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7000|回复: 112

《知青日记〉连载

[复制链接]
陆华 发表于 2013-2-1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4-9 19:15 编辑

             《知青日记》
                 




知青日记编委会
名誉主编方存忠
顾      问:梁原华
编委会主任:李素梅
编委会副主任:(按姓氏笔画排序):于世阁  周红岩  唐  坚
主      编:李素梅
副  主  编:黄春来
执行编辑黄春来、郑幼华、郝志宏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于忠江李素梅 张世英 郑幼华 施宝廷 郝志宏 黄春来 管大鹏
封面设计:王可大
插    图:邹  路
校    对:刘华英
             孙  健


                                            序   言
         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正在编辑《知青日记》,主编李素梅约我为本书写篇序言,我欣然答应,理由很简单,只因我也是知青。   
       翻阅《知青日记》稿件,觉得非常亲切。知青的日记,作者自然都是知青,其中下乡最早的是1966年,最晚的是1977年。他们有的在兵团、农场,有的在农村插队,有的在“五七”干校,特别是兵团的知青,既拿锄头,又拿枪杆,肩负着“屯垦戍边”的任务。我本人是1962年高中毕业后,为响应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乡插队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回乡知青徐建春、邢燕子,下乡知青王培珍,都是我当年学习的好榜样。离开城市来到农村,脱下学生装甘当新农民,迈出这一步,必然会遇到“下乡与留城”、“吃苦与享乐”、“奉献与索取”的碰撞,这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重大转折,让我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这些问题在日记中都有反映,使我们领悟颇多。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逐渐形成高潮,70年代末、80年代初收尾结束,是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史无前例。不同阶段上山下乡工作的出发点及其任务、政策和措施都不尽相同,尤其 “文革”前后,更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当事者,各个时期下乡的人员,在理想、追求和表现上也各有不同。正是由于上述的许多不同,使得同样是知青,反思那段历史,也难免会感受不一,认识各异。但无论自觉不自觉只要是亲历亲为走过来的,那青春的岁月就打上了知青的烙印,那务农的行动就体现了为国分忧的忠诚,在那困境的磨难中也就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共同的名称、相似的经历和一样的情结,把知青联结成一个不同于前辈又区别后人的特殊群体,一个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群体。
       如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历史的一页,早已翻了过去,当年知青也已步入老年,多数已近花甲,像我们这些老知青都已是古稀之年了,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身份、地位,乃至生活环境,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心系乡里的那种情怀,忧国忧民的那份忠诚,始终没有改变,因为我们终生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切为了祖国!而且这种情怀越老越久。几十年来,知青们为书写历史、抒发情怀,编辑出版了各类书刊,兴建了无数碑林场馆,回访、回报第二故乡,聚会、联谊、演出、研讨等各种活动,更是从来不曾间断过。感谢广阔天地里的那些难忘岁月,赐予我们这样一笔宝贵的历练财富,让我们大彻大悟,活得更加精彩。
      今天的我们,面对历史逝去的背影都能评头品足地议论上几句,但每一历史事件的出现,唯有从它的来龙去脉深加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客观的,公允的。
      时至今日,知识青年需要就业、农村发展需要人才、青年成长需要锻炼,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想当年党和政府试图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探索一条把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的道路,应该说是必要的,有价值的。过去我们参与其中,为探索付出是值得的,今天加以总结研究,服务于新的探索,也是有意义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向,并强调了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我想,这对于正确认识历史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象也会有所启发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弥足珍贵,艰苦奋斗的那代知青对共和国的贡献应该肯定,广大知青为国分忧、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传承。因为尊重历史的真实,尊重一代人的贡献,尊重为国分忧的忠诚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重视民族的宝贵财富,就是保护社会的有益资源,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所以我觉得,将知青的历史、知青的文化、知青的精神,告诉社会、留给后人,是知青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谢知青日记》的作者,把几十年前写的东西献出来,以知青当年纯真的笔触,书写亲历,抒发情怀,实在难能可贵。日记中所叙述的知青和事迹,很热情,很可爱,很生动,很感人,的确值得大家认真读一读。
          最后,不能不说,有缘为该书作序,是我的大幸事                                     

