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571|回复: 10

大鹏影视转发《黎洋专稿1》和哥哥同在干校当知青的日子里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2-12-9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鹏影视转发《黎洋专稿1》

       和哥哥同在干校当知青的日子里
         
                                     《黎洋专稿》发刊致辞
   
       亲爱的知青战友们,你们好!我叫管黎洋,是1969届初中毕业生,1970年下乡投奔哥哥管大鹏到黑龙江省清河五七干校。1973年到哈尔滨市师范学校(中专)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到中学教语文直至退休。退休后也在教课。20121010日我突然发病住院,29日大手术。住院33天,1112日出院。尊医嘱,不能再教课了,闲赋在家静养。我生性好动,呆不住。哥哥建议我上网。我家没有电脑,以前在哥哥家浏览“哈尔滨市北大荒知青网”,感觉特别好。也托哥哥和文蕴姐帮我在网上发了几篇文章。哥哥建议我在家继续写写文章,找点儿兴趣,有点儿事干,通过上网交点儿朋友,分散精神,关注知青的业余生活,活跃思维,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病魔。哥哥还举了网上“西兰花”等人乐观生活的例子,对我鼓舞很大。
        从今天起,我在家写文章,当个“作家”,然后交给哥哥,由他挂靠在“大鹏专栏”上网,“黎洋专稿”正式和大家见面了。我们可以网上交流了。我很高兴成为你们的朋友,期待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愿意以文会友,与大家共享快乐。谢谢!
                                                              你们的朋友  管黎洋
                                                                                       2012129


          和哥哥同在干校当知青的日子里


          永远忘不了1966年夏天,“文革”运动刚刚开始。一天下午,两个造反派闯进我家,不由分说,强行押走我的爸爸,此时的爸爸是黑龙江省公安厅派到绥棱县任公安局长兼常务副县长。突如其来的厄运,把我吓呆了,望着爸爸扛着行李,被两人一边一个地押走了,爸爸苦笑着一步一回头离开了家,我怎么也接受不了,也不明白,那时我只有13岁。
          接下来,造反派们开始抄家,强令我家搬迁,把我们住了15年的吉林街33号大院里最宽敞的房子,给了造反派刘某一家住。在1968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逼着我们迁到当时极偏僻、不通车,只有6户人家住的文化街一个小院里,住在没有厨房、卫生间,仅有12米的苏式板夹泥小屋。当时是动乱的年代,爸爸的工资被扣下,家里断了生活来源,妈妈无工作,领着哥哥、姐姐和我三个孩子真是难啊,只好靠看小孩,挑送猪鬃,做被服度日。这时正赶上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来,哥哥患着严重的肺结核,咳嗽不止,还经常咳血。1968112号,姐姐顶替哥哥去了虎林兵团四师三十六团(850农场)。我的姐姐管黎丽只有17岁,是我家第一个知青,送她上火车,只给她揣了两个苹果,没有钱啊!心里那个酸啊!那一年我15岁。
          1969910日,我的哥哥管大鹏,家里唯一的男孩,被所在学校十三中动员也下乡当知青了。尽管他的身体虚弱,一直是全家的挂念。送他去道外码头,他乘“04”客轮去省清河“五七”干校。只揣了两元七角钱。没办法,爸爸还在关押中,这一年,我16岁。
        按当时政策,家中有三个孩子去两个下乡,可以留城一个。我是69届初中毕业生,说是可分配到西大桥附近的喇叭厂上班。但是,我在三中的班任到我家说:“你的父亲是走资派,摆在你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插队,兵团、农场你去不了,也不能留城。”那尖刻的话语使我憋着一股劲。我不稀罕当工人,我也不会去插队,也不去兵团、农场。我也不会在城里吃闲饭,我去投奔哥哥,天无绝人之路!费了好大周折,终于在1970820日,乘船奔赴清河五七干校,我也当上了知青。和哥哥在一起,有了依靠,心里才踏实了一点。这一年,我17岁。
        家里只有妈妈一人了,面对狭小的四面透风的屋子,亲人们一个个离开,妈妈怎么过啊!五口人分在四处,那是怎样一种无奈和无助啊,可怜的妈妈!
