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09|回复: 14

二人转传奇

[复制链接]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人转传奇
             (信其有就是史实,信其无就是故事)
九十年代以来,《东北二人转》一步步走出山海关,走向全中国。使得大江南北的观众第一次见到了《东北二人转》的面目。对于她的艺术价值众说不一,褒贬各异。喜欢的舍顿饭,不喜欢的要喷饭。
归属于曲艺门类的草根艺术《二人转》,来自于东北民间,扎根于东北民间,发展于东北民间。表演程式、音乐唱腔、曲目内容都源于生活。与东北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东北二人转》初兴之时,蹬不得大雅之堂。原因是土的掉渣,黄的昏乱,滥的喷饭。用老话说正经人谁看二人转呢,可谓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了。
还真有爱看这玩意的一伙子人,那就是常年只身外出打工,久住工棚子的老少跑腿子们。这些人生活单调,精神饥渴。二人转的《马寡妇开店》,《小老妈开》等等会使他们兴奋、愉悦、疯狂、满足。
这群观众与那些演员相辅相成,演员给跑腿精神生活的快乐,跑腿给演员艺术施展的舞台。这个舞台很特殊,很神奇,二人转的绝活就是在这里催生的。
早先年二人转演员没有手绢,更谈不上绝活。这绝活是偶然形成的。
二人转演员都是兼职的农民,春种、夏管、秋收过后,冬闲无事出来赚钱。
东北的自然资源雄厚,煤炭、木材、金矿,铁矿储量丰富。这些资源吸引了关内外想淘金发财,养家糊口的各方人士。
那些开矿的,采伐的工人吃住在工棚子里。冬天来了,工棚子都要烧上火炕取暖。如果,三九天二人转来演出,工人就会让演员上炕上演唱。这火炕就是我上面说的特殊而神奇的舞台。
有一年,冬天冷得出奇。一伙二人转演员为了赚钱过年,冒着风雪来到煤矿演出。矿工把炕烧得滚烫,可是站在地上看戏的人还是冻得脚疼。原来风雪天里,别的二人转班子都没出来,附近的矿工也赶来看戏了,挤得房门都关不上了,你说能不冻脚吗?冻脚就猛往炕炉子里添煤。
站在地上穿棉鞋的观众冻脚,可站在炕上没穿鞋的演员烫得双脚都快起泡了,在台上又是跳又是扭,为的是减少脚底板子着炕的时间。脚下烫着,身上燥热。演员把道具扇子舞得呼呼山响,还是缕脸淌汗。
观众看到演员一个劲地用袖子擦汗,就把手巾递给演员。一会手巾就湿透了,擦和不擦没什么两样。想拧干了再擦,不行,炕上怎么能拧水呢?往地上拧,地上都是人,也不行啊!
演员就是聪明,不能拧就甩干呗。借着唱念做表舞的机会,来个腕花,耍个甩手,玩个转碟,汗水甩出去了。就这样绝活练出来了。真是有心栽花花盛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举两得。
观众一看,哎呀,神了,还有这绝活!一时间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汗擦了,脚还烙着呢。唱着唱着到了角色近距离调情的节骨眼儿上了,‘上装’借机向‘下装’搂脖撒娇,同时把脚也踩到了‘下装’的脚面上。他的脚解放了,可‘下装’的脚烫的受不了啦。
“拿啦。”‘下装’指着‘上装’的脚说。
“一会。”‘上装’撒娇而得意地回答。
“拿啦。”
“一会。”
“拿啦。”
“一会。”
“……”
嗨呀!”‘下装’说完用手一推,‘下装’一下子趴到了炕上。滚烫的火炕把穿着单薄戏装的‘上装’烫着了,他男腔女调、赖赖唧唧地说:“嘎哈呀---”(1946年前,‘上装’都是男扮女装)
‘拉弦儿’的琴师听到两人的对话很感兴趣,就用二胡拉出了旋律。演员一听乐队起弦儿了,按规矩就得唱了。他们也会听音寻词,知道让他们唱的是刚才的对话。但唱着唱着就悟出了一个毫无实际语义的新词。
“哪啦一呼嗨呀,哪啦一呼,哪啦一呼,哪啦一呼嗨呀。打击乐师也来凑热闹,‘咚布隆咚呛’---‘动不用动,唱!’没办法,一个劲的唱吧。两个人是越唱节奏越快,越唱越欢实。观众是一遍一遍地鼓掌叫好。
唱了不知多少遍,实在唱不动了。
‘上装’想起了挨摔的那一跤,想骂下装一顿解解恨。临时改词变调地唱了起来,“犊子嗨,哑巴嗨,我不呼嗨,你呼嗨!”
原来,“下装”装啥像啥,尤其是装哑巴,更是惟妙惟肖。所以,海内绰号“哑巴”。
乐队一听到份了,“咚、咚、呛!”---收场吧。
从这次开始,各个班子陆陆续续的创出了各种‘嗨嗨’调,号称“七十二嗨嗨。”二人转不断地吸收各地风格不同的曲调唱腔,加以改进,吸收利用。形成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
这真是,热炕烙出手绢绝活来,斗嘴悟出七十二嗨嗨。
我对《二人转》的看法
在东北的环境里,有意无意的都能接触到二人转。但是,东北人不像二人转演员说的那样酷爱二人转。大多数的城里人对二人转不感冒,甚至有反感。
据说,1956年全国民间艺术大赛上,周总理不无批评的指出,‘东北二转不改造好不准进京。’随之东北成立了《二人转》的专职研究改革机构。收集整理了大批的民间唱本和口头传唱素材,并对其进行了规范,净化,提高,创新。