                         侯  隽
                               2011年11月10日




别样的内心独白

               这是由300余页知青日记辑成的书稿。
              在我看来,乃是几十名当年“知青”的内心独白。至今,我已为全国各地许多当年的“知青”们的书稿写过序了,但却第一次为这种由日记辑成的书稿写序。
         那么,也让我以日记的方式来写这一篇序吧。
         昨日——2011年5月22日上午9点半,我参加了本年度的“中华文学写作者年会”。“年会”由中国散文学会、《散文选刊》(下半月刊)、《长篇小说选刊》合办,到会者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写作爱好者,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的获奖者。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俊杰、国产广电总局剧本中心主任高尔纯、全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何向阳等都到会了,并都真诚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理念,向获奖者们表达了热情洋溢的祝贺……
           下午,我本是要做一次创作讲座的——但我想,这篇序真是拖得太久了,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说明原因,得到朋友们的谅解,开始在家中读这部书稿。晚饭前,读罢三分之一;晚饭后,又读罢三分之一。今天——5月23日上午,全部读完。
               书稿中呈现出某些相当有时代认知价值的人、事。如:
          哈尔滨女知青郝志宏,听了农场干部的动员报告之后,“情绪十分激动,也没和家人商量就第一个报了名”。
            这个刚满十八岁的中学生何以“十分激动”呢?因为报告人说:“农场的生活条件可好了,常年吃大米,土豆像香瓜一样大,像窝瓜一样面,天天早上喝牛奶,吃的是大白馒头。”
          当年,哈尔滨人每人每月才二斤白面,一斤大米。普通城市人是根本喝不到牛奶的,尚未参加工作的儿女一年到头是难得吃上几次大白馒头和大米饭的,春节期间才能往饱了吃几顿。家家户户平时是舍不得吃大米白面的,为春节过得高兴,得月月留存。并且,对于上班的人,也总须照顾——隔几天蒸一屉白面与苞谷面两掺的馒头给他们带。若还有老人,更需留存有大米白面在老人有病时改善一下他们的伙食。所以可以这么说,农场干部的话,不但对郝志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几乎对当年所有北方城市的儿女都具有同样巨大的吸引力。
             在当年,吃什么是中国人的第一幸福要素。
             那么,农场干部“瞎忽悠”没有呢?也没有。
            北方的大多数农场,口粮确实以面粉为主。每年麦收以后,新面蒸的馒头确实又白又香。土豆也确实很大,很沙。至于牛奶,除了养牛多的农场,一般农场的职工绝不会天天喝到。即使天天有得喝,那也得买。知青每月32元的工资,若天天早上买牛奶喝,每月也就剩不下多少钱了。
         农场干部们还说:“谁报名下乡谁就是革命的了,不报名下乡就是不革命,阻挡下乡就是反革命,早走早革命,晚走晚革命”。由于没和家人商量,郝志宏“第一个报了名”的“革命行动”,使父母一时乱了方寸。但她是那么固执,父母难以阻挡。想想吧,那不是有“反革命”之嫌吗?然而,她迁完户口,“走出派出所,我的心里一阵空荡,有些恋念城市,留念家。”下乡知青专列开动后,“当哭声平静下来,我才品味到对家乡和对亲人的无比恋,开始嚎啕大哭。车不停,我哭不停……我想家,想我那温馨的房间,我的滑冰鞋,我的游泳衣,我的手风琴……”
           列车加水时,她居然偷偷溜下了车,爬上空货车,于半夜回到了哈尔滨车站货场,坐人力三轮车再回到家里……
         在当年,她居然有自己“温馨的房间”,有滑冰鞋、游泳衣、手风琴,证明她生活在不一般的家庭里。若是生活在儿女较多的普通人家,大约便没有以上经历了。对于后者们,下乡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之事……郝志宏当年的下乡过程,相当有故事性地诠释了这样一种时代现象——“激动”乃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特别普遍的一种动力,对于第一、二批知青们而言,尤其如此。与郝志宏的下乡经历相似的还有岳淑霞,她是到了农场之后又跑回家里去的。怎么办呢?城市户口已经注销了,女儿已经属于农场的人了,父亲只有与她共同学习毛主席语录,用“革命”思想再将她劝回去。