哥哥早我一年来到干校,分在六连畜牧连,后来与烧砖的四连合并改称四连,干着繁重的活,先是喂猪,后是烧砖。夏天,砖窑里近四十度的热,哥哥本来就有病,推土、制坯、烧砖、出窑,常常累得发晕、咳嗽、胸闷起来,脸色特别吓人。至今我的心里还在记着那是一个中午,我从五连去看哥哥。别人都在午睡,可他光着膀子,一趟一趟地推砖、卸砖,那汗水从头往下流,他竟一声不吭,咬牙挺着干活。我跑上前去给他递水,泪水不由自主地往下掉,哥哥却是笑着说:“没事,累不死人。咱家这情况,还没有说法,就得使劲拼呢!”他天天如此,还要不停的自编、自创、自刻印小报,天天在抽空读书、记日记、写各类需要报道的稿子。这样卖力气,还竟然受到当时极左的“党团联合调查组”的审查,软禁和批斗,说他不安心扎根农村干一辈子,还成天看这看那,分明是想回城如何如何,真是岂有此理!看哥哥宿舍的火炕头上有那么多本书,那么一小箱子的杂志、杂诗,那摞的很高的手稿小报、心得、汇报,这充实的积淀,不休止的钻研,为日后哥哥成为记者、编辑作了最有力的铺垫,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最有力的说明。他的境界,他读书的厚度,他看问题的深度,他乐观豁达地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是我佩服的所在,也是全家人的骄傲!
       我被分在五连大锯排,主要任务——钉包装箱子。长这么大,第一次拿起锤子,不是钉歪了,就是钉飞了,活干的不好,还得了腱鞘炎,手腕上长缠着纱布,真是尴尬。好在有那么些“五七”干部的帮助、教诲,那日子过得还真是温暖。当时文化局副局长裴华同志,一个年过半百,曾在延安“抗大”学习过的前辈,是我的班长。他经常和我谈心,他说过:生活就是一首欢乐的歌,要把它唱得最响亮!四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看着我们的合影,想起他亲自指挥全连500人的大合唱,难忘他对我的忘年交的真诚关怀,心里真的是不舍,成为了永久的眷恋。
       我们排有一位“五七”战士展师傅,深受大家欢迎,纯朴、善良。他就要告别干校返回农场了,深夜在厂房里为我们小将做脸盆架。高高的架子做好了,谁也不会想到他竟然在收尾工作之时,被小电锯锯断了四个手指头。那惨白的脸色,那疼得发抖的手臂,那满脸满手的血迹,我是怎么也忘不了的。这就是“五七”干部对我们小将的深情厚意,谁能够会不记着呢?
         省教育学院的丁野老师,他可是我们的“开心果”。我们每当想家了,有困难了,干活累了,他都会嘿嘿地一笑,大声给我们唱歌,讲故事,说笑话,逗得大家那个开心啊。有这样一位老者在我们的身边,给了我们多少安慰和劝勉啊,这些仿佛就在眼前,想起来就一阵阵温暖!
