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698|回复: 6

怎样看待林黛玉

[复制链接]
许多抑黛挺钗者的主要观点是黛玉小心眼、说话刻薄、爱哭、不会持家、不支持宝玉上进等。更有甚者,说黛玉除了作诗和哭泣之外什么都不会,还说如果宝玉娶了黛玉会痛苦一生,两个人如果没有祖宗留下的遗产肯定得饿死,诸如此类。看到这些言语不由得让我这个喜欢黛玉的红迷义愤填膺,不得不对诸如此类的观点加以驳斥一番了。
一、黛玉真的小心眼吗?
通篇红楼,没有一处说过黛玉小心眼,只是说她心眼多,“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二十二回,宝玉也只对湘云说“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多心和小心眼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心眼多,是因为聪明,思维敏捷,算不得缺点,如果缺心眼那才是缺点。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黛玉一点都不小心眼或心胸狭隘,相反,黛玉很大度,心胸还是比较宽广的,至少是比较能够放得下的。很多说黛玉小心眼的人都拿把黛玉比戏子那一节说事,其实仔细看过原文,并不能得出黛玉的小心眼。
第二十二回,湘云说戏子象黛玉,宝玉对湘云使眼色,后来黛玉跟宝玉生气。其实黛玉真正生气的是宝玉对湘云使眼色,而不是因为说戏子象她。当时湘云说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黛玉并没有说什么,而是保持了沉默。从后面黛玉对宝玉说的话也可以看出来。宝玉说我没有拿戏子比你,也没有笑,你为什么恼我?黛玉说:“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别人比了笑了的还要厉害呢!”黛玉接下来的话:“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请注意,“这一节还恕得”说明了黛玉对拿她比戏子并不是十分在意的。
作为对比,我们看看宝钗在对待同样问题上的反映。第三十回,薛蟠生日请客唱戏,宝玉问宝钗为何不去看戏,宝钗说怕热。宝玉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到:“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好兄弟做得杨国忠的。”后来小丫头来找扇子,问宝钗,宝钗指着丫头厉声道:“你要仔细!你见我和谁顽过......”两个人的态度可略见一斑。
还有,请看第二十八回,黛玉因为去看宝玉被晴雯拒之门外,而在葬花时把所有的伤感发泄出来,正好被宝玉看见,宝玉向黛玉解释,最后两个人和好。我们来仔细看看原文连续的三段文字怎么描述黛玉情绪转变的:
“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地下泪来,低头不语。......”(注:典型的嘴上不饶人但心底善良的那种)
“黛玉听了这个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注:拿得起放得下)
“林黛玉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怠动,.....’”(注:刚才还在哭泣伤感,解释清楚后开始笑了)
还是第二十八回,后半段,“宝玉赶上去笑道:‘我的东西叫你捡,你怎么不捡?’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有丢开,又顾今日的事......”这是说明黛玉拿得起放得下的又一例子。
还有第三十二回,黛玉偶然听见宝玉说“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帐话”而大受感动,后来碰到宝玉,宝玉问她为什么哭,黛玉故意拿“金”和“麒麟”的事来气宝玉,把宝玉说急了,问黛玉是咒他还是气他。“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试想想,黛玉能主动认错,那应该是非常通情理之人了。
由此可以看出,黛玉绝非心胸狭隘小心眼之人,相反,黛玉是很大度的。比如第十九回,黛玉看见宝玉脸上的胭脂,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擦试了,口内说道:“你又干那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想想如果是小心眼之人,能这么宽容吗?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黛玉所有的使性子和计较,几乎都与宝玉有关,因为她深爱着宝玉,所以才会注意到宝玉的一言一行。而且就宝玉那样的性格,如果爱他的人对他的所作所为一点不生气地话,那才怪了,那绝对不是一个正常人了。
二、黛玉不支持宝玉上进吗?
黛玉虽不鼓励宝玉考取功名,从不说那些“混帐话”,但黛玉也从不反对宝玉上进求取功名。请看:
第九回,宝玉上学之前去向黛玉辞行,黛玉笑着说:“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可见,黛玉对宝玉好学上进也是很高兴的。她只是因为喜欢宝玉,而不强求宝玉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罢了。
再比如宝玉挨打之后,黛玉说的是“从此你可都改了吧”,既体现出了黛玉爱护心疼宝玉的苦心,也体现出了黛玉对宝玉深深的爱。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并没认为宝玉做得有什么不对,也丝毫没有责怪埋怨宝玉的意思。这其实是一句无奈的违心的话。宝玉尽管挨了打,但骨子里和言语中也没有认错的意思,更别说改了,就是为这些人死了都愿意。两个人的心意相通,跃然纸上。相对应的,宝钗来看宝玉时说的是“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真是鲜明的对比!
