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7178|回复: 15

转贴:音符铸就的多彩人生——介绍我的父亲马可

[复制链接]
王冠 发表于 2011-11-2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冠 于 2011-11-25 17:35 编辑

                                    ——马海莹                                       
2011年11月5日上午10点,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药膳餐厅里,我和一百多位北大荒战友及十余位“黄土情艺术团”的陕北插队知青朋友,度过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时光。北京那天下着小雨,使深秋时节的天气更增添了几分寒冷。但朋友们的热情驱散了寒气,也给我增添了信心。尽管如此,自己还是有些忙乱。由于要看稿子,又要对照图片,昏暗的光线眼神儿还不济,据说坐在后面的还有些听不清(尽强调客观了),所以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留下些遗憾。现将我的文字稿分四次发布,可请大家弥补一些吧。并在此向所有对这次活动给予热情帮助、参加演出和真诚关注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 多才多艺的幼稚学子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文艺道路
      民国初年,我的爷爷马景林在徐州经营牛奶作坊,靠给教堂供应牛奶为生。奶奶是由山东逃荒到徐州的难民,嫁给爷爷后两人一同辛勤劳动,养育儿女,日子虽过得不富裕,但也平和安稳。爷爷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的影响下,四个子女从小也很自然地信奉了耶稣基督。我的大伯马路德、二姑马赐恩、三姑马受恩、我父亲马可,他们的名字就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每到周末,全家人都会准时去教堂做礼拜。父亲的童年就是在爷爷开明慈祥、奶奶善良淳朴、全家和睦相处的环境里度过的。可惜这样的童年对于父亲来说太短暂了。在他五岁时,爷爷就因中风猝然辞世。家中的顶梁柱倒塌了,奶奶面对着失去了劳动力的家庭,面对着四个尚未成年的子女,只能咬牙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供孩子们继续读书。家庭的变故不但没有使父亲消沉,反而使他从小养成了喜爱劳作的习惯,经常跟着母亲到磨坊或田里去干活,帮母亲挑水更是他最乐意完成的任务。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时,他考上了徐州培正中学(现徐州五中)。随着更多知识的摄入和眼界的开阔,父亲的爱好和追求也更加多样:他喜爱体育,在铜山县(即现徐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夺得过网球冠军;他爱好文学,受哥哥姐姐影响,在家中办起报纸,他读了许多“创造社”“太阳社”进步作家的作品,曾获全校作文比赛第一名;他热衷于探索新奇的世界,把自己的小屋布置成一间实验室,作各种物理、化学小实验,亲手给姐姐配制雪花膏;他还拉得一手好二胡,“光明行”、“空山鸟语”是他最喜爱的曲子。高中时他迷上了化学,并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经过努力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河南大学化学系。
     “一二·九”运动和“七·七事变”后,父亲受抗日救亡歌曲的影响开始对作曲发生兴趣。他将自己的习作命名为《牙牙集》,取婴儿牙牙学语之意,(自1936年9月30日的第一首小曲子到1942年12月6日,共四本438首作品,其中有许多抗战歌曲在当时流传甚广)。1937年,父亲发起组织了“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十九岁的马可从此放弃了他所热爱的化学,走出象牙塔,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恩师冼星海,得到他的教诲和鼓励。他和战友们参加了“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一年多的时间里,辗转河南、湖北、山西等地,宣传抗日,后转为政治部第三厅所属的“抗敌演剧第十队”。在演剧队期间,父亲认识了杨蔚——一个热情好强的姑娘,后来她成为了我们的母亲。1939年政治形势恶化,父亲和战友们毅然奔赴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他非常想好好学习作曲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可组织上派他去当地以演秦腔著称的民众剧团任短期的音乐教员,刚开始父亲还有点想法,他不太想去。因为他是来学技术的,就是自己缺的这些,而且他也不喜欢秦腔。因为秦腔在戏曲里,可能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它不像越剧呀、黄梅戏那么柔和,秦腔是不懂的人听着扯着嗓子,甚至劈着嗓子唱的。我父亲一开始也是很不喜欢,就觉得简直是受不了,耳朵都受不了。但是后来他还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就去了。他在民众剧团工作了6个月,非常艰苦。民众乐团的老人回忆,因为那个时候是延安最困难的时期,经常是咱们都难以想象的,冒着风雪,居然是光脚穿着草鞋,我父亲个儿最大,喜欢体育,他身体很好,打着民众剧团大旗在前面走,甚至有的时候是光脚走,就是草鞋都没有了。但是,在民众剧团的这几个月,对他一生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我的音乐老师》,从这个题目就能够看得出来,民间音乐是他的音乐老师。民众剧团有几个老艺人,特别棒,就是民间音乐戏曲的活字典。后来因为很喜欢我父亲,跟他们这么没有隔阂没有架子,把他们的东西全都教给我父亲,民间的这些宝都教。他边看他们演戏,边参加具体工作。到了一个地方,老百姓那个欢迎呀,到了老百姓家,坐在炕头上,这些民众剧团的人和老百姓一夜在那儿唱,你唱一段我唱一段,就是这种感觉,他在那篇文章里写“你在老百姓炕头上学的民歌,一首,比你在课本上,照着唱得几十首,几百首都管用”。实际上他不光学到了他们形态上的东西,旋律呀这些,更多的是体会到,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所以说这一阶段,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吸取了大量民间音乐的新鲜元素,使自己的感情、技术和音乐道路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当时在延安鲁艺工作和学习的青年基本上都是从大城市来到根据地的文化青年,他们对如何运用文艺投身革命还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老百姓戏称鲁艺“音乐系哭爹叫妈,戏剧系装疯卖傻,美术系画他爸爸”。1942.5.23毛主席《讲话》发表后,鲁艺各系师生组成多个队伍,走出小鲁艺,走进大鲁艺,改变了脱离群众的局面,使文艺找到了为什么人服务的目标。在43年的秧歌运动中我父亲创作出《夫妻识字》,就是用当地老百姓自己的眉鄠调改编填词而成,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很快流传起来。在慰问南泥湾的359旅官兵时,受当地巨大变化的感染,和著名诗人贺敬之合作,连夜创作出歌曲《南泥湾》,流传至今。为庆祝党的七大召开,鲁艺准备以白毛仙姑的故事为素材,创作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当时《白毛女》这个定下来以后,用什么作为音乐素材?眼睛就看到了民间,用民间这些东西,民歌,还有戏曲的因素。音乐就是在中国民歌和戏曲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加工,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一些表现手法,通过集体的智慧,反复修改,不断更新,最终创作出一部里程碑式的新歌剧。例如喜儿的主题就是运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主题。(“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上没了娘啊……”“打过了三更夜正深,喜儿越想越伤心,可怜爹爹叫人逼死,大春哥又叫人逼出了门。为什么穷人这样苦?为什么富人这样狠?这样的日子我怎么过,多会才熬完这苦日月?”……)《白毛女》创作的时间应该是在45年初,当时因为形式很好,抗战马上要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要召开七大,是作为一个七大的献礼剧目准备的。那么,经历了这样艰苦的创作,终于在45年4月底,第一次首演,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到6月份,毛主席看了,而且很激动,还直接发表了三条意见。所有的七大代表也都看了,从那以后就演遍了全国。有一些史料上统计是“演出最多的歌剧”。在当时几乎没有剧团说没演过《白毛女》。





