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3-6 06:15 编辑
不夸张地说,我的家乡无人不知“哈尔滨啤酒,秋林·里道斯,秋林·大列巴”。怎么听起来像俄语?说对了,哈尔滨就是一座中西文化融合的城市,是一座“洋”到骨子里的城市,是一座二十世纪初崛起的国际都市。
话说一百多年前,哈尔滨仅仅是松花江流域的一个小小渔村,那时候,大清王朝风雨飘摇,沙皇俄国乘虚而入,1896年大清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沙俄获得在大清东北接造东清铁路特权,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铁路呈“T”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俄语简称КВЖД)。 铁路开通不久,哈尔滨迅速涌进了各国侨民,俄国人、犹太人、波兰人、日本人、德国人、鞑靼人、拉脱维亚人、格鲁吉亚人、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亚美尼亚人等29个国家的侨民,其中有18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21个领事馆和代表部,当时满街是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 随着西方人的涌入,啤酒、香肠、面包等西方特色饮食也成为了哈尔滨这个城市人们的习惯饮食。由此,“哈尔滨啤酒、秋林·里道斯、秋林·大列巴”应运而生了。 1900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并正式生产“哈尔滨啤酒”。那时在中央大街上,马车拉着啤酒桶穿行在马路上,马蹄声声敲打方石上,发出“叮当、叮当”清脆的声响,俄罗斯小伙子挥舞着长鞭,啤酒桶随着马儿的步履左摇右晃,街边的游人早已闻到了啤酒的醇香。
中央大街,两侧的啤酒馆的招牌都是一只啤酒桶,一小盘酸黄瓜、一小碟红肠。这便是啤酒客们最普通又喜欢的下酒菜了,哈尔滨豪放的汉子们喜欢泡沫浓浓的啤酒苦味,一桌人熙熙攘攘共同举杯,一仰脖杯杯见底,何等爽快啊!
说完了哈尔滨啤酒,再说“秋林·里道斯”。1900年,俄国商人伊·雅·秋林来哈尔滨开办了秋林洋行,附设灌肠作坊,生产各种灌肠等欧式肉制品。1901年俄籍波兰人特洛穆易西耶尼科夫,开办嘎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专业生产各种灌肠、火腿等欧式肉制品。这就是秋林·里道斯的前身。
秋林·里道斯是纯正的立陶宛风味的肉灌制品,用上等的猪肉加上秘制的配方,用木炭烘烤而成,口味独特,满嘴飘香。里道斯有些许大蒜味,里面有适量的脂肪丁,外观枣红色,吃的时候把肠衣一块吃掉,才能吃出特有的味道,味道那叫一个棒!
说完了哈尔滨啤酒和秋林·里道斯,再说说“秋林·大列巴”。大列巴制作流程很有意思,都是手工操作,和好面后,经过三次发酵、省发,切成面团下秤揉形。之后将木头放入炉膛内烧炉,为了让炉火燃烧均匀,面包师傅要跳入炉坑中,用4米长的炉钩将炉火推向各个角落,等炉火将四壁烧得发白时,经过清炉处理就是烘烤面包的最佳时机。用硬杂木烘烤,其外壳微焦而脆,内瓤松软;用啤酒花发酵,使面包具有诱人的酒花芳香。部分面包外壁及底部会留下烘烤后的焦痕及灰迹,此系正常现象,绝非脏污。
大列巴重两公斤多,一般都是要配奶油吃的,俄国人吃大列巴相当于中国人吃馒头,里道斯的熏烤味道与大列巴的酸味是完美的结合。吃大列巴可讲究了:一种吃法是将大列巴切成片烤焦,不烤也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爱好,蘸果酱,夹奶酪或火腿肠都十分可口。或是直接夹上红肠片,配上鱼子酱,还有就是干嚼。我就喜欢慢慢的干嚼大列巴,体味那种独特的酸味,其间还夹杂着酒花的香气。另外还有一种吃法是把它弄碎,放在浓汤里一起吃。如果切片就着黄油、苏波汤更有味道。
受俄罗斯等西方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豪爽的哈尔滨人喜欢野餐的习惯,夏日里朋友们相约,带上哈尔滨啤酒、秋林·里道斯、秋林·大列巴,划着舢板来到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在高高的榆树林、绿绿的青草地、细细的沙滩上,支起帐篷,点燃篝火,拉起手风琴,一边吃、一边跳、一边唱着家乡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