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鹏影视 于 2011-12-2 21:43 编辑
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别报道(之九)
1964年下乡知青纪念建党90周年感言(6)
转发前言:“知青情结”崔晓天
外语课代表。农业科研室主任。北大历史系学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国家下达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科研题目的承担者。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称呼都系于崔晓天一身。 1946年出生的崔晓天1958至1964年在哈尔滨师大附中读初、高中。高中时期,担任班级外语课代表,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1964年高中毕业前夕,崔晓天毅然放弃了报考北京大学的理想,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下乡。于同年9月下乡到双城县水泉公社仁义大队,成为一名插队知青。在此期间,她与知青们共同创办了农业科研室,并担任主任,她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引进东北农科院和东北农业大学研发的大豆、玉米、高梁新品种,改进耕作方式,在全县第一个试点大豆、玉米间种、混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大队和公社培育出了高产、抗病的优良杂交种,先后在全公社、全县推广,两年后使本大队的收入水平跃居全公社前列。实现了劳动日值1.6元的高增长。由于实行科学种田,即使文革混乱时期,仁义大队的粮食产量也一直保持平稳上升。 1970年,三大喜事降临崔晓天身上:一,由于她表现突出,被发展入党,成为50多名下乡知青中仅有被发展入党的两人之一。二,她被推荐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三,作为下乡知青的代表,崔晓天参加了1970年国庆观礼。 从北大毕业后,崔晓天在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1976年调到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并晋升为研究员,在此期间,曾参与过多本哲学书刊的编写工作,多次承担国家下达的有关宗教文化方面的科研题目,并数次为有关单位作研究报告。2007年退休后她被单位返聘一直干到2011年。 纪念建党90周年,崔晓天发表感言:《我的知青情结》。崔晓天的网名就是“知青情结”。尽管工作很忙,崔晓天十分关心“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看到一些网文,有感而发,她写了很多短文跟帖。 在《有感于老与死》中,她写到:“年青时,参加葬礼只是触景生情感到悲哀。自从退休了,感觉到自己已经老了,离人生的原点近啦,对疾病和晚年生活产生了恐惧感。正向素心人说的,不是怕死,是在病痛折磨或衰老至不堪忍受生命的重负时,却没有能力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怕活的没有尊严。我是学哲学的,对思想家、哲学家蒙恬的思想并不陌生,但是,让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近两年,当我融入知青联谊会这个大家庭后,姐妹们乐观向上的、无私奉献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一次次感染我,触动我,我渐渐的从这个恐惧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努力快乐的,甚至力图放大我有限的快乐,品尝最美的,最丰富多彩的夕阳生活。 ” 在《感悟大鹏对人生的理解》中,她写到:“第一次看大鹏名片的话,知道这是他深刻体味生活真谛的结晶。特别是他说的‘只要我们内心快乐,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灿烂辉煌’我感触很深。实际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被不如意压垮,痛苦也是一生,努力改变不如意,体会改变过程的幸福和愉悦也是一生,有什么理由不放大有限的快乐,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呢!” 参加知青联谊会组织的“女知青纪念三八101周年联欢大会”后,她写到:“我们每个参会的人都感到过节的欢快,体会到知青家园的温暖,内心悠然升起对联谊会辛勤工作的兄弟姐妹们的深深敬意。作为知青大家庭的成员,不由得不想我该做点什么?” 光顾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她写到:“对于大鹏对网站理念的概括特别认同。爱国、爱党、爱我们的时代,爱我们自己;积极向上,一路阳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纯洁真诚(有时像回到了青少年那样无拘无束,天真浪漫,成了老“小孩”!),共同寻找健康、快乐——这就是我们的网站:“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对无私奉献自己时间管理网站的知青朋友们特别的敬佩。网站让我们有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我们的生活充实、开心。为此,对网站的管理者们表示我真诚的谢意! 看了《我们这一代》电视片,她写到:“这份丰厚的新年礼物,让我们回忆了那共同经历的难忘岁月。‘青春的记忆,刻骨铭心’,青春的岁月给了我们宝贵的财富。使我们勇于担当,不断奋进!即使今天一只脚已经迈入了老年,那‘不灭的信仰、信念,不懈的人生态度’,会指引我们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珍重生命。请接受我们水泉知青的最真诚的谢意!” 看到老知青生日酒会的照片,她写到:“那些开心的老寿星,那些为他们祝兴的精彩表演,让人一下子就体会到知青联谊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今天看到大鹏闪光灯瞬间留下的珍贵照片,使我又想起那个欢乐的、浪漫的,既有温馨回忆又有纵情放歌的美丽夜晚。