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981|回复: 13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伊吾军马场知青翟明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场纪史》写的序

[复制链接]
枫荻秋声 发表于 2014-4-22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浏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场略史》,并毫不犹豫接受了作者为该书作序的邀请。因为我心中涌动着对我国军马事业的无比自豪和无比眷恋,也为在各地争着修史明志的当今盛世,唯独缺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马场历史的研究感到不平与焦虑。
军马事业是我党我国我军在抗日、解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壮丽事业,军队实现骡马化,曾经是强化部队战斗力的重大举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部队装备转型是历史的必然,而军马事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则永远留在史册。在这史册中,曾有数十万解放军官兵和企业职工几十年奋战在军马繁育的一线战场,他们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铸就的独特军马文化,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军队重要的精神财富。军马人我国的军马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人生,也奉献了子孙。
军马场大多数建立在艰苦的祖国边疆地区,而且为了使培育的骡马有耐高寒、耐饥饿、耐山川沼泽,能骑、驮、輓兼顾的优良品质,军马战士所承受的生活与工作的艰辛程度,实在常人难以想象的。
我也曾是一名军马战士。
我是1966年北京人大附中的高中应届毕业生,由于文化革命失去继续上大学的机会。1968年,我来到新疆伊吾军马场当了一位牧工。我从一个北京长大的干部家庭孩子,成长为能在冬季零下30℃-40℃、夏天不脱棉裤的高寒地区跃马扬鞭的军马战士,经历了从身体到精神的磨练和蜕变。军马场的条件异常艰苦,常年吃不到蔬菜,粮食基本是自产的小麦,由于气候寒冷成熟不好,蒸的馒头黑且粘,指甲因为缺乏维生素都深凹下去。我们穿的是部队抗美援朝时期收回的旧棉军装(价拨,即需花钱按配额购买),由于布料已糟,牧马又费衣服,两周就开始布面绺缕,加上没有家人缝补,所以知青都是穿着没面的,棉花成黑色的特殊衣服。1971年伊吾军马场召开全军军马现场会,总后勤部领导看到赶着马群的我们,一时老泪纵横。
我在放马时遇到过暴风雪,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呼吸极为困难,只能顺风随马群奔跑,生怕马群跑散,待连长指导员带领职工找到马群时已是傍晚;我遇到过山顶浓雾,骑在马上看不到马头;我夏天在南山放牧,夜晚大雨磅礴,雷电卷着火球在我身边频频滚过,而山沟里我们的石屋被雷电削掉了烟囱和半边山墙;我在北山放牧,由于同组牧工家里有事,我一人连续白班夜班连轴转一个多星期,粮食断顿,我煮马料、吃喂马的粗盐。气候使我们大都有胃病和关节炎,从马上摔下受伤更是家常饭。我虱子满身,一年洗一回澡是回北京探亲时才有的享受。
然而,马场给我开辟了一个从未见识的人生课堂,我知道除了大城市外,还有这样奇骏美丽的山川,有这样诡异多变的气候,有这样一些拿着低薪、超强度艰苦劳动的人。这些军马人没有怨言,没有奢求,他们的土窝子、马圈上都书写着为保卫国家养军马的誓言,而且绝对是在忠实实践着。他们快乐,他们真诚。家里鸡下一个鸡蛋,自己舍不得吃,却会拉着我们城里的“红卫兵”去“煮茶喝”。遇到困难的和危险的事,抢先去做,做完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做了份外的事。在他们质朴的外表下,胸怀着一个天大的词:祖国。慢慢地我了解了他们的历史。他们有老革命,如108将—伊吾军马场的创始人,解放军的108名官兵,他们有人参加了震惊全国的“伊吾保卫战”;有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和青藏高原的运输兵;有全国各地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集体培育的军马良种伊吾马,1985年得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有的是从河南、四川等地来的农村支边青年,他们的加入,使军马场的人员结构发生变化,也使得职工组成了家庭,形成了稳定的家属队伍。我们北京知青以及后来的乌鲁木齐知青的加入,大大充实了军马场的中小学教育、赤脚医生和财务会计队伍。
军马场培养了吃苦耐劳、先人后己的精神,军马场教我懂得任何夸夸奇谈都没有意义,任何事情都是要靠奋斗的,而且需要团体的共同奋斗。
我后来有幸再次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并读了研究生,到西方发达国家留学、访问和讲学。2008年,我的中学母校北京“人大附中”50周年校庆,我接受了杰出校友的“校友访谈”。摘录一段如下:
问:“人大附中毕业后在哪上的大学?感觉学校对自己有何影响?”
答:“人大附中毕业后的第一个‘大学’是远在新疆巴里坤的伊吾军马场。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诚挚的人际关系,半军事化的管理与无私奉献的工作实践,这些都让我在遗憾失去及时深造的机会的同时,也感谢给我的精神和意志的锤炼。我知道能理解我的感想的年轻人不多,但我坚信伊吾军马场是我的第一个大学,我喜欢读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有心灵相通之处。”
我在女儿上大学时,写给她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我在庆幸你和年轻一辈没有受到文化革命的影响,顺利进入大学殿堂的同时,也为你们失去在社会中锻炼的机会或许感到某些惋惜。”
军马场工作人员大都经历了从部队编制到军队企业编制、再到地方编制的转型。有部队整体转入,也有逐步调来的部队以及地方干部、大学生技术人员、也有不少农村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军马场,还有不少马场职工的子弟。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军马场随着部队现代化建设而陆续转入地方。由于有着中央军工企业的名份,无法享受地方政策的庇护,一度沦为“三不管”,成为改革开放中的“死角”,职工和家属的工资和医疗待遇较长时间不能解决。马场官兵、职工、家属和后代所得到的和他们的奉献不成比例,也与发展致富的广大群众逐步拉大距离。此外,对军马战士的宣传明显不足,很多人不知中国还曾有一个军马战线。为部队骡马化做出贡献的人,与为军事现代化(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人同样伟大,但对他们的宣传力度却天壤之别。这也是我愿意为本书作序并大声呐喊为军马场做记修史的原因之一。
本书作者王红玉副教授,她是山丹军马场的子弟。她的父母从城市自愿申请到甘肃山丹军马场工作。在山丹军马场她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出于对军马事业的崇拜和历史的尊重,激发王红玉自费搜集资料,花费了巨大劳动,写出了这本书。受到经费和有关资料获取困难等限制,这本书作为军马场史,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但尽管如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史”的范畴,作者是在用心宣传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或多或少被物质第一、金钱挂帅污染的精神世界里,不啻是一股清凉的春风。
我欣喜地看到这本书出版,我还期盼着她,以及其它热心的马场老战士、马场子弟以及其他关注军马事业的人,进一步挖掘史料,撰写军马事业与军队骡马化到现代化的历史,探讨军马文化的精髓与内涵,研究作为军队军企的军马场在转型与市场化中的经验教训,讴歌军马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并弘扬军马战士的革命精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奉献一份精神大餐。
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曾经带去的音乐有《军马战士之歌》,“我爱马场我爱马”的旋律已飞到了太空。在中国崛起和再展雄风的今天,同样会洋溢着永不过时的军马精神,它将为中国龙的腾飞擂鼓助威。
敢问有神惊天地,请看深山军马人。
有感而发,是为序。
                             翟明国
               2014年4月  于北京北土城西路
翟明国简介  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68-1973年作为北京知青,曾在新疆伊吾军马场牧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4-4-22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逊克牧马人 于 2014-4-22 19:25 编辑

