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28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3-4-16 20:13 编辑
<<诗词简介>>: 家园中喜欢古诗、词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种好的现象。以前由于忙于生计,为工作、家庭奔波没有精力、更没有这闲情逸志。现在大多都退休了,有了闲睱,能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多了,再加上关于诗词类的书籍也很多,想培养自己更多的兴趣爱好,喜欢诗词也成了一种选择。但许多人苦于对古诗词的常识不甚了解,不知怎么去欣赏、学习。所以我就找了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汇拢来对古诗词作一些浅显的介绍,让大家对古诗词有一亇了解,若能对大家有些微的帮助,则是我莫大的欣慰,不足之处望再林大哥、茂桐兄、关秀荣及诸方家不吝指正。 一、 诗词的由来 1、诗的由来: (1)、原始诗歌的由来:劳动号子是诗产生的雏型,诗早于文字的产生前。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驰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泀,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但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毕竟不是诗歌。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音节分眀。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的诗歌。当然这仅仅是原始的诗歌形式。 古诗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认为:‘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 例<<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砍断竹子)续竹(用绳索将砍断的竹子做成弹弓),飞土(用弹弓将土块或泥丸弹射出去,逐宍”(宍:古肉字,指禽兽,打击禽兽)。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
又例<<击壤歌>>(无名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一首节奏明快、感情洋溢的歌谣。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用两两相对排比整齐的句式的安排,集中地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生活。赞美了生活的保证取决于劳动;讴歌了饮食的获得靠自己的双于。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之一,文字简洁流畅,句式秀丽工整,把大自然和农耕之亊生动融合,“日出、日出”二句至今还在沿用,显示了该语言强大的生命力和典型性。 例三<<孺子歌>>(无名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濯:洗;缨:帽带);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古代流传在楚地的一首童(孺子)谣,(又名<<沧浪歌>>、<<渔父歌>>)歌中所言清水濯缨、浊水濯足,乃是运用比喻,意为人们主观行动应与客观现实相适应,要应时而异,见机行亊。语言形式上这类楚歌对楚辞体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一) (2)公元前六世纪编写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亇地方的土风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成正声。“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周颂’ 共三十一篇,全部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它们是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气氛,‘周颂’ 中还有一部分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答谢神佑)的祭歌。‘鲁颂’ 、‘商颂’ 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雅诗’ 有‘大雅’ 、‘小雅’ 之分。为什么有‘大’ 、‘小’ 之分?清代惠士奇<<诗说>>谓‘大’ 、‘小’雅当以音乐来区别它们,如律有大小吕,诗有大小明,其意义并不在‘大’ 、‘小’ 上,风、雅、颂既是根据音乐来分类,‘雅’ 诗之分大、小,当然与音乐有关。‘国风’ 是十五国的地方土风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晶莹的珠宝。‘国风’ 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才能。‘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鲜明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经>>绝大部份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以二言、三言、五言、六言、甚至七言、八言的句子。, 正如上古时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孕育了后来以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阮籍、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浪漫主义诗歌一样,<<诗经>>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为后来出现的杜甫、辛弃疾等现实主义诗人提供了土壤和养份。<<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后人常用‘诗三百’戓‘三百篇’来特指<<诗经>>。
例四<<关睢>>:关关雎鸠,(关关:水鸟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名)在河之洲。(洲:指水中陆地)窈窕淑女,(窈窕:容貌美好;淑女:品德善良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诗经>>中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好逑:佳偶)参差荇莱,(荇菜:多年生水草,叶浮于水面)左右流之。(流:择取)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指日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辗转反侧: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参差荇莱,左右釆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择取)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例五<<桃夭>>:桃之夭夭(夭夭:形容茂盛)灼灼其华。(灼灼:鲜明)之子于归,(于归:女子出嫁)宜其室家。(室家:夫妇)桃之夭夭,有贲其实。(有:语助词,无实义;贲:形容果实大)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草木茂盛)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例六<<式微>>:式微式微,(式:发语词。微:昩、昏黑)胡不归?微君之故,(微:非,这里的微为‘不是、’‘非’之意)胡为乎中露?(中露: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躬:身体)胡为乎泥中? (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