           后来,这两名知青,都是坚持到最后一年才返城的。
           陈忠礼是一名兵团知青,他负责每天敲连队的钟。这是不足论道之事。但对于陈忠礼意义重大。他在1969年2月某日的日记中写道:“当我每天敲钟的时候,我就想到我是为革命在敲钟,早上敲钟是叫同志们起床跑步,上工前敲钟是叫同志们马上去战斗,批判会前敲钟,是号召全体战士们拿起武器和敌人去交锋。我敲的是革命的钟,鼓励战友们在工作中去革命,在革命中去革命。我敲得是革命警钟,敲得阶级敌人胆颤心慌。革命同志喜欢我的钟声,阶级敌人害怕我的钟声。我敲得是革命战斗的钟,我敲的是对阶级敌人警告的钟……”可阶级敌人在哪里呢?
           刘建生一到农场,就赶上了一场揭发、批判叛徒、特务的群众大会。详细的揭批过程, 他的日记中并没有写到。但我们过来人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对于被斗争的人那不谛是人生灾难。那种灾难,每每使有的人致残、被打死,或自杀。我当年在兵团当班长时,我那个班的知青就打死过被冤扣上“特务”罪名的人。那件事使我当年气愤得辞去了班长,对于我那个班的几名知青,我永远难以原谅,也从没打算原谅。两年前,再一次知青战友的聚会餐桌上,我居然又光火地对一名知青战友斥问:“说!你当年打过人没有?”刘建生日记写到的那个“叛徒、特务”侥幸熬过了那个年代,“文革”后得以平反,又当上了教师。但那场批斗会对刘建生的教育是——“誓将农村的斗、批、改进行到底,不获全胜,誓不罢休。”只要思想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似乎便总能在现实之中发现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一名当老师的女知青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带领红小兵执勤,监查“投机倒把分子”和不上自行车牌照的人。而且想到了毛主席的教导:“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应该继续斗争”下去。在当年,在农场,所谓投机倒把,无非就是做点儿能挣几角钱的小生意。她和孩子们扣住了一个没有自行车牌照的人,那人态度不是很好。她对他进行教育,讲“革命”道理:“没有自行车牌照就是欺骗国家。”其实那人的自行车牌照只不过掉在家里了,回家取回来后,也就被放行了。而这件事,使她认识到——“一个人能为人民多做些事是光荣的,我是新中国的一员,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做好这项工作。做这项工作是革命的需要,是斗争的需要,是保卫红色江山的需要,以后我还要再接再厉,做好这项工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阶级斗争,思想斗争也存在于知青之间。
           同宿舍的几名知青由于嘴馋,从晒场上用手套“偷”回了一些黄豆,也就一斤多吧,晚上撒在炉盖上烤爆了吃着玩儿,不料她们中有了揭发者——于是连长找到她们头上,与她们共同学习毛主席语录,进行谆谆教导:“连里正在进行斗批改运动,阶级斗争日趋复杂,一些阶级异己分子正设法把黑手伸向知识青年,千方百计拉你们下水,你们可要提高警惕,在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啊!”连长的话使她们莫名其妙。于是连长又引导她们对着毛主席像“狠斗私字一闪念。”这一狠斗,使她们交代了“黄豆事件”。而连长最后说:“这问题性质很严重,说大了是盗窃国家财产,是阶级斗争新动向。”
鉴于她们是知青,又是初犯,连长宽大了她们,只命她们每人写检讨书……
         这名女知青在劳动中脚被长钉穿透,连队派马车紧急将她送往医院——而医护人员们,在救治前首先与之共同学习“最高指示”……还好,长钉只不过从脚趾间穿过。
