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咸论淡话新词 看电视读报纸,常常遇到不相识、难理解的新名词,以及洋文字母的代名词。操笔行文的文官笔吏,还有紧随“现代”风行于世的文化高人,却乐此不疲,频频创新。让观众听不懂,让读者看不懂,让中国人变成新文盲。 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需要新的命名,这无可厚非,理应提倡。在浩繁的汉字海洋中为其找一个通俗易懂的名称,或进一步搞个老百姓能弄懂的说明,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一点上家电业主做的比较好,名称起得与产品结构和功能特点比较贴切,说明书也是一看就懂。但也有美中不足,摄像机,影碟机、、、、、、的操纵键功能标识外文字母太多,不易掌握。 看来科学技术和机械制造界的人们还是大有文才。 可说起经济领域的理论家们,咱就不敢恭维了。本来有汉文名词的东西,为了赶时髦,抢接轨也要搞成洋文代词,弄得老百姓一头雾水,不知所以。不用举例,大家也会知道无非是这个“c”,那个“T”。建议今后书报上出现洋文符号时,文后加上注解,免得现代文盲看不懂。 还有“坚挺”、“疲软”、“过腹增值”等等,借用表述生理现象的医学名词。介于雅俗之间,还算无伤大雅。 还有一些避讳的新名词,达意并不十分准确。让人听起来不顺耳,说起来不习惯。如过去的国企改叫央企。 笔者信手写来,望博友有意无意的顺一眼,不必入脑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