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IG6xC813loFj8fWOsb6Npg
陈晓平推荐
新三届纪念碑 ——77、78、79级回忆文集“三百部” 陈益民 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 我们说:“新三届文集三百部,志无涯。” 《诗经》三百篇(实305篇),思无邪,是说它充满真情,纯净正直,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伦理价值观念。新三届文集三百部(实际收录亦305部),志无涯,也体现着新三届的志向与作为,从中可窥见他们历经社会巨变,充满朝气,放飞思想,投身变革,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足迹。如果给当今已印制出版的新三届文集作一总体概括,那就是指这些书以回忆录为主、以新三届学子求学、上学内容为中心,兼及上学前的成长岁月、毕业后的奋斗历程,记述这个群体的人生轨迹,从中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国家巨变,深刻反映了学子曲折的命运与家国天下的情怀。一、群像 “三百部”文集构成了塑造新三届群体形象的“文库”。 这里所谓“新三届文集”,还不包括诗文创作集(专写新三届的少数长篇小说除外)、美术创作集、学术研究文集、新老照片集、聚会纪念集、同学名录等,若加上这些,遑论“三百部”,称“四百部”“五百部”亦有可能。 这座铸造新三届群体形象、记录一段特殊历史的“文库”,不是产生于某个组织或某个学派的擘画与催促,而是在几十年中主要由新三届学子自发地编撰印刷出版的作品——出自新三届的芸芸学子,出自新三届的许多班级或年级,也有部分出自与高考改革相关的教育考试机构和学校,还有相关的研究人员和相关的部门。若以平均33到34万字一本书的篇幅估算,300部新三届回忆性文集的文字量,大约超过1亿字。用1亿的文字量集中记述一个群体及其所处的时代,这绝对是中国历史叙述中独一无二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当代史记载中的一个奇迹。说这一现象空前绝后,实非虚言。 无疑,有许多人意识到了新三届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处的时代和所经历的事件,是中国当代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下来的重大史实,因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到本世纪20年代前期,从个体、群体,到一些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对这个群体、对群体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进行了广泛而详尽的记述。这些记述体现了新三届的成长历程与后来发展的部分业绩,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新生,一个国家的新崛起。它实际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第一页精彩记录——虽然我们一般把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为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开启改革开放征程的起点,但是,改革开放的序幕,却是在1977年就已经拉开,教育领域的恢复高考,事实上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教育领域率先进行的高考改革,引发了此后更广泛的社会变革,中国也由此开始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1977,注定成为国家、民族腾飞的一个拐点。 改革开放最初走过的40余年,正是新三届登上历史舞台、努力奋进的时期。当国家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来到当下发展开始降速的时候,却也正是新三届群体陆续退休、离开历史舞台的时期。由此更见得新三届群体走过的奋斗人生,正是伴随国家从低谷冲向发展高峰的年代,他们成为那个伟大年代的奋斗者和见证者,与祖国一起在奋进中逐步迎来了中国的小康社会。他们为那个时代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才干。他们既是装点那个时代的朵朵浪花,又是那个时代手把红旗立潮头的壮阔风景。他们不会懊悔于像有的人所指责的那样——没有为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更多贡献的说法,也不会因为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方面未体现出更多更杰出的成效而自歉自责。40多年来,他们尽了自己所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无愧于当初上大学时作为那时的“天之骄子”的荣耀,无愧于母校当年的精心培养,也无愧于在各行各业聆听到并竭尽全力去响应的时代召唤。对于此生曾亲历国家由弱到强的变局,又曾投身变局中做出了自己的奉献,新三届的学子们总体上是感觉骄傲和自豪的,无悔于此生的。 不过,有人笑了,说:“对过去的苦难喋喋不休,对现实的问题睁眼不提,这就是新三届昭示于世的主题。”而且,诚如77级的陈平原先生所说,新三届很容易“以为全世界人民都跟我们一样,特别看重恢复高考这件事”。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新三届本身,在当今社会上人们也确实对于1977年重启的高考的重大意义已变得越来越淡漠,从而也会惊诧于新三届为何总在为此事“喋喋不休”。 无疑,新三届文集“三百部”,便是这“喋喋不休”的明证。