          知青潘春燕,因家庭历史中有“不清楚的问题”,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偏偏这时候,她心中还萌生了对异性的爱情!爱情啊,多么糟糕的事啊!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没有想到爱情这件事,竟然毫不留情地向我进攻。这成了什么体统?简直是岂有此理。我恨这些(追求她的人)不想革命,只想谈恋爱的人,更不愿让这些无聊的事情来缠身……我不是没有感情,为了革命,让爱情在我这里缓行。”
          知青刘汝龙,是那么地充满了“革命激情”,在探家的列车上,也要主动办起政治学习班,与全车厢的乘客狠批刘少奇的“剥削有功论,”指挥大家高唱语录歌曲……
          知青柴春泽是煤矿业干部子弟,他父亲在写给他的信中,向他透露,他将会被招工到矿上。而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既批判了父亲,也表达了自己扎根农村的决心。在当年,他的回信公开发表在报上了,他成了全国知青学习的榜样。“文革”后,他被疑是为“与四人帮有关系”的人,接受过审查。最终,还是恢复了他的党籍……在我看来,特别具有历史价值的,是一名男知青记于1975年12月1日的一则日记:
           通过一年的辛苦劳动,我今天得到了回报,分到了口粮和蔬菜。口粮共690斤。其中:小麦70斤,谷子60斤,大豆20斤,玉米500斤,红高粱40斤。蔬菜共300斤,其中:土豆100斤(合4元),山东菜200斤(合5元)。此外还有大蒜100头(合5角)。总出勤劳动工分1739分,共收入152元7角1分。这样的知青,深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俱往昔。
        所有这些真实的人、事,虽然只不过距今三十多年,却分明地早已被岁月所湮灭,被文化所屏蔽,被社会意识形态所稀释、冲淡;于是,差不多也就被当下的人们所彻底忘却了。
         联系到我昨日上午参加的会,感慨良多。二百多到会者,多数是已退休的人。他们中,许多人也曾是知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爱上了写作这件事,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时评。在他们笔下,亲情、友情、爱情,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花草树木的关系,人与整个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现象的关系,人与自身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系,一一写来。有的文字温暖敦厚,有的文字优美精致,有的文字浪漫,有的文字幽默,有的文字深刻犀利,富有哲理……总而言之,他们的文字,使他们表现为有情调、有情趣,养成情怀和追求情的人……
             将如上内容于《知青日记》相比较,我真的觉得《知青日记》的内容是那么的干瘪,除了随时准备对别人发起批判和不依不绕的自我批评,简直可以说无复另有其它内容。甚至干重活之后觉得累了,也要对自己那累了的自然而然的身体感觉批判一通。即使只将两种文字相比较,后一种文字史无前列的如出一辙,也管教今人愕错不己。那比现而今最不像话的官话还不像话——毛主席、忠于、阶级斗争、思想斗争、批判、打倒等等词汇,成为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也似乎成为华词丽句。
           如此评来,难道毫无意义了不成。
           否。
            我想,出版这一部《知青日记》的意义恰在于,足可引起叩问——谁使几乎整整一代人变成了那样?他们和她们又是怎么被变成了那样?毫无疑问,被变成那样,对于个人的青春年华是极其可悲可叹的。而对于一个国家,是特别可怕的。当极左的政治将文化从人们的生活中扫荡尽,并进而彻底取代了文化占据了人们的头脑,普通人不可能不被异化为极左政治随时都可轻而易举加以利用的“活的工具”。
            这乃是“文革”的秘密。
           《知青日记》极真实地曝光了这一秘密。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人们,注意不要使那样的时代卷土重来呵!警惕再被那种所谓的“革命”忽悠呵!……
                                   梁晓声
                            2011年4月23日于北京  