         嫩江农场来的曹富相同志是我们的大朋友。我们在一起劳动,畅谈,他送我的纪念本上的留言,一直回响在耳畔,还有那么些忘了的名字的老战友,在清河“五七”干校这块沃土上,不断地鼓励、支持帮助着我,直至今天,我都在乐观的工作、学习、生活着。
            1970年的冬天,采伐连成立了,我加入了200多人的采伐队伍,哥哥是第二次进采伐连。当时采伐连只有15名女将——“女子突击队”。每天大家都打着绑腿,扛着斧子,带着大锯,高唱歌曲上山15里。我们的口号是:“泰山压顶腰不弯,拼到全球红满天。”大家豪情满怀。哥哥他们男将主要是伐树,扛木头,上楞;我们女将是打枝丫、造材。那一声声“顺山倒”,那一次次抬木头的“哈腰就抬那么呼嘿,往前走了呼嘿”的号子,那一棵棵红松在我面前倒下的场景,这就是林海战斗的记忆!哥哥的脖后的凸起的大包还留着扛“蘑菇头”的印记。我们女将在会战时,要半夜两点起床,站到松树上砍枝丫。那碗口粗的丫杈真难砍。一抡,斧子就掉进了青石板下。再下去,再上来。树丫未砍折,衣裤可刮了大口子。天又黑又冷,我们又困又乏。就是林场专业工人来干也不容易的。最困难是找水喝。要到较远的地方去刨冰,之后,用头巾包裹着冰块兴冲冲地跑进那唯一的一个帐篷里,往饭盒里倒,烧开后,全是带着细树叶的黑泥水,苦不堪言,只好闭眼咬冰块吃。小小年纪,牙都过早地损坏了。造材的时候,两人一组,坐着个小垫,你一锯我一锯地拉着,经常是夹锯了拿不出来,木头也不合规格了,就废了。我们还得挨骂,这山里的活要靠技术,我们才167岁,哪会这个专业啊,木头没拉好,腰腿疼可是永远留下来了。尽管如此,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知青,我们自豪,我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每到中午,山下送饭车来了,大家开始疯抢,抢上了就会有包子吃,抢不上就只有吃馒头了。树枝一掰就是很好的筷子。哥哥吃得高兴,躺在放倒的松树上,睡得那个香啊!我则撕下几张大桦树皮在上面写宣传稿,别看我干体力活不在行,但说说写写是我的强项,那时每天都要进行战地广播朗读自己的作品,那是最好的奖赏。在这高高的小兴安岭上,在这密密森林中,大家忘我的劳动着,还要早晚学习老三篇,雷打不动。一次该我值日了,我去拣点木头来烧炕烧水,可领队的却说:你是在对抗毛泽东的思想。有时采点野花放在窗台上,被说成是小资情调。还说什么走资派家的孩子都这样,等等……这正是横行极左的动乱的岁月,有快乐也有说不清的困惑。
       一次山下放映队来了,连续放映两部样板戏,就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虽说是大冷天了,看露天电影,但大家那个乐啊,我和哥哥找个草绳各往腰上一系,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了。风把屏幕刮得来回晃动,影像时断时现,但是我们兴致盎然。在那个文化精神生活困乏的年代,这是多么好的精神享受,可谓文化大餐了。看惯了样板戏,有人不愿看了,纷纷离去。只有我们哥俩还在坚持,不舍离开。哥哥的帽子上挂满了冰霜,我的手冻的不知往哪放,我们边看边随着剧情在吟唱,直到剧终,冻了4个多小时,值!没有人能理解我们的情怀,那种对艺术、对文学的欣赏与热爱,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与影响,难得的是日后哥哥竟自己迷上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和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五线谱,研究各种器乐是怎么搭配的。正是对文学的酷爱,后来我们都实现了我们的理想,哥姐当了记者编辑,我也当上了中学语文老师。我时常怀念在采伐连收工后的每天晚上,我与哥哥散步长谈,多少憧憬感慨,多少理想信念,互相勉励,忘记了路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战友们羡慕地说:瞧这哥俩这个好啊。
        尽管四十年过去了,那个场景那些场面不会重演,但我们为当过伐木工、烧砖工和钉箱工而欣慰,那满腔的执着永远是记忆里最甜美的歌。
