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智慧树 于 2013-5-10 11:09 编辑
我 们 登 上 了 珍 宝 岛
我们这一代知青,绝大多数人是出生在抗美援朝战争前后,刚上学赶上了对印边境反击战,后来又赶上了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西沙保卫战,可谓战乱不断。但这些都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我们多少有些疏远。只有一九六九年初春的那场发生在中苏边境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这一代北大荒知青,刻骨铭心百感交加。因为,当时众多知青已身着戎装列编兵团,战斗在反修防修的第一线,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隆隆炮声惊心动魄,勇士英烈血洒疆场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感同亲历永生难忘。珍宝岛成为我们一代人心中的圣地,但一直无缘亲临膜拜。近日一个奇妙的机会让我们登上了珍宝岛,成为这里为数不多的、今年最早的访客。现将所见所闻以图说事,附于后,以飨网友们。

(一)珍宝岛的地理方位 珍宝岛位于中俄界江乌苏里江流经我省虎林地段主流的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因形似元宝而得名,是中俄界江诸多岛屿中很小的一个,但因那场震惊中外的“珍宝岛事件”,使它名扬四海,引起世人的关注。 几天前的4月29日的清晨5点,我们在哈市集结于索菲亚教堂广场,在虎林市王副市长和龙江旅游界名范曲华先生的引领下,怀着朝圣般的心情,驱车近10个小时,行程约720多公里,奔向龙江东南祖国边陲那块心中的圣地。
、(二)向珍宝岛进发 借助珍宝岛响亮的名气,在上个世纪其附近地区已命名为珍宝岛乡。辖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拥6.5万亩耕地,有4200人口,乡辖6个行政村及珍宝岛和七里沁两个岛。全乡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村民富庶。 陆岛相隔乌苏里江水面积约400米宽,每年封冻期约5个月。平日联系两岸交通的民船只有一个限乘八人的铁壳机动小舢板。
(三)你好珍宝岛,我们来了 第一眼见到“珍宝岛”几个大字,是在珍宝岛乡岸边一个硕大的石碑上,心情很激动。随着小船驶近岛屿,“中国,珍宝岛”岛门越来越清晰,空中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越来越鲜艳,我们敬仰的心情越来越庄重。你好珍宝岛,我们来了!
(四)历史的脚步 进入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群是守岛官兵不同时期的营房,体现着不同时期的功能作用。第一代营房为平房面积只有26平方米,仅能栖身蛰居;第二代营房为二层楼钢筋水泥浇筑,地上地下联体,平时战时结合;第五代营房为三层楼面积326 平方米,内设指挥室、兵器室、宿舍、食堂、娱乐室,外设栈桥、空中花园,是具有现代风格的新式营房。而由第三、第四代营房改建的珍宝岛纪念馆,则因为那段往事既不可忘记,又不便更多提及,已不经常对外开放了。
(五)向英雄致敬 深入前行进入当年发生战事的前沿阵地,高高耸立的浮雕图象,再现了当时我军一线指挥员镇静自若的神态,和守岛战士奋不顾身与敌人拼搏的英姿。人们不由自主地驻足在一棵看似普通实不平常的大树前,这里是战斗英雄杨林英勇杀敌,荣立战功的地方,也是杨林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的地方。不由得我举手敬礼,向战斗英雄致敬,向牺牲烈士致敬。我没忘记搜索当年名声显赫的战斗英雄孙玉国的遗迹,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了。
(六)难以忘却的记忆
(七)继往开来的守岛人 据了解,现在守岛兵力有4人,我们见到了其中的3人,他们除了瞭望、站岗、巡逻、训练外,每日早晚升降国旗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大部分时间岛上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特别是大江初冻和开化时期,这一段时间不能行车使船,珍宝岛完全成了孤岛。今年4月19日上午,总政歌舞团王宏伟、马子玉等大腕明星奉命前来慰问守岛官兵,流冰阻断只能隔江相望,歌手们在陆岸上用高音喇叭演唱,守岛战士用望远镜观看演出,50多分钟的演出场面感人。小战士告诉我,他当时用的就是手中的这个望远镜。据了解,守岛战士平均20岁,相当于我们当年战天斗地时的年龄,“90后”的他们已经担当起保卫祖国的重任,令人欣慰。
(八)珍宝岛 ,我们永远的骄傲 流连忘返终须归,太阳西下,到了该离岛的时刻了,我们和战士依依惜别,哨所班长把我们送上船,我们相互挥手道别,“再见,战士同志们”“再见,珍宝岛”“有机会我们还会回来看你们的”。夕阳余晖映照下,我们的小船渐渐驶向彼岸。然而,我的思绪还久久地在珍宝岛上徘徊……
再见,谢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