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过程是美丽的 于 2013-7-11 22:45 编辑
在埃及过斋月 2006年我们在埃及度过伊斯兰教的斋月。斋月,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包括不喝水、不抽烟等。禁食则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穆斯林的禁食源于较早的基督教和犹太教信徒的一种仪式。当年仍居住在麦加的先知穆罕默德,为了強化早期的追随者对安拉的信心,将禁食转为伊斯兰教的仪式,随后演变成斋月。斋月为期一個月,除病、老、年幼及工作在外者之外,其他穆斯林一律要遵行斋月禁食。斋月始于伊斯兰教历的第九個月新月開始时的第一天。信徒除了表示对阿拉的信仰外,並借此洗涤心灵,忏悔前非,至次月的新月出現時,才結束长达一个月的圣月。每年的斋月对些人來說,好像是在过节庆似的,封斋前就已采购所需。在埃及进斋月后,无论是开罗等城镇还是其他的道路上,人流明显减少,车辆明显减少。交通状况可是好多了。从早晨到上午马路上行人、车辆稀少。就是在下午2点下班(埃及的斋月时候政府机关下午2点下班)的高峰时候,堵车的现象大大减少,使行车速度快,运输效率提高。开罗这个大都市,行人多,车辆多,路口多,弯道多,红灯多,而斋月里不塞车和少塞车了。这就是斋月白天的景况。一般没有特别的事情,人们就带在家里不出门。 白天商店营业的也不很多。哈历历市场位于开罗旧城和新城的交界,是购物集中的地方,街街相连,道道相通。店铺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虽然每个店规模不大,10—20平米不等,装潢的却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埃及的天津人称之为“大胡同”。以往白天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但是斋月里就另一番景象。至少有1/3的商店关门,来这里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几乎没有当地人来采购,游览。比起往日的摩肩接踵,游客心情可舒服多了。由于相当多的店铺没开,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物品。有一次中午时分,我们在一家银器店门口等了30分钟,因为业主去礼拜了。 2006年的斋月天气还很爽,不凉不热,挺舒服的,可人们还是都呆在自己的家里,不到外面玩耍或闲逛。白天所有的咖啡馆没有一个开门的。制作食品的作坊不断生产馕,白天人们只是购买,而不食用。在爱资哈尔学院的对面,寥寥几家的饭店供应现成的快餐,那是为外国游客服务的。在伊斯兰教徒制造过程中,允许尝,但不许咽。少数埃及的科普特人不信奉伊斯兰教,斋月不封斋,他们从食品店购物,包裹严实,然后拿到家里,或僻静无人的地方就餐。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吃东西,这里体现了对穆斯林的尊重。各个咖啡馆前已无悠闲自在,喝茶聊天的热闹场面,只待晚上开斋后才呈现。 斋月里,埃及的政府机关都是上班晚,下班早。一次,我们专程去警察局取工作签证,在那里等了40分钟。只见每个人都是慢悠悠的,无论是站着说话的,还是走路的,还是坐在那里写材料的,或是接待客人的。在移民局里,上班时有看古兰经书的,有人在打瞌睡,有人就趴在桌上睡觉,坚持工作的女士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原本非常紧张忙碌的工作岗位,变的疲疲塌塌。工作效率很低很低。 埃及的企业却是按部就班,生产、经营、工作照常进行。企业的工人门依然是生产的主力。封斋,也须工作。只是每天提早一个小时下班。因为中午不用就餐,相应的休息时间就缩短了些。 斋月对于企业穆斯林来说,除了不能进食品水外,一切照旧。进斋月后,为我们建造厂房的施工队伍进厂那天(周六)的中午,一辆载有塔吊的汽车来到厂内,对方来了少说有十人,有管理者、工程人员,操作工人,三四个工人正在施工作业:钻地洞取样。初次和施工队伍见面,互致问候,打招呼,彼此都非常热情。呆了半天,也不用谦让和客套,我们就各自回去了。有三个工人要长住在现场。住在北门的小房子了。第二天早晨上班,看见现场上的情景,就有感而发。谁说埃及人不勤劳?前一天住在厂区的三名穆斯林工人,在我们来上班时,已经工作很久了。发动机轰鸣着,他们掏泥沙的手粘满泥浆水,低头干活。无人在现场指派,无人监工,他们也是这样的干,干得也很自觉。从他们起早干活不偷懒,而且能坚持以往,不能说不勤奋吧。那时已经早7点多了,备斋已经4个小时了。就这样一直干到下午2点多。下班时看见施工方开进厂里一辆挖土机,俗称“挠”。车上的人们也是紧张忙碌着。第二天早上来公司,看见昨天的“挠”干了不少的活,挖的土坑有一米半深,大约50米长,20米宽。这样看来,埃及人不一定都是闲在散淡的,还有勤劳努力的。 有一天我们去苏伊士城采购物品,配钥匙,买安全帽等非常简单的几件事情,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因为商家不勤奋,我们早上9:00出门,晚上18:30才到家。天完全黑了。 每天晚餐是大家期盼的。从凌晨天色还没亮时备斋后,历经14-15个小时点滴食水未进,这是何等的毅力啊。只等清真大寺的宣礼塔传来开斋的信息,大家就忙碌起来。早已准备好的丰盛的晚餐,就等此一时开戒。我们曾经在饭店里请客,桌上各种美味佳肴饮料丰富极了,大家非常自觉,没有人擅动刀叉,就等那庄严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