新三届还有影响甚广的公众号,天天发布与新三届相关的纪实类回忆文章,也无不彰显出“喋喋不休”的模样。 说新三届“喋喋不休”于自我的那点苦难经历,而对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绝口不提或很少涉及,这有必要作些辨析。在当今时代,岂止是新三届这一群体如此?周遭世界充满苦痛,充满矛盾冲突,而这个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莫不集体噤声。新三届固然有“激扬文字”的能力,而“批判的武器”在现实世界是否有立足之地?头顶有尚方之剑高悬,耳畔有“武器的批判”警钟长鸣。此时、此地、此社会,新三届对于人世的诸多不平不公顶多只能暗自腹诽,或是如荒江野老与三两知己坐衡门内窃议,又或者,直接自己躲入铁屋,自拟束缚中的豺狼,仰天发为几声凄厉而苍凉的长啸,如此而已。哪来的挥斥方遒的呐喊,哪来的跃马关山的洒脱啊!古人老把亡国之责归咎于红颜,同样,今人在评介一个社会群体时,也不能总走古人老路,不必只让新三届来背负不敢指点江山的责伐。勇于深刻剖析、无情抨击时弊的清流,已然绝迹;莫谈国事,不得妄议,已成社会常态。我们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学学屈子披发神游,咏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民国时期,刘文典曾与蒋介石对骂,甚至还踹了蒋一脚,人们赞其有文人风骨。到50年代,还是那个刘文典,面对大批判风云,他点头哈腰,唯唯而已,昔日风骨,一扫而光。可见文人有没有风骨,能不能显现风骨,也得看他处在怎样的环境。 “喋喋不休”于自我曾经的意气风发,常常击节称赏、回味“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高光时刻,固然是“小我”的体现,格局似欠宏大。然而,新三届作为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一代,是不争的事实。新三届人的命运,值得他们“喋喋不休”。他们有可资唠叨的人生经历,有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深刻记忆,有记述那个巨变岁月的激情,更有那个大潮涌起的伟大时代太多值得记录的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国家历史。而且,他们还确实有把那一切记述下来的笔力!这一点很重要。当今有太多的社会群体,他们也可能有跌宕起伏的艰难经历,有承载一段国家历史的非凡人生,但他们无法从整体上用笔将群体的历史命运记录下来,比如历经苦难的两千万上山下乡知青,比如投身血与火的“自卫反击战”的几十万战士(尤其后者),他们没有留下多少记录那一代人起伏人生的文字(更遑论“文库”)。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历史,被永远湮没在了无边的莽莽荒原和纷繁的历史时空中。惜乎!那是遗憾,更是无奈。而新三届于此,或可聊以自慰。而且,新三届留下的大量自述,将来也未尝不会让关注中国转折年代历史的史家们感到幸运。 新三届之后,经过一年年的高考,又产生了无数新时代的大学生。以他们的文字水平,当然有能力书写自己的过往,但很少有哪一届同学会去记录他们自己的历史。原因在于,他们的经历太单薄了,缺少值得书写的苦难;他们的步调太统一了,千人一面,都从一条几乎相同的道路上走过来。同时,他们还不是处在有巨大反差的大变革时代,未遭受时代大潮的拍打,没有亲历飘浮不定的生存沉浮。因而像新三届那样书写各自人生的情形,在后来的各届同学中再也无法复制。这也更证明了新三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性。新三届留下的自述之意义与价值,当然不同凡响。较早的一部描写新三届(最初称“新三级”)的图书《中国新三级学人》甚至这样评价:“新三级,改革开放时代的第一代幸运的‘黄埔军校’生,他们有幸最先站在中华民族奋起腾飞的起跳点上。”以至于许多大学的77级、78级、79级同学在毕业30、40周年之际,都有以班级或年级组织的集体重返母校参加感恩庆典的盛举,而新三届以后的其他各届毕业生,又有多少班级、年级能举行类似的集体隆重回归母校的仪式?不是新三届太自作多情,正如一本新三届文集《时代之子》书名所指称的,他们是时代骄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从而在他们回归母校时,总能受到母校的热烈拥抱! 关于新三届特点,不少人已做了总结,诸如他们高考的录取率超低,仅5%—7%;上学时同学间年龄相差悬殊,达十余岁,长幼同堂;女生占比相对较少,文科尤其如此;普遍有着社会底层经历,成长过程伴随着不尽的艰难困苦;不讲吃穿,一心问学,苦读程度直追头悬梁、锥刺股;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日云霄万里人”的抱负,矢志报国,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又正值国家各行各业人才稀缺、极需人才的时候,他们因而普遍有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很快成为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从而又能以他们的成绩,进一步证明恢复高考对于国家改革开放迅速进入快车道的重要意义。新三届后来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时势使然,也是他们的学识、眼界及做出的实绩带来的结果,他们由此也获得了作为新三届所具有的集体荣光。即使多年前曾有人诟病新三届拥有学术地位、掌控学术资源而达不到应有的学术高度,成为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而那也不过是耸人听闻之说,言过其实了。厦门大学77级刘海峰学友评骘得好:“他们既是高考制度恢复的受益者,也是新旧交替以及一个国家回到理性发展道路上的承担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