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00|回复: 12

风雪无阻探亲路

[复制链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3-8-20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逊克神枪手 于 2013-8-20 23:02 编辑

      每个知青在上山下乡期间都有过浓浓的思乡情结,十几岁的男女青年第一次远离家乡与亲人,来到一个陌生又艰苦的地方,想念家乡的亲人,留恋家庭的温暖,真是刻骨铭心。
      毎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前夕,是知青大批回家探亲的高峰。这期间,靠十几辆送粮车在驾驶室各捎二人根本是杯水车薪。知青云集在总场招所等候车辆,这一等有时就是几天,有的知青说:回家难!难于上青天!
      迫于无奈,总场决定使用军用高栏解放汽车充当“临时客车”。“临时客车”虽然有专用苫布挡风遮雪,但在北疆最冷的1月根本就起不到御塞作用。我就曾二次坐过“临时客车”回哈探亲,“饱尝”了这一路上的艰辛与痛苦。
      1968年春节前夕,我调到总场学校任食堂管理员。由于入场才5个月还没有探亲假,也不好提回家过年一事,心里盘算着在军马场第一个春节该如何渡过呢?有一天,校长对我说:“给你15天假,回家过年去吧。” …… 乐得我一夜没睡着觉,因为前一段日子就开想家了,毕竟这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时间又这么长。在夜深人静时,那种对家乡的惜惜眷恋和对亲人深深的思念象无数只小虫在撕咬着我的心。一想到就要回到久别的家乡,就要见到朝思暮想的亲人,就如同打了一针兴奋剂,能不失眠吗?
      第二天早8时左右,一辆“临时客车”满载着20几名男女知青驶上了220多公里的回乡之路。我注意了一下大家的着装,清一色的棉军服(棉花厚、棉质好)、外套军大衣(羊皮)、脚瞪军用大头鞋(内有羊皮)、头代棉帽。汽车驶出总场后,大家有说有笑的畅谈着,不难看出即将见到亲人的喜悦溢于言表。有人唱起了《牧工最听毛主席的话》这首广大知青最喜爱的歌,随之全车就形成了共鸣:“站在草原望北京,心中一轮红日升。草原―北京万里远……”   。汽车在铺满冰雪的山间公路上疾驶,车外白雪茫茫。真可谓:大地皆素裹,群山披银装。城里生长的小青年禁不住被这北疆的雪韵风光所吸引,“快看!那有几只野鸡。”      过了一会,“嘀―嘀嘀”一阵汽车鸣笛。有一女青年大喊: “鹿!鹿!”   大家顺她手指处望去,看见二只狍子正快速跑向山里。有人说:“那是狍子!”   有个男青年晃着脑袋说:“你这叫‘指狍为鹿’也。”   女青年不满地给了他一个白眼:“装蒜!”  大家笑了起来……。
      风猛烈地拍打着车棚,发出震耳的抖动声。寒风不断地从苫布的缝隙闯过车厢,带走了人们散发的一点点热量。大家帽子上布满了白霜,身上有些发冷,脚也冻的有点难以忍受,刚上车时的喜悦已荡然无存。有人建议:停车下去活动一下。大部分人不同意,认为这才跑了一个小时就停车活动什么时候才能到北安(70年前,场转运站在北安),还是坚持一下吧!于是,有双脚相互磕击的;有站起双脚踏步的。但站一会就得坐下,因车上方风大温度更低。
      又坚持了20多分钟,车上的人基本都挺不住了,这才敲击驾驶室(这是上车前的约定,也是惯例)。车停稳后,大家笨的跟熊似的爬下车,在公路上小跑活动着被“猫咬”似的双脚。有几人下车后根本就动不了啦,把着车厢咬着牙慢慢地挪着脚,有的女青年满眼含着泪水……。活动了不到20分,司机就催上了:“抓紧时间赶路吧,还远着呢!”   大家又你拽、我推的上了车。
      汽车连颠带滑地驶岀了大山,过了山脚下的一座小桥就是一大片开阔地带。距我场12连有几百米距离,这段公路是东西走向,路基与地相平。冬季北风多,此处又是风口,形成了大风不见路(大雪封路),小风路成段(雪墙、雪楞把路断开),这是“鬼见愁”地带。车驶过小桥,加大油门闯过二道小一些的雪楞就停下了。大家知道该人工挖雪了,纷纷跳下车,拿起车上准备的二把铁锹轮流上阵进行挖雪清障。当然,这活是男人的事。女的躲在车厢避风处,推车时搭把手就行了。就这样挖了推;推了挖……一个多小时时间汽车终于闯过“鬼见愁”路段。可是,大部分人都已汗湿内衣。汽车又跑起来后,开始是凉;后来是冷;最后是冻的上牙打下牙。多亏离孙吴县不远了,否则……还好,从孙吴到北安基本不用推车挖雪了,因为“北黑路”来往车辆明显增多,道路畅通,只是难免还得停二、三次以便大家活动一下脚顺便“方便、方便”。
      天黑很久,汽车才进入目的地―北安县城。转运站的老同志看到我们冻的苦不堪言,心疼地说:“这么远的路,这么冷的天,回趟家太不容易了。……明年还回家吗?”  有几个知青摸着冻伤的脚,发狠地说:“回趟家差点没冻死!明年死活不去了!”   第二年春节前夕,大批知青(其中也有我)又义无反顾地爬上了“临时客车”。并不是我们忘了这200多公里路上的艰辛与痛若,而是我们深知在路的那头:有我们的家乡;家乡有我们的亲人;亲人在想念着我们。 我们也在思念着家乡和亲人,思念是我们回家的动力,思念使我们具有战风雪斗严寒的勇气。