感谢军马场知青战友翟明国为《军马场史记》一书作序。
感谢军马场二代人王红玉热心编撰《军马场史记》这部著作。
我下乡的逊克军马场也是在1960年由853军垦农场108位军转军官筹建的,1976年划归省农垦总局、北安管局改为逊克马场的。希望早日见到这部珍贵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白桦林 发表于 2014-4-2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动人了,说出了军马战线牧马人的艰苦岁月,军马场红二代王红玉为我们编写了《军马场史记》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感谢军马场后人为军马事业奋斗一生的军马战士“树碑立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金猪 发表于 2014-4-23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遇到了军马战线上的知己很是感动,我们的军马场从解放军总后勤部转到了现在的农管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付出,早就盼着有一部《军马场史记》的诞生,今天的梦想可以变成现实了,作为军马人,期待这部著作早日诞生。
   文章中所描写放牧的情景,我们有同感,我们所经历的艰苦过程,都是我们现在克服困难的宝贵财富。欣赏了你的佳作。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枫荻秋声 发表于 2014-4-23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白桦林 发表于 2014-4-22 20:54
太感动人了,说出了军马战线牧马人的艰苦岁月,军马场红二代王红玉为我们编写了《军马场史记》是对 ...

可是逊克军马场的历史我写的很简单,没有办法得到资料啊!请您帮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枫荻秋声 发表于 2014-4-23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4-4-22 19:24
感谢军马场知青战友翟明国为《军马场史记》一书作序。
感谢军马场二代人王红玉热心编撰《军马场史记》这部 ...

您再帮我点逊克军马场的历史资料好吗?太少了,写的太简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枫荻秋声 发表于 2014-4-23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857农场是不是就是逊克军马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4-4-23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枫荻秋声 发表于 2014-4-23 11:35
857农场是不是就是逊克军马场?

857农场不是逊克军马场,逊克军马场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境内,原来归属总后201部队军马局领导,1976年归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北安局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4-4-2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枫荻秋声 发表于 2014-4-23 11:19
可是逊克军马场的历史我写的很简单,没有办法得到资料啊!请您帮我啊?

为你的真诚所感动,请你给我一个地址,我把《逊克军马场场史》一书寄给你,供你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枫荻秋声 发表于 2014-4-23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4-4-23 20:27
为你的真诚所感动,请你给我一个地址,我把《逊克军马场场史》一书寄给你,供你参考。

我的邮箱:jqwanghongyu@126.com,您可以用这个邮箱和我联系,主要是我担心网上信息外泄有很多麻烦,我用邮箱和您联系,也可以,加我的QQ:253468672。十分希望得到您的场史,一定给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