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3-11-19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大雁 于 2025-3-28 21:02 编辑
71年毛主席召见林彪元帅,谈话中,毛主席:最近,在看什么书呀?
铁器世纪末
2025-03-24 18:24
辽宁
1971年8月,毛主席在南方视察时谈到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的问题。他表示,尽管林彪有责任,但这次并未对他个人下定论,仍应采取教育为主的方针,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毛主席强调,林彪仍需保护,无论谁犯错,不团结、不遵循路线都不妥当。他计划回京后主动找林彪等人谈话,即使他们不主动找他,他也会去联系他们。
毛主席对林彪始终抱有期待,这符合他的一贯作风。在他看来,任何人犯错,只要不严重损害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处理时都会网开一面,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开幕。会议持续到9月6日结束。
会议快结束时,毛主席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备受鼓舞。他言辞犀利,风格洒脱,但对林彪那帮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毛主席发表讲话后,林彪手下的几名核心成员接连遭到批评,被公开点名并要求检讨。其中处境最艰难的是陈伯达,他刚打算投靠林彪,就碰上这事,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下可栽了大跟头。
陈伯达之所以能当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主要是毛主席看中了他,还大力推荐他。可谁也没想到,后来陈伯达却慢慢跟毛主席走远了。
陈伯达的决定背后,其实和他的身份、过往经历脱不了关系。他从给毛主席当秘书开始,一步步爬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位置,能力肯定是有的。不过,他的底子并不牢靠,说白了,他这常委的位置,其实没啥根基。
陈伯达这么做,主要是盯上了林彪在党内的特殊地位和军中的影响力。但他没意识到,自己的根基其实是毛主席。一旦失去毛主席的扶持,他的政治前途也就
根据史料记载,在毛主席提出批评后,陈伯达没等到庐山会议结束就离开了主席台。相比之下,毛主席对林彪和他的几位主要助手的态度要缓和些,他觉得只要这些人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切实改正,还是可以给予机会的。
毛主席认为,庐山事件不仅是个失误,更是林彪集团政治野心扩张的结果,必须果断应对。
为应对这一局面,毛主席针对林彪集团及其掌控的部门与地区,采取了“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的策略,旨在削弱其影响力,通过敲山震虎的方式,引导他们重回正轨。
吴法宪提交了检讨书,但毛主席一眼就发现了问题。他觉得这些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检讨写得模棱两可,明显是想糊弄过去。
吴法宪反思道:“我没能看穿陈伯达的真面目,反而被他所谓的博学和理论水平蒙蔽了。对他的言论不加思考就全盘接受,甚至在公开场合直接引用,结果被利用,暴露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毛主席对吴法宪的检讨很不满意,觉得他在推卸责任,把问题都甩给陈伯达,完全没抓住重点,也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毛主席在旁边批注道:“这些话听起来不靠谱……办事组的同志们好像把‘九大'党章和林彪的报告都忘了,拿‘天才问题'当幌子,其实就是在找借口。”
1971年5月1日晚上,天安门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大型烟花表演。
夜幕降临,毛主席穿着他那套标志性的灰色中山装,步履稳健地登上了天门城楼。他的身影依旧透着一股子自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激动不已。像平常一样,毛主席与大家共享这份欢乐。
林彪收到邀请时,本不打算参加这场活动。庐山会议后,他心情沉重,压力山大,整天窝在毛家湾的家里,门都不想出。以前他还爱在屋里走走,或者开车到郊外兜风,现在连这些事都懒得做了。
那段日子,林彪总是一个人窝在沙发上,既不跟人说话,也不看文件。这次接到通知后,他在毛家湾磨蹭了半天,就是不肯走。
周恩来总理得知相关情况后,在烟花表演快开场时,直接给毛家湾打了电话,询问林彪是否已经动身。
电话那头是林彪的秘书于运深。周总理在电话里急匆匆地问:“林副主席动身了吗?让他赶紧来,主席已经走了。”于运深把话转达给林彪,但林彪什么也没说。
周总理等不到林彪出发的消息,便拨通了毛家湾的电话,催促林彪尽快动身,并直接告诉他:“主席已经到了。”
于运深汇报完,林彪还是没吭声。叶群看他没动静,赶紧在旁边劝:“别犹豫了,总理都亲自打电话来催了,你得赶紧去。”
于运深后来回想起那个场景时,这样描述:
林彪的脸色明显不好看,一脸不情愿的样子。虽然心里不愿意,但他还是在内勤的协助下穿上了大衣,站了起来。要不是周总理连着打了两次电话催他,他估计真就不去了。林彪平时很敬重周总理,不想驳他的面子,这才硬着头皮去了天安门城楼。
林彪在警卫秘书李文普的陪伴下,迅速登上了事先安排好的专车,直奔天安门。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准时赶到。