在这个美丽的夜晚相聚是为了纪念, 纪念46年前我们的选择。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知青的岁月不断的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民族文化的基因注入到我们的性格中,这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性格的精华,这是我们受益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在回城或留在农村的几十年的岁月里,凭着这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被再学习的艰苦吓退,没有被下岗的困惑压垮、没有被生活的艰难折服。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每个人都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回忆起46年前的人生抉择,这是我们最最欣慰的。每每谈到聚会,我们的心底就会涌起那段永不消失的知青岁月,这就是我们的知青情结。感谢大鹏为我们留下这些珍贵的瞬间,这是我们潇洒的、浪漫的、乐观的知青情结的重要内容。大鹏,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得知网站素心人、雨加雪组合管理网站,她写到:“没有任何报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甘当志愿者,没黑没白地为网站劳累、付出。这个网站就是纽带,将松散的知青联系起来,凝聚在知青联谊会的周围。这个网站就是个平台,让这些知青战友在这里畅叙友情,交流心声,学习知识,施展才华。真心的感谢为网站的健康发展辛勤耕耘的素心人、雨加雪、以及其他网管和热心网站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关注自己的健康,只有你们健康了我们才能永远有这样的好网站。” 崔晓天说出了我们很多知青的心里话。 2011年11月,网站版主一致推荐崔晓天为“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新任版主。一上任,她就积极开始工作,发了不少文章和帖子,为网站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的知青情结 崔晓天
庆祝建党 90周年的前夕,作为一个老党员,我由衷地感谢党几十年的培养教诲。也庆幸自己听党的话,为党分忧,在党最需要的地方努力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 我出生在书香世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祖辈培养后代的理念。47年前,我却违背了这一理念,响应党的号召,没考大学,怀着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理想,直接插队到双城水泉乡仁义村,做一名有文化的新农民。 理想只是美好的愿望,热情也很快会散去。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整日头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时,我曾经对怎样做个新农民划过问号。这时,乡党委把我们知青送去培训,学习科学种田的知识,大队又把我调到科研室当主任,使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不仅要学会所有的农活,而且要把科学种田的技术推广到整个大队以及全乡的农业生产当中。那时师傅们教我干农活,我教师傅们学农业科学知识,经过一年的协力拼搏,整个大队的收成增加了近20%,丰收的喜悦使全队上下对科学种田怀有更高的期许,我和所有的知青战友也就有了更重的任务。 从此,我们不仅推广科学种植的技术,还学着改进种植方法和选种、育种。在不断的学习、改进和实践中,我们大队的粮食产量不断上新台阶,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这使农民对知青另眼看待,在他们眼里,知青不仅是宣传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文化知识,也把科学种田的观念植入了他们的心田。47年过去了,那里的农民仍然坚持着科学种田,直到近些年,他们仍然常和我交流科学种田的新方法。 我做了一点努力,党给了我很多荣誉,1970年我被推荐上了北京大学,当年作为下乡知青的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 在农村坚持科学种田的压力,使我不得不沉下心来,心无旁骛的学习和专研新知识,逐渐的养成了专心致志做事的好习惯,直至后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都受用不尽。 知识青年到农村,不仅是适应农村的生活,学会各种务农的本领,而且要承担改变农村面貌和改造自己的重任,与农民一起艰辛的劳做,成就了我们脱胎换骨的历练。经历过这些磨难,回城几十年遇到的坎坷和波折,再也没有难倒我们。因为我们学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吃苦与坚韧。 我现在仍坚持认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在社会的最基层,透彻地了解最基本的国情,了解国人最真实的伦理文化,后来无论在哪个层面上工作,都求真务实,成为这个时代社会的脊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没有错,这不是个人的事,是时代的选择。 今天回顾那段往事,我仍然要感谢党给我指引的方向,感谢党对我的关怀和培养。现在,人虽退了,但心不能休息,我仍然要尽力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报答党的恩情。
2011年5月29日大鹏摄影报道 2011年12月2日大鹏重发









2011年5月1日,崔晓天(右2)参加徒步走

崔晓天(右4)与1964年下乡战友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