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梦 于 2013-2-17 08:23 编辑
也谈‘红包’ 夏梦 在网上看见了一篇文章《人情成了“债”,花钱如流水,春节为何变“春劫”?》,红包成了主角,压岁钱压了谁? 香港人称过春节,收到的压岁钱只有10元、20元港币,而内地春节红包厚度“超乎想象”。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这个春节在北京,我和三岁的小孙女,还有她的姥姥,我们三人在颐和园等去取车的儿子回来的情景,至今叫我想起好笑。那小女孩玩着玩着,突然冒出一就话:“姥姥,”她抬头瞅着比她的视线高出好多的姥姥说:“你给的红包太小了,才那么大!”我和姥姥都愣住了,可那孩子还有下句话:“我奶奶给的可大了,还厚。”姥姥的脸一下子红了,是我在旁边的缘故。“不少了,我给你二百!”我赶紧解围,“二百就很多了!”我又补上一句:“姥姥平时对你多好!没少花钱!”小孩子太小,说完就没事了,跑去玩了。我拉起姥姥的手,追孩子去。可在我心里知道,我这次来北京,不光是给孩子一大包压岁钱,还花去我两月的工资。这是我还的人情债。 人情债压人,红包压了谁?! 看网上,人们也晒出了这个春节的‘红包’数目。来讨论这个‘甜蜜的烦恼‘。 网友“窝窝馒头”是这么分配的:“外甥500一人,两个;最小的弟弟妹妹,三个,一人200;爸妈5000,公婆5000,礼物另算,外婆给多了她受不了,一般300。” 网友“榕树下”的价码都不小,“给老公家弟弟和姐姐的伢都是1000元,两边老人各2000元,条件差点的长辈1000元,一般的亲戚的小孩子就500元”。 网友“旺宝贝的棉花糖”说小孩要分两个档次,“远亲500,近的1000。两边老人各3000。” “重人情,尚礼仪,礼尚往来,传递情谊,本是我们一个淳朴的传统。然而,当人情变成了“债”,不见了人情只剩下“红包”的时候,又还有多少意义?人情成“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场景,而到了过年时候,这情形就更是得以凸现。“面子文化”在春节的集中爆发,再次反映了“人情债”正在变成人际关系中的难以承受之重.” 有专家认为,春节开销应该量力而行,过年过的是“幸福”。过年回家,关键是“回家”,而不是花多少钱;亲朋好友着眼的是“团聚”,而不是奢华。应该让攀比风远离春节。至于花多少钱最合适,理财顾问建议,春节期间的花销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的工资。工资在8000元左右,礼物花销6000多元比较适合;工资在3000元左右,尽量控制在2000元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