林彪这次的表现有点反常。以前只要有毛主席出席的活动,他都会早早到场等着,从不会迟到。这其实是叶群给他定下的规矩。
林彪在天安门露面时,时间很短,也没主动跟毛主席说话。他低着头,缩在一旁,看起来状态不佳。由于这个原因,不少摄影记者都没拍他。
记者们都在等更好的时机,只有杜修贤拍下了唯一一张照片。杜修贤后来回忆说:
林彪一坐下就沉默不语。他离毛主席很近,但既没握手,也没开口,连目光都没对上。他只是低着头,脸色蜡黄,毫无表情。
这张照片由杜修贤拍摄,画面中毛主席、西努克王夫妇、董必武和林彪围坐一桌。林彪低着脑袋,正对毛主席坐着。毛主席则和西努克亲王聊着天。谈到为什么拍这张照片,杜修贤给出了他的理由。
通常,我们得等领导们聊天时才开机。摄像师正忙着调整镜头,对准毛主席那边。不知为啥,那一刹那特别吸引我,我不知不觉就站到了董必武旁边,顺手拍下了主桌的全景。
然而,林彪刚露面没多久就找借口走了。邱会作后来回忆了林彪离开时的情景。
5月1日晚上,毛主席和林彪在黄永胜的陪伴下一起上了天安门。看完烟花,林彪摸着头对毛主席说:“我头有点疼,想先走了。”毛主席点点头,说:“行,今天也没啥事了。”
林彪走后,叶群没跟着离开,而是和毛主席一起进了休息室,两人聊了差不多两个钟头。
谈话结束后,叶群觉得主席已经不再生她的气了。她回去后告诉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和邱会作:“主席和我聊得挺愉快的,聊了很多事,和他在我报告上批的内容基本一致,没什么新内容……你们别担心,没啥大事。”
之后,叶群像没事人一样跑去文物管理处“挑”古董,忙着给孩子们张罗婚礼,还着手装修毛家湾的房子。因为这事儿,林彪一家暂时搬到了人民大会堂的浙江厅住着。不过,林彪还是老样子,整天待在家里,对外面的事儿不闻不问。
6月3日,林彪难得离开住所,随同毛主席一起接待了罗马尼亚最高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及其随行的党政代表团。这次外事活动结束后,林彪就再也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七月的一天,毛主席约林彪见面。两人碰面后,毛主席随口问道:“在读啥书?”
林彪回应毛主席时表示:"我正在按照中央要求,认真研读那六本书,力求在理论上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我反思了之前的观点,认为主席的提法更加科学合理。我会尽自己所能进行改正。从今以后,我一定严格自律,坚决听从主席的指示,不辜负主席对我的期望。"
林彪讲完后,毛主席回应道:“我的观点一直没变,做错了事就要改,越快越彻底越好。”
林彪表示:“军委办事组的成员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希望我能帮忙让他们顺利通过审查,但我都拒绝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坦诚面对,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毛主席对林彪的退避做法表示赞同,他说:“这样躲开挺好。你在北京,他们一遇到难题就来找你,搞得你也很麻烦。不如离他们远点,断了他们的后路,他们才会认真反省,也更容易得到谅解。所以我建议你去北戴河,等三中全会和四届人大开完再回来。这事也就解决了。”
听了毛主席掏心窝子的话,林彪激动地回应:"主席,我信你。从我下定决心追随你那刻起,我就从没想过回头。"
林彪听完毛主席的发言,随即点头示意赞同。
有人问毛主席,林彪会不会真心认错。毛主席回答:“批评必须严厉,路线问题不能妥协。要是赶走一个皇帝,又冒出另一个,那文革不就白费了吗?原则问题绝不能退让。”
随后,毛主席进一步强调:“推进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持续革命,核心在于彻底改造旧的国家机构,赋予广大劳动者直接参与国家、军队及上层建筑管理的权利。我们不需要皇帝和官僚集团高高在上,对民众发号施令、施加压迫。”
毛主席的言论表明,他对林彪元帅并无私人恩怨。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这种考虑甚至超越了个人的一切。
7月17日这天,林彪和妻子叶群听了毛主席的话,坐飞机从北京飞去了北戴河。
吴法宪一行到机场为林彪送行。林彪登机后,叶群小声告诉吴法宪:“首长决定离开北京,去北戴河避嫌,免得被人怀疑是我们指使的。”
吴法宪在一次聊天中提到那时候的情况,他说:“林彪当时特别安静,一声不吭,跟平时完全不一样,感觉很不正常。”
到了北戴河,林彪一伙不仅没按毛主席的指示反省,反而策划了暗杀毛主席的行动。他们让林立果牵头,周宇驰、李伟信、于新野参与讨论,由于新野执笔,起草了名为《“571”工程纪要》的武装政变计划。
8月15日,毛主席坐上专列从北京出发,前往南方进行视察。
8月16日,毛主席的专列到了湖北武汉。他在这儿找来了湖北和河南的党政军领导刘丰、刘建勋等人,和他们进行了交流。
毛主席在聊天中特别聊到了庐山会议的事。他提到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和邱会作那帮人在会上的表现,说:“这些人心里有鬼。虽然在北京开了会,几个主要人物也做了检讨,但都支支吾吾的。林彪不表态,他们也不会说实话。”
毛主席后来提到:“庐山的事情还没了结,陈伯达就像船上的老鼠,见势不妙就跳船。他背后还有人支持。”
毛主席在谈话中提到,即便林犯了错,还是要给予支持。他强调,无论谁出了问题,如果不注重团结和路线,总归不妥。因此,毛主席决定回北京后主动找他们沟通,即使他们不来找他,他也会主动去找他们。
对于这事,毛主席态度很坚决。他接着讲:“有些人或许能改正,有些人可能改不了,这得看实际情况。结果无非两种,要么能改,要么改不了。如果犯了重大原则性错误,特别是路线和方向上的错误,作为主要人物,想改都难。”
在之后的交流中,毛主席表示:“我压根不觉得我们的军队会叛变,我也不认为黄永胜能指挥解放军搞这种事。军队里有师、团,还有司、政、后这些部门,你想调动他们干坏事,谁会听你的?”