      风雪无阻探亲路,严寒难泯思乡情。十二载的悲欢离合,早已成为过眼烟云。岁岁的风雪严寒,锻造了一代铁骨。如今,我们的思念早已回到了探亲之路的源头:我们的第二故乡―逊克军马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3-8-2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生动。楼主是哪年下乡的?好像文中一九六八年的春节前夕有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3-8-21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是一九六七年八月由哈尔滨到逊克军马场的。勇奇的这篇文章写得细腻生动感人,这是那个年代的最真实的故事,回趟哈尔滨比上北京都难,现在我们当天就可以到家。铁路到黑河,公路大客从农场到哈尔滨。那时一到春节前解放高栏搭上苫布,按计划运各连知青探家到龙镇,一路上都遭不少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8-21 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情真意切,激起同感。想起那时的苦中作乐,谁都有难忘的回忆,刻骨铭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乐呵呵空间 发表于 2013-8-21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佳作,又勾起了我们多年的回忆,那时的难忘情景又都浮现在眼前,尽管“探亲”之路异常艰辛,但它从来都阻碍不了我们的思乡之情,现在我们的思乡之情又有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我们生活、劳动、锻炼成长的第二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3-8-21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3-8-21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逊克神枪手 于 2013-8-21 18:35 编辑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3-8-20 23:12
文章写得生动。楼主是哪年下乡的?好像文中一九六八年的春节前夕有误。


我们是67年7月毕业待分配时,由解放军总后勤部201部队(军级)军马局(师级)经省、市同意到学校招工。政审后,好象由市劳动部门批准。(当时没有“知青办”)我校(中专)120余人于67年9月分三批赴逊克、四方山、哈拉海等三个军马场(团级)报到。按工人待遇,但比先期报到的绥化、铁力、安达等市县的青年高一级工资(半年后)。严格说:我们应是哈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因为我们不是毕业分配走的,所以没经市人事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忠强 发表于 2013-8-21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几年天怎么那么冷,脚是最不抗冻的,冻哭是常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3-8-21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猫 发表于 2013-8-21 02:25
他们是一九六七年八月由哈尔滨到逊克军马场的。勇奇的这篇文章写得细腻生动感人,这是那个年代的最真实 ...

是呀!今非昔比,天堑变通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3-8-2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忠强 发表于 2013-8-21 19:18
那几年天怎么那么冷,脚是最不抗冻的,冻哭是常事。

是因脚的血循环最差,在鞋的紧裹下又制约血液的通畅,所以最不抗冻。这样认识对吗?多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4 19: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