        那是19701年底,干校过元旦放3天假,我和哥哥决定去佳木斯看望老叔一家。带上干校的蜂蜜和大米、山鸡启程了。从校部出发,经过十二里路来到清河镇,那天可真叫劲,特别的阴冷,毕竟是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我们必须在这儿搭车去香兰,再坐火车去佳木斯。左等右等,终于盼来了一辆车,很遗憾,只是一个大挂车。司机一个劲说太危险,我们软磨硬泡说服了好心的司机,穿着大黄棉袄还是系着绳子,脚下盖着一个破草盖子,就这样上路了。别说是大冬天还是敞篷车,就是天暖和坐这大挂车也相当危险。但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很满足了。车奔驰着,风不停地像刀一样刮着,我们不一会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二百里的路啊,我们是怎么挺过来的呢?早就冻透了,咬牙坚持着,用尽语言也说不出当时的险境,就是一个冷啊。终于到香兰了,我俩已经不会下车了,是解放军把我们背下车来,我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没有任何表达方式,就是透心凉。解放军端来米饭和大炖菜,我俩一顿狼吞虎咽,真是人生一次难得的经历。
        后来我和哥哥回到了各自的连队,我们两个连相隔四里地,途中有到小凉河,水特清,清楚得看见小鱼在河里游玩,两边的野花沁人心脾。每逢休息日,我都和哥哥在一起,他仍在一个劲地学习。他主办的林海战报,连队特刊,那精心的构思设计,那真诚的激人奋进的话语,那独特的布局安排,证明了他的睿智才华和成熟。以他辛勤不倦的汗水,为全干校带来激励和启迪,他用最原始的钢板刻报,他要不停的搜索信息,他在一天天,一字字,一句句,为干校竭尽全力。
        有哥哥的榜样鼓励,我也不示弱,在干校三年几乎未睡过午觉,抄抄画画读读写写,积累在十一个本子里,至今保留。一天,我连包指导员,发现了我床头的十一个本子,一句话把我从大锯排调到了机加车间,以后推荐我上了学。我感谢这些帮助过我的“五七”干校的领导和战友们。这个车间主要出产老虎钳子,比在大机房干活要好得多。上中学的年代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没学过数理化,所以图纸看不懂,卡尺不会用,刀具不会磨,可偏偏干的是车、钳、洗、磨的活,哪会干啊?老出废品和次品。喷漆我干得不错,比较均匀,等全部掌握了要领,我也上学了。
         除了当工人的经历之外,我们也曾当过农民,每逢农业大会战,我们要去30里外的二营农业连劳动。从在冰冷的田里打池埂,到插秧;从除草到割稻子;从割豆子、割麦子到扬场。处处体验着农民的艰辛。拿着镰刀不会用,直往自己腿上碰,攒了好几块手绢都成了包扎伤口的药布了。令人高兴的是,每次的广播放声宣读,感受着风口浪尖上的锻炼,享受着为大家服务的喜悦。品味着价值的体现,乐在其中。
            70年代,家里五口人分为四处,互相牵挂。爸爸被批斗关押,妈妈在艰难度日,姐姐在千里之外的兵团,只有我和哥哥相互依靠。全家靠书信传递亲情。爸妈姐姐来信是我们的至宝,看个没完,写个没够。长长的信封,厚厚的书信,我们和家人心贴心。信封用过再拆开糊好,继续使用,信纸背面还可写小诗小文,我们不仅互相关爱,我们还学会了节俭。那一封封家书,传递着祈盼,是我们永远的纪念。
         一次我从哈市返回干校,正是1972年的春天,刚刚开江,我乘船在甲板上受了风寒,左腿不好使了,来到校部医院,大夫们就翻书查阅,一阵折腾后,把我的腿硬是拽脱臼了。我迈一个门槛用了45分钟,这事轰动了校部。樊校长立刻指示派人送我去清河,如果不行再去通河,直至回哈尔滨,真叫人感动。我上不去车,又没有担架,只有硬挺。到了清河露天医院,大夫看不出来,又转到通河去看,200里的路程疼痛难忍。下车了,我坐在医院的大长椅上,由四个男生抬着,好像坐轿一样,都以为我是小儿麻痹,多亏一位空军转业的王大夫,立即给我拍照,才知是脱节了,按摩复位。我躺了四天,护理我的两位战友是六连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但这份情谊我是永生难忘。事隔20多年后战友聚会,大家还问起我腿的经历,真叫人心里热乎乎的。
       从1970年到现在,整整42年,我和哥姐的知青生活真是弹指一挥间。现在我们都已退休,但仍在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兢兢业业热情不减,这就是知青岁月的经历考验和锻炼所至。虽然父母不在了,但我们身上永远打着父母言传身教的烙印,我们是父母的好儿女,父母会为我们骄傲,我们哥三个是无愧于时代的曾经的知青,永远的硬汉。