黛玉不会让宝玉去违心的做事,但如果宝玉愿意进取功名,她也会支持的,因为她对宝玉真挚深厚的爱,会支持自己的爱人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三、黛玉不懂持家吗?
非也。黛玉冰雪聪明,持家以及做女红这些事对她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不需要她去做,她也很知道自己的本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她也会做得很好的。比如:
第二回,冷子兴和贾雨村说贾府和林家的事。书中这样写道:“看看又是一载有余。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六岁的大家闺秀能够侍汤奉药,何其地不容易,这也说明黛玉是会做家务的。
第八回,小丫头给宝玉戴斗笠,可能戴重了,宝玉不满意,“宝玉便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难道没见过别人戴过的?让我自己戴吧。’黛玉站在炕沿上道:‘罗唆什么,过来,我瞧瞧吧。’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拢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出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吧。’”看,黛玉比丫头还能干。
而且黛玉家教甚严,知书达理。五岁的孩子就知道避母亲名字的讳。黛玉对下人管束得也很好,可能是言传身教吧,萧湘馆的下人们从没给黛玉惹过色花那么事,而且她的丫头也待客有道。
可以说,黛玉给人不会持家的印象,是因为她平时不怎么管事,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女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她也曾为贾府的日常用度开销太大而担忧,但也只是说说而已。正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地位和所处的位置,这些事不是她应该考虑的,也是她无能为力的,所以他才不去管。
再比如第五十七回,邢岫烟因和迎春住一起而遭丫头婆子欺负,把衣服都拿去当了,“湘云听说后,便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如何?’说着,便要走。宝钗忙一把拉住,笑道:‘你又发疯了,还不给我坐着呢!’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这说明黛玉内心里认为女孩子不应该太过张扬,不要管那些闲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黛玉的幽默感(也可以看到宝钗的老成和湘云的可爱)。
四、黛玉只会哭吗?
其实,黛玉也经常笑,从全书看,她笑得次数绝对比哭多。她哭的时候多半是一个人独自坠泪,而跟人在一起的时候,多数都是说笑。从上面我给出的一些描写黛玉的原文片断中,就可以看出,黛玉经常是“笑道”。初此之外,黛玉在很多场合都是非常幽默的。比如她取笑湘云的“爱哥哥”,拿“母蝗虫”比刘姥姥,拿“呆雁”比宝玉,说宝玉“蜡样银枪头”,等等。所以导演王扶林在对重拍红楼发表看法时,也说到了黛玉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人。
所以说,黛玉除了美丽,文才出众之外,也是一个大度的、通情理的、具有幽默感、会持家的的冰雪聪明的女子。虽然黛玉也有一些小缺点,比如“听见宝玉奚落宝钗,着实得意”,有时说话刻薄,但瑕不掩瑜,而且这也更说明黛玉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那种高大全似的完美的人,这也正是黛玉的可爱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4-6-5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众男女中,她骨子里是最硬朗的。好多人会说,你读过红楼梦吗?你看看吧!整个红楼梦中,就林黛玉最能哭,你咋说她有骨气呢?
实际上,我们说的骨气,是从林黛玉心里发出来的,病弱的身躯不代表她不坚强,她的骨气首先表现在她大气磅礴气质。她首先一个心中有才华的女子,更是一个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利益的人。看看曹翁笔下的林黛玉多么让人感动。所以我才说,她是有骨气的人。
不知从何时开始,林黛玉在普罗大众心目中,成了哭哭啼啼、小心眼、专使小性子的形象。事实上,黛玉这个人,决非“缠绵”两个字可以概括,她骨子里是硬朗的。
第二十回中,宝黛二人又因宝钗发生口角,黛玉脱口而出:“我为的是我的心!”