创新,不仅增加了紧跟时代的新脚本,并且创造出了新的表演形式---拉场戏,使其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把散落的民间艺人集中到县级以上的城市,成立了专职的文艺团体---xx县(地、省)民间艺术剧院。从那时起,《东北二人转》有了固定的舞台,有了规范的净化的二人转节目。后来,二人转由拉场戏生发了两个新剧种---吉林省的吉剧和黑龙江省的龙江剧。
八十年代后,《东北二人转》回潮,再次兴盛起来。慢慢地由回潮走向了回旋(读四声,回旋:意为走下坡路)。内容上的黄色段子、淫词滥调;表演上的打情骂俏,抠摸搂抱一时间沉渣泛起。使得新中国几十年的改造成果毁于一旦。
赵本山提倡绿色《二人转》,只是一片蛙声中的蚊子低鸣。无济于事。
草台班子的《二人转》,用低俗做定义显然不够确切了,他已经进入了恶俗的程度。
《二人转》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我欣赏五、六十年代的净化了的《二人转》。我对现在跌入低俗的《二人转》呲之以鼻,不屑一顾。在我的眼里,一些二人转演员不是在做艺术,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耍“狗驼子”。在糟蹋自己,戏弄观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来也 发表于 2013-6-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人转传奇大作写得好,有意思,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3-6-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有趣,耐读,富有知识性。东北人看二人转不是接受什么教育,感染,感化,就是图个热闹,高兴,痛快。看完拉倒,就像吃了快餐面,不饿而已。所以,不算高雅的二人转进不了高雅圈,上不了大堂。有次我听一位县干部说,开县人代会,演出一场二人转,没看几分钟,就听代表喊:“来点儿荤的!来点儿荤的!”弄的组织者很为难。有次我出差到外县,闲着没事逛街,买双袜子抽奖,抽到一张国产电影票。不愿看,我就进了二人转小剧场,刚进去就听演出的演员拿我善意地开涮:“瞧,那边刚进来一位大胖子……”观众看我笑,我也张开嘴傻呵呵地笑,哈拉子都流出来啦!至今演的什么节目早就忘了,但让我开心,一直不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排水 发表于 2013-6-5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挺长知识的,东北人应该了解一下有关二人转的历史,好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5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也 发表于 2013-6-5 10:30
二人转传奇大作写得好,有意思,拜读了。

谢谢哥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5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3-6-5 14:13
写的有趣,耐读,富有知识性。东北人看二人转不是接受什么教育,感染,感化,就是图个热闹,高兴,痛快。看 ...

就是寻开心,千万别上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5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排水 发表于 2013-6-5 16:29
挺长知识的,东北人应该了解一下有关二人转的历史,好帖子。

谢谢,我也就是搞个笑,博大家一乐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陌上苍 发表于 2013-6-5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人转   说不出什么好坏 不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5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陌上苍 发表于 2013-6-5 17:39
二人转   说不出什么好坏 不喜欢

各取所需,各有所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之韵 发表于 2013-6-5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渊博的知识,无所不懂。对《二人转》理解的这么精通!拜读你的文章,很敬佩你,高智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2 12: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