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影视专稿779“知青之家”系列电视片第一集
电视片 都市里的村庄
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平安村的“知青之家”是哈尔滨市知青王怀信个人投资兴建的。1974年,不满14岁的王怀信初中未毕业替姐姐报名下乡,到了肇东县胜利公社利民大队插队。1978年11月,王怀信入伍成了基建工程兵。1981年转业后,他先后在道里区服务局、地方铁路局工作。商品经济大潮涌来,王怀信白天上班,利用早晚做小买卖。到郊区进菜,在早市上叫卖。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搞服装批发,赚了钱,在香坊区平安村买来面积有3400多平方米的院子。原打算建服装加工厂。2006年,他参加知青合唱团演出,看到知青搞活动没有场地,便陆续投资40多万元,盖起了两栋小楼,种植了各种蔬菜和果树,建起了“知青之家”。“知青之家”建立后,方便了知青的活动。 我第一次到“知青之家”是在2007年的8月12日,那时我还没退休。虽然知道知青联谊会,但不能经常参加活动。王怀信毕业于哈尔滨125中学,1973年至1974年我曾在125中当教师,那么多学生我不可能都认得。但王怀信第一次见到我便认出我是125中教师。初到“知青之家”, 想起曾看过一部国产电影,什么时候拍的,哪个制片厂拍的,谁导演的谁主演的,什么内容,竟然忘得干干净净。只记得片名叫《都市里的村庄》。可以肯定的是,那电影反映的决不是农村题材,与村庄也无关。然而,王怀信的“知青之家”的确像都市里的村庄,确实有农家院的味道。那天,联谊会老知青合唱团在“知青之家”演出,我全程录了像,做了光碟。 2010年8月21日,我应邀第二次到“知青之家”参加消夏联欢会,也录像做了光碟。 2012年7月2日,我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第三次来到“知青之家”参加座谈会。那天,著名作家贾宏图、黑龙江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才起、香坊区文体局局长张海涛都来了。他们为“知青之家”举行了“黑龙江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展示中心”、“哈尔滨天鹅国际旅游公司知青之家农家乐旅游基地”、“香坊区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揭牌仪式。那天也照相、录像,做了光碟。 当时,王怀信提出要办“知青博物馆”。我知道,道外区政府在市政府的支持和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的大力协助下,正在天恒山建知青文化公园和“哈尔滨市知青文化博物馆”。忙了两年,投资数百万才有了模样。王怀信个人能办起吗?看过他的计划,也没当回事。没想到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却看中了他的立项,并两次到“知青之家”考察,批准了立项,并于2013年5月1日拨款20万元,资助建设。 王怀信知道我手头的资料多,到我家向我要资料,我立马给他一大卷边长70公分至1米左右数十张记录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活动的大照片,为展馆撑起了一面墙。 他要我帮他设计知青人物展板,我坚决拒绝了。第一,我照相凑合,设计是菜鸟水平,拿不到台面。第二,知青人物千千万,选谁?怎么选?谁来认可?我担不起这责任。第三,我太忙。整天有写不完的报道,照不完的照片,编不完的电视片。 但王怀信坚持要我帮他搞几块板,说我采访并在《党的生活》杂志发表的两个知青人物上海知青孙英和1964年下乡的哈尔滨知青马桂兰可以入选。其他人物以知青作家贾宏图的著作《我们的故事》中的知青人物为主入选,没毛病。 没法再推脱了。我只好干了。先为展馆设计了一块装饰板,一块前言,从QQ里发了过去。王怀信认为可以。之后,我又设计制作了孙英、马桂兰的两块板发了过去。不料,王怀信竟让我设计制作余下的全部14块展板。他要我搞贾宏图、周确、周力、任毅、安胜利、葛百仁等人的展板。他还坚持一定要把我也选上。这些人有的我熟悉,有的不熟悉,要命的是,这些人都没有图片文字资料!要我到网上下载。我下载了,像素太低,在106米x200厘米面积的展板上就像一粒花生米那么大,一放大就虚了,根本不能用。