在她病弱的外表下,埋藏着的是一颗勇敢的心,这颗心坚持只为自己而活,尽管因此会活得更辛苦。如果说宝钗一直致力于入世,达到了和外界的圆融;黛玉则始终执着于自我,向内发现了自己。
通往自我的道路往往荆棘遍布。这条路不是通往世俗幸福的“星光大道”,没有鲜花和掌声,你往往只能踽踽独行。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面临着被塑造的境地,社会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模具工厂,它事先提供一个好的模板,然后利用各种合力将你装入模子中。社会告诉你要主流、要正统、要循规蹈矩、要和光同尘,可林黛玉偏偏选择了拒绝,拒绝被塑造、拒绝主流、拒绝正统。
她并不是为了叛逆而叛逆,她只是遵循着内心的指引。当世俗的条条框框和内心的声音相悖时,她选择了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和主流背道而驰并不容易,一开始,我们都是个性张扬的小孩,为什么大多数人最终都接受了模式化的生活呢?那是因为主流就意味着安全、舒适、现世安稳,人的天性中有着趋利避害的成分,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都童言无忌,可有时候说真话无意中冲犯了大人,被严厉批评几次后,我们就不再坚持说真话了,这样至少可以避免被批评的风险。
黛玉的自我意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觉醒的过程,一开始,她也曾“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从初入贾府的表现来看,黛玉行动得体、应答颇有分寸,和古典小说中常见的淑女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分析这段表现可以发现,实际上黛玉对于人情世故并不是不懂的。
和贾母一同住的时候,她和宝玉呈现出的都是“昵昵小儿女”之态,时而闹点小矛盾,时而说说俏皮话,这时候的黛玉,就像我们寻常可见的那种小女孩儿,天真可爱,即使有一点任性,分寸也把握得很好。
大多数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被规范的过程,而这个我们看着她长大的小女孩儿,却在成长的道路上,面目越来越清楚。
在我看来,黛玉自我实现的完成是在住进潇湘馆后。有了这方幽僻的小天地,一个迥异于传统淑女形象的诗人林黛玉终于横空出世了。
我们来看第四十回中,刘姥姥逛潇湘馆所见所闻: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屋似主人形。潇湘馆就像它的主人一样另类,这屋子不像小姐的绣房,林黛玉又岂合传统淑女的规范!淑女们克己复礼,她偏要肆情任性;淑女们一团和气,她偏要爱憎分明;淑女们豁达圆融,她偏要执着尖刻。黛玉就是十二钗中最突出的离经叛道者。
任性实际上是最大的勇敢,坚持自我通常会让自己处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黛玉也为此付出了一般人不敢支付的代价。
特立独行者最为孤独。
大观园中姐妹众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黛玉却常常是独自一人。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
我想这话放在黛玉身上也适宜,孤苦伶仃的她其实比谁都更需要爱和温暖,但她渴望的是绝对纯粹的感情,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
如果得不到了解,那么宁愿孤独,好比傲霜的菊花,宁愿在清冷的秋风中独自盛开,也不愿去和春花们争奇斗艳。
其实在很久以前的东晋,也有一个人和黛玉做出了相似的选择,他的名字叫陶渊明。在现代人看来,陶渊明过着的是一种优美绝俗的隐居生活,实质上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弃官回家种田是相当非主流的。大部分人如谢灵运,终生都因“退耕力难任,进德智所拙”而为难,在仕与隐的矛盾中越活越拧巴。
最符合儒家思想的人生道路是取得一番功名后,飘然离去。可陶渊明在没有得到之前就坦然放下,只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既然适应不了社会,索性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他不愿意为难自己,而是选择过一种简单、朴素、忠于自我的生活,除了那些能与他共话桑麻长的“素心人”外,他基本上与世隔绝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陶渊明的,同是田园诗人的王维就曾讥诮他说“一惭之不忍而终生惭”,意思是如果能折腰一见督邮,何至于后来沦落到乞食的地步呢?王维这个人实际上终身都是做官的,做为一个体制中人,他很难理解体制外那些异端的思想。

黛玉在大观园诗社中的地位,一如千百年前陶渊明在诗坛的地位。刘勰作《文心雕龙》,竟然只字未提陶渊明。钟嵘作《诗品》,陶渊明仅在中品,排名还在陆机潘岳之下。
《红楼》中流传最广的诗词作品均出自黛玉之手,可她在诗社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且看李纨作为诗社社长是怎么评她的作品──在人人都赞林黛玉的海棠诗应为上品时,她独排众议,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这就是主流们对性灵之诗的看法!黛玉的怀才不遇,和千百年来非主流文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猜想曹雪芹就是借她之口,来诉尽平生的不得志。
黛玉却对陶渊明抱有景慕之情,因为他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所以曹公才让她在菊花诗中独占鰲头。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懂得菊花的高洁和傲骨,“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与其说是问菊,倒不如说是自问自答,答案早写在了黛玉的心中。
黛玉在《葬花词》里悲愤地质问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渴望能找到“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清静之境。这种清静的境界,不就正是陶渊明苦心追求的桃花源吗?
