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374|回复: 10

大鹏影视专稿574转发习近平文章:我的上山下乡经历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2-12-20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鹏影视专稿574

         笔者按:44年前的1968年12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毛泽东的指示“知青青年到农村去……”。第二天,12月22日,《人民日报》播发了这条指示。这条指示实际上结束了在文革中起到很大破坏作用的“红卫兵”运动,从而肯定了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红卫兵”变为知青,成为接受再教育的劳动者,从而脱离了左的深渊,走向农村广阔天地,经受磨练与考验,从而也走向了新生。
          为纪念那一天,特转发2003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撰《福建博士风采》丛书首卷381位博士中,习近平的《自述》全文。

                 转发习近平文章:我的上山下乡经历

  “格言: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回想我刚下乡的时候,大概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近一年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但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
  我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淮。后来村里和公社要留我,又将我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在研究我的入党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这个村姓氏矛盾复杂,他“整社”整得好,需要他留下来继续巩固;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所以就批淮我入党,而后让我当了大队支部书记。
  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渴望有机会能上学深造。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一个分给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大学。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地区不敢做主,清华大学来招生的人也不敢做主,请示清华大学。这又是一个机遇。1975年7、8、9三个月,正是颳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当时顾不上清华大学的具体工作,刘冰同志主持工作。当时我父亲刚刚解除监护,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于是我踏进了清华园。
  上山下乡中对学习的渴望,使我与清华大学结下了读书缘。从政近20年后,我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华大学读的,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我结合实践,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村摆脱贫困、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福建省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农村市场化建设与中国加入WTO等进行系列研究,著书并发表文章。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对基层有了深刻的了解,作出了再下基层的选择。1982年我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到河北正定县。当时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因为我在至河北之前是给耿飚同志当秘书,他当时是国防部长,又是政治局委员。那时候从北京下去的人,有刘源(编者按: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和我。我们俩不谋而合,都要求走跟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练人。有了上山下乡的经历,我对再下基层充满信心,并义无反顾地下去了。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研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能说得过去吗?
  总之,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rdn_50a5942041d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春 发表于 2012-12-2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山下乡的经历千金难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山城林 发表于 2012-12-2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好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2-12-2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
    你在此时此刻此地转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的一篇关于他上山下乡经历的文字,颇为有力、有据,正当相宜,恰如其分。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下乡,意义不凡:第一次是1969年的7年间的上山下乡,令他手触了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实际,什么是群众。从中,他有力自信力。第二次是1982的自选下乡正定,令他再一次接受磨砺,与人民心连心,下定决心做人民公仆,人生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悔,形成了他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而这种品质并非什么人都能具备的,关键在于他的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以及他所受到的家教的影响(当然,高干并非都如同他一样)。
    这里的缘由,诚如他自己所述:“总之,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21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21 21:46 编辑

历经磨砺的知青一代人,如今肩挑起国家的重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2-12-2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的知青了解最基本的国情,培养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炼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国家的脊梁,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业。所以,上山下乡的经历对这一代人太重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兰乐乐 发表于 2012-12-2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多年前,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上山下乡”,成为知青。如今,当年的知青习近平 李克强 张德江 王岐山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现在,国富民强,蒸蒸日上,世界都仰望中国,中国一定会更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文喜 发表于 2012-12-23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日子习近平到某个城市,没有搞那些列队迎接、封闭道路等的惯例,我深有感触:这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而不是把自己与百姓隔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文文 发表于 2012-12-2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百姓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靓亮来 发表于 2012-12-2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5 2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