                         注:马海莹,音乐家马可之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王冠 发表于 2011-11-2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辗转东北解放区,打胡子、搞土改,锻炼了党性和革命性

     1945年11月鲁艺离开延安,经张家口奔赴东北,开辟解放区工作。46年9月辗转到达合江省佳木斯一带,鲁艺与东北大学合并,后到刁翎地区参加土改。
“1946.9.30 星期一  开会,何士德报告了下乡的问题。确定十一个人下乡,地方是南边在牡丹江与哈尔滨之间的山地叫刁翎镇,那里胡子很多,解放以后我们曾三进三出。最近又被我们打开,目前群众亟待我们去发动。这地方的地形很好,是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出则可以威慑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之间的铁路线。我们可以同最近要成立的工作团一起出发,准备的时间只有几天了。”(摘自马可日记)
土改时他们深入农村,直接参与对地主富农土匪的斗争,分浮财、分土地,打土匪,经历了对地富分子的斗争,也经历了自己战友的牺牲。8个月的经历,锻炼了他的党性和革命性,他的工作水平、思想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于1947年3月8号入党,47年5月回佳木斯。在东北时,他多次到工厂参加宣传歌咏工作,深受感染鼓舞,为产业工人创作出第一首歌曲《我们工人有力量》,后更名为《咱们工人有力量》。1947年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原拟组团参加,后因政治原因,当时我们的民主政权还不被外国承认,最后压缩只派了一个十人小组参加。但到了1949年7月,在匈牙利举办全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我国就派出了以廖承志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120余人,其中有60余人的艺术团。表演了腰鼓、大秧歌、秧歌剧、民歌演唱等,并选送了作品参赛,他的作品《我们是民主青年》获第三名(一、二名为苏联)。表演方面,腰鼓获优等奖,李波、郭兰英的民歌获二、三等奖。9月26号代表回国,听到了调至北京工作的消息,并在30号乘火车赶往北京参加开国大典。