谈到林彪等人的行为,毛主席直言不讳:“把二十多岁的人吹成‘超天才',这能有什么好处?”接着,他补充道:“林彪的问题,军队高层还不太清楚。他应该自我反省,我已经向政治局提了建议。他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分裂党不容易,二是回头也难。”
谈到林彪时,毛主席直言不讳:“原则性问题,我绝不妥协。”
毛主席在谈话结尾强调:"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算是给大家透个风。别急着下结论,这事得中央来定。咱们都得小心点,不管是部队还是地方,都不能大意。一旦飘了,准会出岔子。部队得团结一致,该整顿的地方得好好整顿。"
在应对林彪事件时,毛主席不仅立场明确,还展现了有效的策略。
8月底,毛主席在去南昌的路上,特意叫人先把他在武汉说的话转告给程世清他们。
程世清接到消息后,意识到毛主席已经看穿了林彪等人在庐山的诡计,于是请求与毛主席进行一对一会面。
九月份,程世清向毛主席汇报后,主席意识到事情比预想的更棘手。他随即叮嘱程世清:"这些信息很关键,除了总理,别让其他人知道。"
9月3日,毛主席到了杭州,一见到陈励耘就直接问他:“陈励耘,你和吴法宪到底什么关系?吴法宪在庐山拉了几个人搞串联,包括你、上海的王维国,还有海军那边的人,你们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毛主席这一问,直接把陈励耘给问住了,他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只好东拉西扯转移话题,场面别提多尴尬了。
毛主席在旅途中多次强调谈话内容要保密,但有些人没当回事,反而偷偷把谈话内容告诉了林彪的心腹,最后直接传到了林彪耳朵里。
听完这些汇报,林彪和叶群等人顿时慌了神,立刻想到了林立果之前弄的《“571”工程纪要》。
林彪在阅读《“571工程”纪要》的九个章节——可能性、必要性、基本条件、时机、力量、口号和纲领、实施要点、政策和策略、保密和纪律后,评论道:“空军的机动性很高。相较之下,空军执行‘571'行动更容易掌控全国政权。”
林彪的亲信们随后着手策划针对毛主席的刺杀行动。9月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发出了最高级别的备战指令。
那天,周宇驰遵照林彪和叶群的安排,搭乘直升机从北戴河飞回北京,直接前往江腾蛟的住所,那里是武装政变的指挥中心。
周宇驰见到江腾蛟,直接了当地说:“情况不妙,他们可能要对咱们采取行动。我觉得咱们得抢先一步。主席现在在杭州,马上要回北京过国庆,途中会经过上海,这是个机会。如果我们不行动,等别人掌权了,咱们都得完蛋,尤其是你,第一个遭殃。”
周宇驰一说完,江腾蛟立刻接话:“让上海的王维国去办吧!”周宇驰却摇头,觉得王维国做事不够细致,可能搞不定。江腾蛟想了想,说:“那还是我自己去吧。”
周宇驰赶紧催促道:“赶紧行动,别磨蹭。杭州眼下正是最佳时机,毛泽东9月25号前回不来。现在不动手,以后可没这么好的机会了,错过就没了。”
9月8日晚上,林立果从北戴河匆忙赶到北京西郊的军用机场,把林彪的指示传达给江腾蛟和李伟信:“请按照立果和宇驰同志的命令执行。”
察觉到情况有异,毛主席突然从杭州动身,于9月12日顺利到达北京丰台站。
9月13日,林彪在叶群和林立果的鼓动下匆忙逃离,最终在蒙古境内坠机身亡,失去了与毛主席再次交流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