点评

梁晓声所作的序中的例子和观点,在“返城年代”中不同程度地被引用或借用。  发表于 2014-3-14 19: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3-2-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4-9 19:19 编辑

   
序一 —— 侯    隽……………………………………………(1)
序二 —— 梁晓声……………………………………………(5)
周玉芝知青日记………………………………………………1
郝志宏知青日记………………………………………………4
庞建华知青日记………………………………………………14
陈忠礼知青日记...……………………………………………17
谭   杰知青日记 ………………………………………………22
岳淑霞知青日记………………………………………………24
刘春梅知青日记………………………………………………29
刘建生知青日记………………………………………………33
潘春燕知青日记………………………………………………39
刘瑞宝知青日记………………………………………………50
刘汝龙知青日记………………………………………………54
管大鹏知青日记………………………………………………57
那学莲知青日记………………………………………………72
吴银娣知青日记………………………………………………75
陈    莹知青日记………………………………………………83
孙嘉英知青日记………………………………………………86
刘克新知青日记  .……………………………………………93
郭桂芳知青日记………………………………………………95
郭兆福知青日记………………………………………………101
王成友知青日记………………………………………………105
孙新华知青日记………………………………………………110
王伟程知青日记………………………………………………116
蔡传庆知青日记………………………………………………123
陈志福知青日记………………………………………………131
柳淑敏知青日记………………………………………………137
王念斯知青日记………………………………………………141
黄宗宇知青日记………………………………………………149
赵月华知青日记………………………………………………159
康天仁知青日记………………………………………………161
王方明知青日记………………………………………………165
刘佩玲知青日记………………………………………………169
于世阁知青日记………………………………………………172
李锦林知青日记………………………………………………181
王振忠知青日记………………………………………………184
陈    战知青日记………………………………………………186
闫永杰知青日记………………………………………………194
邹连杰知青日记………………………………………………197
周淑伟知青日记………………………………………………200
王丽颖知青日记………………………………………………203
郑幼华知青日记………………………………………………209
张素芹知青日记………………………………………………230
贾志光知青日记………………………………………………233
霍    炎知青日记………………………………………………237
黄春来知青日记………………………………………………240
贺朝阳知青日记………………………………………………264
赵代丽知青日记………………………………………………269
张荣华知青日记………………………………………………290
李再林知青日记………………………………………………293
徐丽华知青日记………………………………………………314
吕   平知青日记………………………………………………325
张存灿知青日记………………………………………………328
柴春泽知青日记………………………………………………337
王    健知青日记………………………………………………366
庄桂琴知青日记………………………………………………371
赵小莹知青日记………………………………………………373
王    雁知青日记………………………………………………375
附件一作者手稿………………………………………………381
附件二黑龙江农场(兵团)分布图 …………………………392
附件三郝志宏编辑手记………………………………………393
附件四郑幼华编辑手记………………………………………397
后记.……………………………………………………………4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3-2-1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3-22 07:25 编辑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8572.png

图片3.jpg   周玉芝日记
                                    周玉芝,女, 1949年10月生人。哈尔滨市知青。
                                 1968年9月28 日下乡到黑龙江省尾山农场四分场。
                                 1978 年 返城。1999年从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第二
                                门诊部退休。


1968年9月27日
       今天,是我离开家乡,奔赴北大荒的日子。在欢送的人群中,我多么想再看一眼故乡的蓝天,再和我的亲人多叙上几句心里话,但火车长笛声无情地压过了人群的道别声,列车缓缓向前开动了。我探头向窗外望去,跳动的人群仍在站台上呼唤着,追赶着,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新的战斗生活就要开始了。内心啊!久久不肯平静下来。从即日起,我就要开始独立的生活历程了,又怎么能让内心安稳和平静下来呢?我脚下的道路就像这列车跑的轨道一样,不断地向前延伸,延伸……(写于车上)

