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983|回复: 18

转载:知青专列 1998.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3-16 07:13 编辑

                           纪念北大荒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
                            “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纪实           作者:李素梅
一、“知青专列”抵哈,联欢活动火爆
1998年8月1日是京、津、沪、浙、哈老知青永远都会记住的日子。时隔几年后的今天回想起那时的情景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8月1日,哈尔滨的天气格外炎热,随着“北大荒知青专列”的即将到来,哈尔滨的天气又“骤然”升温,无论是哈尔滨火车站,还是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都会让“热浪”把你吹得热血沸腾!
从早上开始,哈尔滨火车站就是一片欢乐与泪水的海洋。6时许,哈尔滨许多知道“知青回访专列”消息的知青们就自发地来到火车站,翘首等候在火车站的出站口,期待他们曾朝夕相伴,而今日夜思念的知青战友的出现。
时针转动,成百上千的哈尔滨市老知青遍布了车站的出站口。站台内。“一师3团辰清9连”、“生产建设兵团依兰营”等接站条幅在炽热的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在人头攒动的人群中,人们也发现了已身为黑龙江省副省长的北京知青王佐书、哈尔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上海知青方存忠、哈尔滨市副市长、天津来哈插队的程幼东等政府官员。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8时50分,“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驶进哈尔滨火车站的第3站台。声声汽笛一下子击穿了老知青们感情的阀门,3站台上顿时沸腾了。喊声、哭声、笑声、乐曲声,声声震天。
“来了,知青专列来了!”。火车刚停,知青们顾不上提行李,便急忙展开手中的各种团旗,、连旗、彩旗,以及写着“心里话”的各种条幅:
“北大荒永远在我心中”、“北大荒我爱你!”“青春年华同舟共济,风雨人生自强不息”……
建三江农场知青回访团,可谓独树一帜——他们精心设计的团旗醒目而又漂亮。旗帜下方画着金色的麦穗,象征着北大荒那片肥沃的土地;上方蔚蓝的底色上有一列北归的大雁,这大雁不正是日夜企盼回家探亲的知青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只见800多名北大荒京、津、沪、浙的知青和他们的子女在窗口挥动着手臂。转瞬间,车上车下的人们抱成一团。“你胖了”,“你还是老样子”。笑啊、哭啊、问候啊,紧握的一双双手怎么也舍不得松开。
从专列上下来的知青,几乎每一位都是背大包拎小包,那里面是准备捎给“驻守”北大荒的昔日战友的礼物。成堆的行李中三大箱“北京二锅头”格外显眼。千里迢迢背这么重的东西干什么?正满头大汗“倒腾”二锅头的原兵团14团北京知青丁万立、齐生宝、解本田告诉记者,这是给老战友们带的家乡特产,他们要叙着旧情、喝着“二锅头”一醉方休。“当然回北京时我们也要捎点‘北大仓’酒回去!”850农场的北京知青们送给农场的纪念品,可称是“精神礼物”。那是一块制作精美的牌匾,上书8个大字——“青春无悔,黑土有情”!
专列上最大的一支队伍是15团的知青,150人占了3节车箱,大家笑称他们的是“专列上的专列”。为此事奔忙了整整一个月的该团知青张锋利自豪地说:“我们团凝聚力特强,一说回访第二故乡大伙争着报名。”该团的王展方前一阵腿受了伤,大伙以为他不能来了,便把他的票退了,谁知他一瘸一拐地补票又上了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站口:人如潮水,哈市老知青早已望穿双眼。举着“二十五团”接站牌的朴真淑和李秀琴早上7时就来到火车站,两人一直非常紧张,担心接不到兵团战友。火车进站后,她们拼命往出站口附近挤,迎面就见到了北京知青魏少英。魏少英只说了一句话:“我在北京一做被子就想起你们!”三个人就抱着哭成一团。
“一做被子就想起你们”这句战友分别20多年后的第一句话,勾起她们几多美好的回忆。朴真淑说,她们一起在北大荒待了10年,晚上床挨床睡觉,白天一起下地干活,这段岁月终生难忘。魏少英讲,朴真淑是兵团有名的“好针线”,20分钟就能缝床被子,她是个热心肠,总是帮新来的战友缝被子……
千余名接站的知青都挤在出站口,等待着心爱的战友。为了能让自己的战友最先发现自己,知青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有的扯起大旗,用力挥舞,有的举着牌子使劲往前挤。60团哈市知青想出的办法最“绝”,也最具北大荒人的团队精神。在出站口附近有一个窄窄的小平台,60团的20多名知青,抢先占据了这一有利地势,凭着居高临下的位置,他们每见到一战友的身影便齐声高喊这位战友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名气大小,不论来自海内外,他们只有一个名字——知青。北大荒骄子之一的姜昆就在回访的队伍中,他无疑是回访团中最耀眼的人物。一下火车,众人便“扑”了过去,只见“扑”在最前面的是位中年妇女,她握着姜昆的手激动地说:“你还认识我吗?我是9团的‘沙老太婆’呀!来找你还有一个埋在心中20多年的心愿”。
闻此言,记者便一直跟在他们身后,从而获悉了这段往事:“‘沙老太婆’是哈市知青苗丽华,在兵团中以扮演沙奶奶而闻名。1975年,已调回北京的姜昆来兵团招人时想把苗丽华调到北京。但当时的苗丽华恰好正与男朋友处在热恋之中,便拒绝了姜昆的好意。第二天,姜昆回京。苗丽华也未能去送行。”这回苗丽华当面向姜昆致歉后,如释重负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见多识广的姜昆此时也激动得不知说啥才好,最后他说:”都是知青,没啥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下“知青专列”的人群中有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家庭,丈夫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人,妻子是地道的北京人,兼具两国血统的女儿活泼、可爱的骑在爸爸的脖子上。
这位妻子叫陈尼美,初中毕业后到北大荒下乡。她的丈夫是德国科隆大学的马丁•米勒博士,后来她随丈夫定居德国。她是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了关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以及黑龙江籍知青即将乘专列回访北大荒的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她跟丈夫说要再看看北大荒。丈夫不仅支持她,还策划了北大荒之旅全家行,就这样,一家三口回到了北京,及时坐上了回访北大荒的知青专列。