除了陶渊明外,我常常还能从黛玉的身上看到另一个魏晋名士的影子,那就是嵇康。从个性到品格,黛玉和嵇康都不无相似之处。
嵇康这个人,长得非常美,岩岩若孤松之独立;脾气非常坏,自我评价是“轻肆直言、遇事即发、刚肠嫉恶”。对喜欢的人倾心相交,对不喜欢的人睬都不睬,当时有个叫钟会的人慕名前来拜访他,嵇康头也不抬,继续打铁,导致钟会后来衔恨报复,造成了他的被害。
我们现在看来这是很酷的行为,实际上绝不符合儒家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黛玉的锋芒毕露、爱憎分明就和嵇康一脉相承,这样的人构成了中国文人的风骨,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讨喜。
嵇康之死的直接源头是由于他有个叫山涛的朋友请他去做官,他老人家不做就罢,偏偏还要写出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内有“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叛逆之词,当时的皇帝司马老儿早就看不惯他了,便以此为借口杀了他。
杀他的理由是此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我不知道皇帝老儿是怎么想的,这哪里是罪状,分明是歌颂嵇康人格魅力的赞美书。
可叹的是,嵇康死之前,在狱中写了一篇很长的《诫子书》,从如何做官到酒桌应酬无所不包,说的都是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技巧。后来他的儿子嵇绍遵守父亲遗训,官做得还挺好。
如果没有《诫子书》,我们可能会觉得嵇康可能是不懂官场规则,实际上,他深于世故而拒绝世故,他熟谙规则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千百年后,也曾步步留心的黛玉同样选择了拒绝和叛离,黛玉的洞察力实际很强,她熟谙家务经济,“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妻妾相处的模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想她如果愿意,完全有能力做一个符合主流价值的闺秀,她可以含糊一点,可以走向妥协,但如你所知,如果她真那样做了,就无法成其为林黛玉了。
今时今日,仍有人将黛玉目为柔弱尖酸的代表,却看不到她的傲骨铮铮,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或许,真正喜欢她的人,都有着同样自由孤独的灵魂和同样敏感多情的心灵吧,只有骄傲者才能读懂骄傲者的灵魂。
“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黛玉正是魏晋风度在《红楼梦》中的余响,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魏晋风度,那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她以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名言。
大家都应该明白这位林妹妹的本质是一株仙草,所以她常自诩为“草木人儿”。即使误入凡间,这株仙草仍然不失草木本心,天情天性,自成佳景。《牡丹亭》中杜丽娘有唱词云“只为那一生爱好是天然”,移之评价黛玉也颇为贴切。
在这软红万丈中,小小草儿无以与群芳争艳,却能得天地精华,与神瑛相伴,随春葳蕤,生趣盎然。
有时候,孤独并不等于枯寂。
实际上我知道,好多人会说一个整天都哭哭啼啼的人,咋说起坚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4-6-5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篇。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24-6-6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震惊,董建国书看的太细了,每一个情节都记得那么清楚,一般人做不到。而且把自己的观点写得清清楚楚,我书看的粗糙,说不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向作者学习吧,以后把书再看两遍,再学习,再思考,再现自己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4-6-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24-6-6 12:11
让我震惊,董建国书看的太细了,每一个情节都记得那么清楚,一般人做不到。而且把自己的观点写得清清楚楚,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加雪 发表于 2024-6-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文采、相貌不俗,千古留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4-6-8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加雪 发表于 2024-6-8 12:15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文采、相貌不俗,千古留名。

实际上,这个林妹妹真的很有才华,至于漂亮不漂亮都是不重要,这里曹公主要说的就是她的才华和志向,实际上林妹妹也期待着贾宝玉好好学习 ,这个从宝玉上学去就看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6 2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