1968年9月28日
        在夜幕降临时,我们下了火车,上了农场来接站的大卡车。汽车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色中颠簸着前进,路上刺骨的寒风抽打在我们疲倦的身上,但嘹亮的歌声一路飞扬,响彻了山谷,划破了夜幕。汽车终于在一个小山村中停下来,许多贫下中农来欢迎我们,一双双热情的双手,一句句暖心的话语,如同炽热的火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窝。望着收拾干净的房间,摸着热乎乎的火炕,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由然而生。我的新家就在这里,战斗吧,和这里的贫下中农一起生活。

1968年10月24日
         几天以来,许多战友饭不吃,水不喝,总是偷偷地哭泣着,还有人独自发呆,刚来时的豪情壮志全没了。面对这种情况,我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我的新家在小兴安岭脚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个劳改农场,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刑满释放人员,余下的是管教人员。几天以来,我们都在紧张地集训学习,今天下午,全体知青集合,等待着分配工作,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是让我到分场学校当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埋藏在内心已久的理想。但是自己对这项工作既无知又陌生,能承担起这副担子吗?我心里没底。努力吧!准备上任!

1968年10月30日
        今天,我怀着不平静的心情,坐着拖车来到了四分场小学校报到。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孩子们共同交流。站在那么多孩子面前,我的心怦怦跳,望着他们天真活泼的样子,我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愉快。我相信,祖国的花朵,一定会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北疆人民的教育事业!

1971年3月29日
       生活如同洪涛奔腾向前。转眼我已经在独立生活的大道上生活两年多了。当年结束了学生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踏入社会生活历程之后,给我的感触极深。随着时间在流失,生活的变化,许多往事深深烙在心中,历历在目。自己简单的头脑又怎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呢?我应把迟缓的大脑变为明智,凡事仔细推敲,仔细分析,让自己在大风大浪中接受各种考验,在广阔的天地里生活战斗。向前看,风展红旗如画!向前看,前程光辉灿烂!战斗吧,开足马力,向前冲杀。

图片2.png



                                                           执行编辑:郝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2-1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久违了!很高兴看到陆华的文字。《知青日记》怎么发在了【小说散文】栏目呢,还是放在【往事追忆】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3-10-1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3-22 07:27 编辑
陆华 发表于 2013-2-1 18:23
周玉芝,女, 1949年10月生人。哈尔滨市知青。1968年9月28日下乡到黑龙江省尾山农场四分场1978年返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8572.png

    郝志宏.jpg                   郝志宏日记

         郝志宏(曾用名郝小青),女,1950年生人,哈尔滨市知青。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五团。1975年返城,2005年
从哈尔滨报业集团退休。

1968年10月10日
      今天,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来人,到我们哈尔滨市第四十中学招收下乡知青。来招生的几个人,都是生活在农场多年的支边青年。他们宣传说,农场的生活条件可好了,常年吃大米,土豆像香瓜一样大,像倭瓜一样的面,天天早上喝牛奶,吃的是大白馒头。最吸引我的一句话是,全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就是从咱们查哈阳农场走出来的。他们还说,谁报名下乡谁就是革命的,不报名下乡就是不革命,阻挡下乡就是反对革命,早走早革命,晚走晚革命。我越听越觉得有道理,情绪十分激动,也没有和家人商量就第一个报了名。
        晚上和家里人一说,全家人都不同意,妈妈埋怨我太草率了,因为父亲曾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任土改干部,她希望我去黑龙江友谊农场,那里有父亲的老部下,可以照顾我。

1968年10月11日
       今天晚上,母亲陪着我来到道外国营第一旅社,找到查哈阳农场的同志,要求撤回我的报名。农场刘乃莹仍然把农场条件说的那么好,加上看见周围又来了那么多为子女咨询报名的家长,妈妈的心也活了,又详细地打听了农场的住宿通讯情况,再一查名单,我们班报名去查哈阳农场的同学有潘春燕、王秀阁、王桂花、孙巨荣、姜秀荣、张新彬六位同学,而且大多数是女生,异地他乡,我们之间可以相互照应。这样一想,我下乡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妈妈拗不过我,也取消了撤销报名的念头,当时就开了迁移户口的介绍信。
                                                          执行编辑:郝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3-10-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华 发表于 2013-10-16 10:32
郝志宏日记         郝志宏(曾用名郝小青),女,1950年生人,哈尔滨 ...