骄阳似火,人情赛日。在哈市知青的“包围”之中,满载着回访知青的28台大客车浩浩荡荡的驶出了哈尔滨火车站广场。
上午10时许,由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和《新晚报》读者协会主办的“京、津、沪、浙、哈知青战友联欢会”在省国际博览中心剧场隆重举行。闻讯赶来的哈市2000余名知青与专列上下来的大江南北的战友们会聚一堂,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一难得的重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佐书、方存忠、程幼东等省市领导也以老知青的身份参加了联欢会。
会上,“情系黑土地,扶助老知青”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哈尔滨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18团5营的哈市知青李素梅代表32万哈尔滨知青向“京、津、沪、浙”等地的老知青致以深情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北京知青代表,著名相声演员姜昆随后激动地坦露心声:“是什么让我们这些人30年久久不能忘怀?因为这儿有我们终生难忘的北大荒精神。什么是北大荒精神?它的实质是什么?它的实质是艰苦奋斗;它的特征是永远充满青春的朝气和革命的激情。”来自天津、上海和浙江的知青代表也纷纷在会上致辞。副省长王佐书和省农场总局的负责人也先后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们表示:相同的经历使知青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北大荒永远欢迎远道而来的老知青,北大荒的繁荣昌盛需要知青们的帮助。
当昔日的老歌再次响起时,剧场内又一次沸腾了。《北大荒人的歌》、《英雄赞歌》、《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把联欢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几千人同唱同合,几千人同演同乐。这里泪与泪流到一起,情与情交汇一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赞歌》。哈市知青冯百荣是哭着唱完的。台下3000多名知青是哭着听完的。这歌是为永远留在北大荒的哥哥而唱,更是为每一位将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北大荒的知青而唱。
冯百荣的哥哥冯百兴是兵团53团知青。1970年,他为扑救山火保护国家财产而献出了年青的生命,而那年他才21岁。冯百兴牺牲后,他父亲含泪又将唯一的女儿冯百荣送上了开往儿子战斗地的列车,冯百荣成了团里最小的知青。
冯氏兄妹的故事当时曾传颂一时。今天当《英雄赞歌》唱起时,老知青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战斗的岁月。回忆失去的战友积蓄20多年的情感,在熟悉的曲调中爆发,他们有的泪流满面,有的高声合唱,将会场气氛又再次推向高潮。
联欢会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回访活动的两个主要组织者方存忠、石肖岩走上前台,由石肖岩将签有专列上所有成员名字的“北大荒永在我心中”大旗赠给了哈尔滨知青,交到了方存忠手中。会场又是欢呼、沸腾,方存忠也激动地高喊:“北大荒,我爱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后,“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的成员就分赴去了各自下乡 的地方。但“北大荒知青联欢会后,由警车指挥开道的满坐着知青的28台大客车以及跟在车后或以其他方式代步的知青队伍俨然是哈市的一支人的洪流,又奔向了“日月潭大酒店”。这里已分不出谁是“专列”上的客人,谁是哈尔滨知青,完全融为一体,楼上楼下无一空位。许多知青战友是站着,端着酒杯频频致意,彼此承诺:不变的是对北大荒的一往深情,不变的是对黑土地的深深眷恋,再过30年此情也不变……
这一天,老知青们尽情享受着实现心愿的快乐,饱尝着重叙友情的喜悦。
这一天,将伴随老知青到永远、永远……一位天津老知青创作的对联涵盖了一代人复杂的情思:
一瞬三十年三十年风雨寒暑爱恨总在北大荒,相逢千万语万语欲说还休,成败都是老知青。
联欢会回访专列”将永远定格在知青心中,永远镶嵌在哈尔滨这块肥沃而激情燃烧的黑土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6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背后的鲜为人知
           “铁旅”精心策划
“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这一构想,最初是几年前哈尔滨铁路局旅游集团公司的几位领导杨科、黄永强等人提出的。为此,他们早在1996年便成立常设机构“北大荒之旅”服务中心,甚至将“北大荒之旅”的名称在国家工商局注了册。
最初的构想,是从北京发出6趟专列,到北大荒的原生产建设兵团的6个师。即现在的各个农场。两年间,他们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联谊会”(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的曾用名)的配合下,为此事进京洽谈了无数次,最终与在京的北大荒老知青石肖岩、姜昆等达成共识,联手策划成功了“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北大荒之旅”服务中心主任严明曾向记者透露,为给“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让路,铁道部停开了9对货车,加上此次专列空车返回的损失,铁道部为此已赔上几百万元。
同时,经北京的北大荒老知青的协调,这次专列是按正常列车收取的票价,而不是按专列的昂贵票价收取的,这也是为了照顾老知青。
“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实质上是“哈尔滨北大荒知青联谊会”(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的曾用名,以下就用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哈尔滨铁道旅行社、哈尔滨《新晚报》等单位,在北京的北大荒老知青们的相互配合下才开动起来的。这里面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此,他们还成立了“接待北大荒知青回访专列活动组委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1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