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32|回复: 7

听老农垦讲述当年的光荣

[复制链接]
护林人 发表于 2013-12-9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宝泉岭老顽童 于 2013-12-10 05:31 编辑

       不到北大荒不知它的广阔,我们团每个连队的土地面积基本上都在1200晌地左右,折合一万二千大亩(1000平米/亩),靠人工播种、耕作管理(灭草、培垅即中耕)和收割根本是不可能的。
      我们6869近300名知青没去之前,我们二九0农场二分场二十队队职工仅有一百多人。平均每人负责120亩地,可以说不是农业高度机械化根本是管理不了的。我们连的五个地块,为便于耕作,从这个地头到对面地头,每一垅的长度都是两千四、五百米,也就是四、五里地。
       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即原来的东北农垦总局国营二九〇农场,是个富裕流油的单位,据说要不是文化大革命,订购的小火车就会从松花江绥东码头直接通到我们农场(团),后来常听老职工惋惜的回忆这段历史。
       他们还不止一次、经常津津乐道的回忆——过去东北农垦总局开会,总局总会单独派小车接送当时农垦总局的三个老大——853、友谊、290农场的当家人。他们从来不说当时为了显富,竟然连国家给予的工资10%边境补贴都不要。连累我们后来挣死工资的兵团战士永远比别的团少拿3块多钱(说起来,老职工比我们更惨重,当时30多块钱可以养活5口之家)。
       他们经常还自豪的回忆起当年麦收季节,(当时麦收因为职工少,自动收割机少,季节不等人因素所以经常采取人工给联合收割机(即拖拉机牵引康迈因的收割机)打道——就是人工割出一条条通道便于投入机械收割的办法)。分场场长(营长)亲自拿着红包(奖金)和从队(连)里拉来的肉包子、馒头等在地头,奖励先割到的头几名职工拿红包吃肉包子,后到的只有吃馒头炒菜的份了,以此来激励职工的积极性。 当时因为人员少抢收急。可以说是天亮就下地天黑才收工。一天三顿饭都在地里吃可以想象他们当年的劳动强度、体力消耗之大;对身体损伤之严重。在我们刚到兵团之时,见到三、四十岁的老垦荒人,我们都以为是四、五十岁了呢,基本上他们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老十岁。
       这些事情,我是在刚到北大荒的第二年第一次参加麦收,像前面提到的为了给拖拉机牵引的康麦因打道——负责打通道的K4自动收割机忙不过来,而人工割出一条条链轨拖拉机牵引的收割机通道时听他们讲述的。
       而这种活它不同于人工收割小麦不需打捆,两人一组,隔5米一组顺着八公分一垄的地垄直接排到麦地的那一头。割一把随手将割下的麦子均匀的洒在旁边的没收割麦穗上即可——只为快速打通链轨牵引的康拜因收割机的通道,省却了打捆装运的麻烦。这对于当年只在北京支援郊区麦收,拔麦子打捆的我们觉得非常好玩。那时刚下乡没有扛过180大麻袋——腰还没受过伤的我们,是在好玩的心境中,你追我赶割完5米后马上跑到下一个下一截任务地段或另一个通道。
       那一年的麦收我们还没玩够呢,打完这块地的四条通道,就结束了一年麦收的人工打道任务,就再也不用我们了,因为K4自动收割机已经可以腾出时间,在这块地块快完成收割前,转向下一个地块打道了。
       这就是我们农工排在麦收唯一的作用,因为播、管、收都是机械化,就是在那天、那一次给康麦因打道,我看到了营部派给各连的解放牌卡车开着四档,追逐、依傍在K4旁边,K4自动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卸粮,远处另外四台拖拉机牵引的康麦因同时收割的壮观场面,一望无际的麦田,那收割机像疾驶的一条条战舰、驰骋在麦浪里,真是如诗如画的美景。
       北大荒、北大仓——老垦荒人引以为自豪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3-12-9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的麦收景象热火朝天,麦收第一线机械轰鸣,运粮车穿梭田间麦场,麦场上更是一片忙碌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9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也是所有农垦人的骄傲。对于农业生产如数家珍,说明笔者生活积累之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老蒋 发表于 2013-12-10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人的骄傲,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3-12-10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85年至1989年,我曾在楼主所说的二九〇农场工作四年。二九〇农场下辖五个分场,职工超万。在宝泉岭农管局是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
      这篇文章,楼主写得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护林人 发表于 2013-12-10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3-12-10 05:48
1985年至1989年,我曾在楼主所说的二九〇农场工作四年。二九〇农场下辖五个分场,职工超万。在宝泉岭 ...

可能版主还不知道,二九0农场当年最好的连队就是我们2营20连。
这个连队还是造林先进单位,60年开拓荒原全都是捡最好的地块。土地肥沃是二九0农场插进绥滨县的一把尖刀,还有一个四条棹子船、一条机船的打渔组。
因为69年我们北京61中35名同学一起分到了20连,其中有8个回民后来又为此建了养鸡场。
而且我们20连的科研、林业混合班不但年年出色的完成了玉米种的繁殖、苗圃建设、造林绿化、果园建设也是团里的先进单位。
最特殊的是我们科研班在业余时间,将北京的扁豆(架豆)黄瓜、圆茄子、上海的油菜引种成功。这些内地的蔬菜在北大荒肥沃的土地上真的高产啊。
关键还在于当年有着万分关爱我们知青的老农垦基层领导呵护、教育的一颗真挚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摇头狮子 发表于 2013-12-11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你的文章,仿佛又听到拖拉机和康拜因的轰鸣。站在那高高的舰艇上行驶在无边的麦海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金猪 发表于 2013-12-11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麦收时节,就像是一个战场。为了抢时间,争分夺秒的把粮食抢回来,每个农场都是拼命地在麦收时节大干一场,把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
  那金色麦浪,自动收割机,运粮的解放车,犹如一条奔腾的长龙,点缀着金色的原野。
   文章写的不错,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7 2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