爬冰卧雪,顶风冒寒,住地窨子, 钻马架子,吃糠咽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和一批批军马。开始隶属蒙绥军区后勤部,1953划归总后勤部,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三分部,三分部有个军马局直接负责领导。三分部也称白城办事处,对外称后字201部队。那时候部队马匹的需要量还很大,骑兵部队是一个重要的兵种,数量也不少。还有大量的重武器需要骡马驮、拉。林彪还专门有一段“部队需要骡马化”的语录。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东北、西北的辽阔的草原上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军马场。就我知道的乌兰浩特周围就有呼河、跃进、老母山、五七、索伦等数个军马场,为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马、军骡,保证了部队需求。
军马场的组成人员开始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体转业的军人加上一些当地的农民,后来陆续来了一些复转军人的亲属,类似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场的初期情况,有了上山下乡政策以后,一部分后字201部队的干部和职工的子女来到了这里,再后来就是我们这批选调的知识青年。这里的场领导是场长、政委,场部有政治部、行政办公室及一些职能科室,下属按连队编制。作息由场部广播站播放军号唱片。每年每名职工价拨一套军装,连鞋带帽子9.7元,还有雨衣、蚊帐等,很多用品都是军用品。是一个半军事化的单位。
我们选调到这里的知识青年是从吉林省(当时这里的行政区划为吉林省)东部一些旗、县中的知识青年选调的。除天津知青外,还有北京、白城、长春、乌兰浩特、洮南、镇莱等地的知识青年,真是五湖四海,共有近二百人,编为一个新工连。这个连队是类似于部队新兵连一样的过渡单位,过一个阶段后要分到全场的各个单位。
促和谐:倡导文明风尚
正气上扬。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中为年轻人做出榜样,场党委一次性投入资金17万元,建立了老年活动室,安装了暖气,购置了彩电、音响、椅子、大鼓、扇子、象棋、扑克,订阅报纸和刊物价值3000余元。迎庆建党89周年、建国61周年前夕,老年秧歌队自编自演了诗歌联唱《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解放区的天》,舞蹈《毛主席的光辉》、《为内蒙古喝彩》,快板《赞牧场》等节目,歌颂了党的丰功伟绩。场党委抓好党员职工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组织党员职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踊跃为灾区捐款献爱心。青海玉树地震、南方洪灾,全场职工捐款37048元。今年春节,场党委克服困难筹措资金,走访慰问了全场军烈属、重病人员和特困户。二分场一位家境困难的普通群众遇车祸,全场党员干部自发捐款1.7万元,让其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