三、 为民族音乐事业呕心沥血举旗奋战

       解放后,父亲调往北京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音乐室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歌剧团领导小组组长。二十多年里,他除了担任繁重的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一生共创作了声乐作品470首、器乐曲17首、管弦乐组曲2部、秧歌剧5部、歌剧6部、电影音乐5部、音乐专著3部、传记小说1部、电影文学剧本1部以及170余篇音乐论文。50年代他更侧重于对中国戏曲的研究,试图找出一条旧戏发展的新路。他创作了歌剧《小二黑结婚》音乐,就是运用了戏曲的板腔体结构,是民族歌剧在原来的以民歌为基础的水平上,又有了新了发展提高。更加丰富了,并且更具有戏剧性。后来一系列的民族经典歌剧,都沿用了这种板腔体的模式(戏曲音乐中的板腔体和说唱音乐中一样,也是在一个上、下句结构的基本曲调基础上,根据剧情和唱词的需要,进行速度的、板眼、节奏的变化与发展,扩展成唱腔的结构体制)。海政歌剧团《红珊瑚》的曲作者胡士平同志就说过,《小二黑结婚》的音乐对后来民族歌剧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大家都非常熟悉,红极一时。1964年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指示下,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了,这是发展民族音乐的重要举措,首届领导班子就是总理点名,(原来延安时期的“强力集团”安、马、张、关、刘)。正当他的有关民族音乐的建设即将步入正轨,走上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时,文革开始了。他的所有工作、创作活动都被迫终止(被江青点名)。一直到1975年“解放”,担任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中央歌剧院联合组成的中国歌剧团领导小组组长,和《人民音乐》主编,恢复了工作的权力才能开始抓新的创作,可是这是他的肝病已十分严重。为了让荒废了近十年的演员有歌唱、有戏演,他抱病抓创作,并与海政歌舞团的作曲家吕远合作,创作了以大寨农民诗为歌词的组歌《大寨路》,讴歌最广大的劳动者,讴歌农民父老乡亲。这部作品上演时距他辞世已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在排练过程中只要身体情况能坚持,他就亲自到排列厅,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艺术创作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王冠 发表于 2011-11-25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以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子女,以平凡低调书写伟大一生

     父亲母亲在战争年代的生活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1945年离开延安时,他们在延安出生的大女儿喃喃和儿子威威被留在了延安保育院,并从此失去联系,直到1949年他们才找回了那两个孩子,这时二女海星已快出生了,喃喃九岁,威威七岁。我是家中的老四1954年出生,下面还有个妹妹海玲生于1959年。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去世得早,所以我的小姨、小舅也和我们住在一起,并由我的父母供他们上了大学。
     &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工作再忙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陪妈妈逛逛商店,和他心爱的孩子们一起划船、游泳、打球,一起去东安市场吃北京小吃或俄式大餐。他继承了爷爷开明的思想,对我们从不施以家长制传统的管教,而是予以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许多大事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做主。当年二姐海星谈恋爱时,因姐夫家在吉林通化,二姐有可能嫁到外地去,我妈就有点不同意,父亲说:“你别总想让孩子们都守在咱们身边,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将来我们还可以去吉林避暑呢”。父亲说他和我们的关系不仅是父子,还是朋友。他那宽容大度、热情幽默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们,他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爱护更是培养了我们为人的品格。我小时候在家不会干活,不懂得勤俭,17岁时从黑龙江兵团第一次回家探亲,全家人下了次馆子,花了十二元钱,我惊呼起来,说这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呵,我养猪班的班长一个月才挣几毛钱现金,父亲听了可高兴了,说我终于从劳动人民那里学到了钱的概念。

      我是69届的54年出生,去兵团时15岁,当时我的父母对我挺不放心的。在最近整理父亲日记的时候,我才看到他无数次的记载着对我的想念,甚至在收到我的家信时多次触景生情,流下眼泪。

“1969.8.31  星期日    今日海莹出发,心情一日中未能平静。眼泪极力忍住,但也几次忍不住,这是很难令人忍住的。十五年来朝夕与共,眼看着长大的孩子,这种情感是很难淡然处之,是很难忘怀的。特别是听说他们三年才有探亲假,三年虽说很快,但也很慢,这期间又不知有何变化,将来见面时,孩子,大人又不知都是什么样子。    类似的感觉过去有过,是1945年11月离延时,我和楣与留在延安保育院的楠、威作别。5岁的小姐姐拉着3岁的弟弟,安慰说:“走吧弟弟,以后妈妈爸爸会来接我们的。”那时真有些“心欲碎”,但这一切都过去了。
一切都会过去的,人不能单凭感情决定行动,事实上,孩子到了军垦农场那广阔的天地,在劳动生活与集体生活的锻炼中会茁壮健康的成长起来的,和平里的这小鸽子笼又算什么!孩子的前途、思想、情感会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欢呼吧,为孩子的未来!
1970.1.21  星期三
    下午玲来,带来星、莹信。莹谈最近去佳参观阶级教育展览会所受教育及行军锻炼,字里行间,孩子锻炼得更坚强了。病区中先后也有不少插队回来的青年(多干部子弟),言行之间,看出插队青年所受锻炼很差,看来孩子能去军垦真是幸运的事。”