就算按他说的名单去做,人物还不够啊。他说:“我忙死了。7月25日必须开馆,你自己选人物吧,设计好了不必发给我直接发到打印社(他提供的)吧。” 我在QQ里说:“资料不全,我做不了。再说量太大,就是专业人员至少也得制作一个月。知青博物馆制作了半年没做完呢。你得多找些人干。” 他说找专业人员了,要价太高负担不起,又不懂知青,时间也保证不了。他说:咱就是民办的展览馆,你看着办吧。咱看着顺眼就行。 我在QQ里哀叹:我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帮人。这么多事,这么多工作弄得我筋疲力尽,焦头烂额,我几乎要崩溃啦! 但我没有退路了。只好硬着头皮,一块板一块板的设计制作。直到开馆的前一天晚上半夜,每块板2个G的存储量使我的电脑暂存盘不足,无法保存,最后两块板白做了,电脑崩溃了,我也不行了,倒头边睡,第二天早上赶紧删除电脑文件,倒出空间重新做,并发了出去。7月25日下午两点,最后两块板才送到并马上布展。一小时后,开馆仪式开始了。 2013年7月25日,我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第四次来到“知青之家”参加命名为“香坊知青博物馆”的开馆剪彩仪式。 那天,“知青之家”门口格外热闹。这边是三十多人的知青铜管乐队,那边是三十多人的知青民族管弦乐队。两边奏乐此起彼伏。 “哒——哒——嘀哒——嘀哒哒——哒……”在兵团时常听的起床号声,如今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了。 “当当当……”揭幕仪式在敲铁块(代表敲钟)声中开始了。 省文化促进会主席才起,副主席张素新、著名知青作家贾宏图、著名画家黄秋实、张海涛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香坊区文体局局长张海涛为知青博物馆揭牌剪彩。 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说,怀信克服种种困难办起“知青之家”,为知青晚年的快乐生活服务,值得赞扬和敬佩。但是,“知青之家”要做大,做强,光靠自己不行,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我们知青联谊会是在市民政局注册的群众团体组织。没有财政拨款,没有实业和资金来源,也没有任何赞助。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知青都是志愿者,吃顿饭也都是AA制,自掏腰包。所以我们帮助“知青之家”是十分有限的。但是,我们能做到的,一定全力支持。希望“知青之家”要加强管理,想办法改善硬件建设,不要贪大求洋。在现有的条件下,“知青之家”能在吃住玩乐上提供方便,知青会来的。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知青之家”也一定会办得更好的。 在知青之家院内支起了20多张圆桌,200多人在凉棚下聚餐。 席间,燕山大学张云鹏致辞;王秀玲宣读了大寨党支部书记郭风莲的贺词;确永良宣读了知青董加耕的贺词;刘叔芳宣读了世界华人周刊的贺词。 席间,知青表演了大合唱、独唱、表演唱、舞蹈等文艺节目。当然我要照相、录像。 整个下午,大家尽情唱歌跳舞,享受自己的快乐而不必担心“扰民”,因为这里是全封闭的“都市里的村庄”。 事后,王怀信多次向我索要录像光盘,我没给他。因为我没做。电视台制作电视片有资金,有人员,有设备,有时间。我一无所有,全凭自己的设备、资金、工夫、技术。我哪有时间!这期间,我亲爱的小妹黎洋癌症晚期,危在旦夕,最终于9月12日离去。这期间,联谊会举办第三届知青运动会、我赴北京参加中国知青网成立五周年大会、联谊会为马年60岁老知青举办生日庆典、为烈士阎启庸举办骨灰迁回安放烈士陵园、我所在的18组应邀为道外区文化局、肇东市进行文艺演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照相、录像、编辑制作、上网报道。我像熊瞎子掰苞米似的,只能掰一棒,可着重要的先来做。 王怀信终于没等到光盘制出,去了海南。几次在QQ里问我在忙什么? 当然是忙制片啦。谢天谢地,我连续一周闭门不出,终于为“知青之家”作出了六集电视片。 今天发出第一集《都市里的村庄》。
2013年12月6日大鹏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