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3-11-19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清明缅怀革命烈士--
1946年,叶挺飞机撞山遇难引周总理怀疑,50年后台湾老农揭露真相
2025-03-21 13:55·千金不及冰淇淋
铁骨铮铮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正带领部队向北转移,却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突然包围。这场被历史称为"皖南事变"的军事行动,不仅导致数千革命将士伤亡,更让叶挺将军落入了国民党的魔掌。
蒋介石对这位曾参与北伐、率部起义的老将军可谓恨之入骨。他深知叶挺在革命军队中的影响力,也清楚这位将军的倔强性格。于是,蒋介石将叶挺投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企图通过监禁来摧毁这位革命军人的意志。
然而,高墙牢笼困不住一颗赤诚的心。在这个关押着众多革命志士的地方,叶挺将军用诗文寄托心志。他在狭小的牢房中写下了那首震撼人心的《囚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烈火热血"的誓言,让狱卒们都为之动容。
监狱生活异常艰苦。叶挺将军每天只能在两平方米的空间里活动,但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他坚持锻炼身体,常常在牢房里来回踱步;他抓紧一切时间阅读,思考革命形势;他还时常通过书信与外界保持联系,了解战争局势的发展。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吹响。为了寻求国内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展开谈判。在这场持续43天的谈判中,中共代表团将叶挺将军的释放作为重要议题反复交涉。谈判代表们据理力争,最终在《双十协定》中争取到了这一条款。
蒋介石虽然不甘心放人,但在政治形势和舆论压力下不得不让步。不过,他依然没有放弃拉拢叶挺的企图。在这五年中,国民党方面多次派人劝说叶挺"改弦更张",许以高官厚禄。面对诱惑,叶挺始终不为所动,他的革命信念坚如磐石。
1946年3月4日,叶挺终于走出了那个囚禁他五年之久的牢笼。获得自由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这份申请书字迹工整、情真意切,展现了一个老革命家归心似箭的真挚情怀。
此时的叶挺虽然已年过半百,但革命热情丝毫未减。他急切地期待着重返延安,渴望重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然而他不会想到,等待他的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航程暗藏杀机
1946年4月8日清晨,一架银灰色的美军C47运输机停在重庆机场跑道上。这架即将飞往延安的飞机,担负着护送刚获释的叶挺将军一家和中共谈判代表团返回延的使命安。
为确保万无一失,这次任务特意选派了经验丰富的美籍飞行员兰奇上尉担任机长。这位飞虎队老兵有着超过三千小时的飞行经验,在空中作战中创下过不少战绩。兰奇仔细挑选了几位与自己并肩作战多年的机组成员,他们配合默契,专业素养过硬。
临近起飞时,叶挺将军携夫人李秀文和一双幼子登上飞机。
飞机起飞前,兰奇带领机组成员对飞机进行了例行检查。每个零件、每项数据都仔细过目,确保万无一失。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这让兰奇稍感宽慰。当飞机轰鸣着冲上云霄时,没人察觉到这架银鸟正载着十七条生命驶向死亡的深渊。
中午时分,飞机降落在西安机场加油。按照计划,这是此行的唯一一次中途停留。在西安机场,一个异常的细节引起了兰奇的注意:当地机务组坚持要对飞机进行二次检修。让兰奇始料未及的是,这次看似例行的检修,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当机组成员不注意时,一双手悄悄地在仪表盘后方动了手脚。
延安机场空等待
1946年4月8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早早地来到机场,等候着这架载有叶挺将军一行人的飞机。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飞机的轰鸣声。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渐远,最终消失在天际。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焦急的等待中,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延安的细雨依旧在下,但始终不见那架飞机的踪影。周恩来立即联系西安方面询问情况,得到的回复却总是同一句话:"飞机已经按计划起飞,应该快到延安了。"
这个反常的情况让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两人迅速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搜寻工作。他们下令以延安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搜索。无论是降落在某个机场,还是发生了意外,都必须尽快找到这架飞机的下落。
两天的煎熬等待后,噩耗终于传来。4月11日凌晨,搜索队在山西兴县南部的黑茶山发现了飞机残骸。现场的惨状让经验丰富的搜救人员都感到震惊。飞机残骸的状态显示,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坠机事故。
晋绥公安总局局长顾逸之亲自前往现场勘察。他发现飞机是直接撞上了山峰,机身保存相对完整,但撞击力度之大,致使机上人员当场遇难。
现场调查揭示出更多疑点:飞机撞击位置位于山峰侧面的巨石上,留下了清晰的撞痕;机上的美国飞行员全部挤在驾驶舱内;遇难者的伤势表明这是一次极其猛烈的撞击。这些反常现象都在暗示着,这可能不是一起简单的空难事故。
周恩来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整夜未眠。作为与叶挺将军有着深厚革命情谊的同志,他隐约感觉到这起空难背后另有隐情。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些疑问只能暂时搁置。然而,这个悬案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成为他日后反复追查的一桩心事。
半世谜团终浮现
1951年的一个夏日傍晚,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正在接待两位特殊的客人——叶挺将军的两个儿子叶正大和叶正明。这对从苏联学成归来的兄弟,带着对父亲离世真相的困惑,来到了这位与父亲生前交情深厚的老同志家中。
饭桌上的气氛沉重而凝重。当谈及那场改变了叶家命运的空难,周恩来的神情明显变得激动起来。他向两兄弟详细分析了当年的种种反常现象:为什么飞机会偏离航线?为什么会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冒险飞行?为什么经验丰富的美国飞行员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周恩来坚信这绝非简单的意外。他向两兄弟透露,蒋介石一直对叶挺将军心存芥蒂。在监狱中,国民党方面曾多次试图策反叶挺,但都遭到断然拒绝。当叶挺获释后立即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这更是让蒋介石深感不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些推测只能深埋心底。周恩来告诉两兄弟,正是这次惨痛的教训,促使他后来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凡是中共高级将领乘坐国民党的飞机,必须有国民党将军陪同。
1996年,在台湾一个偏僻的乡村,一位名叫杜吉堂的老农在弥留之际,终于道出了这个尘封半世纪的秘密。这位曾经的特务队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坦白,揭露真相。
据杜吉堂临终前的忏悔,这场空难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谋杀行动。当年,国民党军统特务科在得知叶挺等人将乘机前往延安的消息后,立即开始部署行动。他们利用空军调度科科长王平虎的便利条件,在西安机场的加油环节动了手脚。
行动的具体执行者是特务杨耀武,他以机务人员的身份,在检修过程中在飞机仪表盘后方安装了强力磁铁。这个看似简单的破坏手段,却足以让飞机的导航系统完全失灵。没有准确的方位指引,飞机在浓雾中迷失了方向,最终撞上了黑茶山的峭壁。
这个迟来的真相,证实了周恩来当年的判断。然而,周恩来已经在1976年离开人世,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推测得到证实。这起震惊中外的"四八空难",不仅夺去了叶挺将军等十七条宝贵的生命,也成为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罪行的铁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