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唐德华:从“挨饿”到“减肥”的时代变迁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8-21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挨饿”到“减肥”的时代变迁
唐德华

   



    近日,老伴从居委会回来,一路念叨着居委干部小Q科学减肥瘦了十几斤,看着人家轻盈的样子,她摸着自己这几年悄悄长起的肚腩,也动了心:“你看我现在,爬两层楼就喘,也得学学怎么健康减重。”我笑着赞成——如今生活好了,“减肥”成了街坊邻里常聊的话题,可这事儿搁在几十年前,谁能想象呢?那会儿,人们发愁的从不是“胖”,而是下一顿能不能吃饱。

    看着老伴对着手机研究减脂餐的认真劲儿,我的思绪却不由自主飘回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是国家最艰难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别说减肥,能吃顿饱饭都是奢望。

    那年我在徐汇中学读初一,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口粮按人头定量供应。中学生每月26斤,听起来不算少,实则全是“硬指标”——大米成了稀罕物,日常能吃到的,多是加拿大进口面粉,口感粗糙,带着股说不出的怪味。午饭就是四两面粉,在铝制饭盒里滴几滴酱油,再小心翼翼掺点自来水搅匀,放进学校食堂的笼屉里蒸成面糕,除此之外,再无半点荤腥,更别提蔬菜了。就这酱油面糕,得掰成小块慢慢嚼,生怕吃快了,下午的课都撑不下来。到了晚上,家里的饭桌上基本就是稀粥,一家六口人围着桌上一盘素菜,筷子都不敢多夹一下。菜盘子里往往只有一碗水煮青菜,油星都难得一见。

    有一次,我听见父母亲在房间里低声商量,原来他们打算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买议价食品,说是孩子正在长身体时期,缺少营养会害了孩子一辈子。记得那时一个鸡蛋要五角钱,而父亲的月收入只有40元左右,异价食品价格之贵可见一斑,更让我读懂了父母亲对我们子女沉甸甸的关心和爱护。

    我还清楚地记得,为了寻找营养食物,学校试验培养小球藻。当时徐汇中学的大门开在漕溪北路上,大门到二门之间有一条30米长的弹硌路。路的一侧放了一排大水缸,里面养着小球藻。说是小球藻富含植物蛋白,可食用。后来才知道,那些绿汪汪的藻体,竟是用人的小便培育的……

    那时的“饿”,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放学路上,看到路边的野草都想琢磨能不能吃;每月定量供应的猪肉,都要切成丁分给每个孩子,连肉汤都得拌着粥喝得一滴不剩。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后,“减肥”成了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话题?从为填饱肚子发愁,到为控制体重费心,这看似寻常的转变,藏着的正是时代的飞跃。

    如今的菜市场,四季蔬菜琳琅满目,肉蛋奶供应充足,进口水果也成了寻常物。如今的减肥,哪是过去“饿肚子”能比的?老伴研究的减脂餐,杂粮饭保证碳水,清蒸鱼补充蛋白,凉拌菜搭配维生素,讲究的是营养均衡;健身房里的年轻人,跑步、举铁,追求的是体态匀称、身体健康。这哪里是“少吃”,分明是物质极大丰富后,人们对“活得更好”的新追求——从为“填饱肚子”精打细算,到为“健康生活”精心规划,背后藏着的,是短短几十年里,国家从物资匮乏到物产丰饶的巨大飞跃。

    看着老伴端着一盘色彩鲜亮的沙拉走出厨房,笑着说“今天的鸡胸肉煎得刚刚好”,我忽然明白:从“饿肚子”到“要瘦体”,这看似简单的转变,正是国家发展最生动的注脚。当年父母为一块肉精打细算,如今我们为一顿减脂餐讲究营养;当年学校用小便培育小球藻补充营养,如今菜市场四季果蔬琳琅满目。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那份“日子越过越好”的幸福感,却真实得触手可及。这背后,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坚实脚印,是我们这代人亲历的、刻在生活里的骄傲变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9 05: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