陆华小妹:你好!
     很久不见你的文字了,今天看到你出现在网站,倍感亲切!一切都还好吧?我很想你,对于小妹在版主工作上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我一直心存感激!顺祝小妹一切都好!

点评

因家事个人是繁多,没上网,多谢你,受累了。  发表于 2014-3-13 20: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3-1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3-22 07:31 编辑
陆华 发表于 2013-10-16 10:32
郝志宏日记         郝志宏(曾用名郝小青),女,1950年生人,哈尔滨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8572.png


郝志宏日记:
1968年10月12日
             今天上午,我带着农场开的介绍信,来到经纬街派出所迁户口。满屋子都是人,都是要下乡来迁户口的,有的是家长不同意,趁父母上班偷偷拿着户口来迁的;有的是没有农场准迁证,来央求民警给迁户口的;还有的是哭哭啼啼,犹犹豫豫的,排到前头又动摇了。好容易排到了我,民警说:“你想好了,别后悔?”我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既然决定了,就不后悔,迁吧!”
            考虑到我原来的名字“小青”,只青不红,不是很革命,我又要求民警在我新迁的户口上改了一个新的名字:“志红”,这个名字象征着我的一生,永远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决走到底,一颗红心永向党。
           走出派出所,我的心里一阵空荡,有些留恋城市,留恋家。中午,妈妈告诉我,她求单位的木匠给我打了一个装衣服的小木箱,上面还配着一个将军不下马的小铜锁头。

                                                        执行编辑:郝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3-14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3-22 07:32 编辑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8572.png



郝志宏日记
1968年10月18日
          今天,是我们知青去查哈阳农场出发的日子。哈尔滨火车站站台上红旗飘扬,人山人海,妈妈和同院的好朋友小娟来送我。我心情挺好,一直在咧着嘴笑,觉得文革两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我喜欢离开家里人,和一大帮年轻人在一起,多开心呀!
          车站上人声嘈杂,加上口号声,锣鼓声,我听不清妈妈都说些什么,只看见她在抹着眼泪,目送着我上了火车。车开之后,我听见了同学们的一片哭声,当哭声平静下来,我才品味到对家乡对家人的无比依恋,开始嚎啕大哭。车不停,我哭个不停。我想家,想楼里的同伴,想我的好朋友滕小娟。我想家,想我那温馨的房间,我的滑冰鞋,我的游泳衣,我的手风琴。迷迷糊糊,火车停了下来,我抬眼一看,站牌上写着“大庆”。火车在这里临时加水,我看到车上的同学都哭累了,有的在低头写东西,有的在睡觉,没有人注意我。我就拎着背包,悄悄地下了火车。躲在黑暗中,目送着知青专列开走后,又悄悄地爬上了一个开往哈尔滨方向的空货车,货车走走停停,夜半到了哈尔滨车站货场,我又坐着一个人力三轮车回了家,蹬三轮车的老人听说我是下乡的,硬是没有收我的钱。
         全楼的灯都熄了,我不忍心打扰家人,就一个人在走廊的楼梯上坐着。此时又想起了同学,我在想他们此时是不是正在找我?火车现在开到什么地方了?同学们大多数都下乡了,父母都上班,家里还有什么意思呢?和同学在一起多好啊!我开始对我的草率行为后悔。

                                                   执行编辑:郝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陆华 发表于 2014-3-14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4-10-26 06:42 编辑

"赵伟民 : 梁晓声所作的序中的例子和观点,在“返城年代”中不同程度地被引用或借用。"
      当年让梁晓声为《知青日记》写序时,我们把《知青日记》原始小样都寄给他,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素材,他有了这些丰富的素材,自然会引用、借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来也 发表于 2014-3-1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来也 于 2014-3-14 20:16 编辑

每个知情都有一本当时的生活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3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