(摘自马可日记)

    父亲一直保持爱好运动的习惯,在音乐学院工作时他总是下班后和学生们打场篮球再骑车回家。在他四十多岁时还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的万米跑,由于这个项目的教工组只有他一人报名,所以最后他是和学生们一起比赛的,虽然跑了个最后一名,但全场都为他鼓掌加油。父亲在文革中被隔离期间患上了肝炎,在他肝病后期,我们去颐和园划船,父亲已经没有力气游泳了,还拉着船头的绳子在水里漂。父亲去世前最后一次住进医院时,还交待我们把房间整理好,等他出来好养病。他就是这样乐观,这样充满生活的激情。当他感觉到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没有留下一句嘱咐我们的话,只是让把他的遗体献给医院做肝癌的科研。

    父亲的一生就是这样精彩,没有浪费,没有虚度。父亲离开我们时只有58岁,但他那充满坎坷曲折而又成就卓然的一生,得到了社会、人民、同行的尊重,他那刻苦勤奋、热情大度、宽以待人的品格更是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我们这些子女。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梁克祥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当年他刚从外地调来北京时,车刚到西堂子胡同宿舍门口,就见一个穿着一身蓝布衣裤的大个子,二话不说帮他扛起行李送到家中。事后他才知道这竟是他早已闻其名而未见过面的作曲家马可,也是他即将工作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院长。梁老师对这件小事耿耿于怀,始终未忘。而我在听他讲述这件事的时候,也同样受到了感动。父亲那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每每都是通过这样的小事反映出来,并感染教化着我们。
     我家兄弟姊妹五人各自继承了父母的一部分专业,四个女儿的工作都与音乐文化有关,唯一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爱好自然科学的基因,自幼就是数理化尖子。
     大姐马楠,六十年代军事外国语学院毕业在总参工作,父亲去世后转业回京到人民音乐出版社任外国音乐编辑室编辑,后来又担任了社长助理,现在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退休干部。  
     哥哥马威,文革前就读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毕业。因受父母“走资派”问题牵连,被分配到唐山水泥厂当了八年电工,父亲去世后落实政策才调回北京,现已从航天技术咨询公司退休。
      二姐马海星,从小就显露出艺术才华,拍过电影,写过歌曲,文革时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学生,后分配到海政文工团工作。退休前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系主任。
     本人,15岁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75年回北京进工厂当工人,79年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歌剧团演员,92年调任中央民族乐团任党委副书记兼副团长,98年调中国歌舞团任党委副书记兼副团长,去年退休。
     妹妹马海玲,文革时七岁,父亲患病初期唯一能够陪着他的人。北大历史系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现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副总经理。
    我们姐妹五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人生,但不管怎样,我们也都有共同的信念:像父亲那样工作,像父亲那样为人。尽管我们的成就无法与父母相比,但这种信念始终引导着我们克服困难,引导着我们面向明天。父亲虽然离开我们三十五年了,但他那音符铸就的多彩人生将永远伴随我们一直走下去。

                               马海莹    2011年11月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王冠 发表于 2011-11-25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可先生的女儿马海莹
20111161233595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文喜 发表于 2011-11-2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可是我们这代人无人不晓的著名作曲家,我们是听着他们创作的歌曲长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1-11-2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马可先生音符铸就的多彩人生而感动。
为马可先生的五个子女在逆境中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而钦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素心人 发表于 2011-11-25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可先生短暂的一生创作了了无数传世之作,无愧“人民音乐家”称号。十六团曹万生作词的《我连栽上了潜水藕》,由马海莹请父亲谱曲,十六团宣传队杨振宇唱响了全团。看了上面的介绍,对马可先生更加肃然起敬。谢谢王冠的转载,你好像亲临现场听了这个讲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王冠 发表于 2011-11-2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七楼素心姐:
素心姐:没错儿,我有幸被邀聆听了这个讲座,现场气氛很感人。16团战友还演出了您上面讲的“十六团曹万生作词的《我连栽上了潜水藕》,由马海莹请父亲谱曲,”的舞蹈,有些视频我会慢慢的转载,与热爱音乐家的战友共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王冠 发表于 2011-11-25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发一张讲座现场的照片
201111612413184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王冠 发表于 2011-11-2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家生平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4 04: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