        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清河五七干校,虽然我和哥哥在这只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但她对我们的成长、对我们的影响是永恒的。我怀念与哥哥共同当知青的日子。他在连队突然得病,我去老乡家买来鸡蛋和独头蒜,用偏方治病;我因父亲问题入不上团懊恼上火,哥哥跑来开导我;他的褥子烧了个大洞,我们就用手绢缝。在黄花菜地里尽情地摘啊,不知走了多远。推荐返城上学,李洪真校长关切询问,我们哥俩你推我让……那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哥仨都是知青一员,到现在所谈论的话题仍是我们的干校,姐姐的兵团。我们会更充实的学习工作,更幸福的迎接美好的每一天。以上就是我一气写出的小文,就叫《和哥哥同在干校当知青的日子里》,献上美好的情感和心底的祝愿,愿所有知青战友们永远健康、快乐、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冬菊 发表于 2012-12-9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时常怀念在采伐连收工后的每天晚上,我与哥哥散步长谈,多少憧憬感慨,多少理想信念,互相勉励,忘记了路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战友们羡慕地说:瞧这哥俩这个好啊。”
        黎洋你好!看到你的《黎洋专稿》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了,真是替你高兴!你的坚强、豁达让我钦佩!让我感动!休闲下来的你,不甘寂寞,用你的文笔带给大家鼓励和欣赏,真是可贵!相信你的佳作会在网站引起波澜,你会陶醉在其中,乐此不疲!
       你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你们兄妹之间的亲情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你们兄妹三人是那么亲近、关心、关爱,而且都是那么有才华,在平日的接触中,我们都深深的感触到了,令我们感动。看到你写的与哥哥一起下乡的日子里,那时就相互鼓励关心,一同奋斗,真是感慨和羡慕你们啊!
       黎洋,期待你更多的佳作,但也希望你注意身体,保重自己,你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2-12-9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程是美丽的 于 2012-12-9 21:59 编辑

       黎洋小妹:你好!祝贺你的专稿第一期和哥哥同在干校当知青的日子里》在哈北网隆重登陆!怀着敬佩的心情,拜读了小妹回忆性文章,深深地被小妹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顽强进取的精神所打动!小妹在做了大手术,出院不长的时间里,便洋洋洒洒地写出这么感人的知青回忆录,精神可嘉!朴实的文笔,详实地叙述了当年和大鹏老师在清河五七干校那段知青岁月所经历的苦乐年华。在小妹身上,体现了永不退色的知青精神。向你学习!向你致敬!期待你的佳作。多多保重,祝你愉快充实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茶香四溢 发表于 2012-12-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管黎阳大姐满怀激情的走进了网络时代,很高兴很骄傲我是您的第一位读者,第一个粉丝,一字字的拜读了您与哥哥在五七干校的时光,很受感动,黎阳大姐,我们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有共同的回忆,有与众不同的过去,我们一路走来问心无愧,开心今天,善待自己,就让我们在知青联谊会这个大家庭里丰富多彩的享受我们魅力夕阳的好时光吧!期待拜读黎阳大姐的精彩佳作,但是前提一点要在意自己,注意休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兰乐乐 发表于 2012-12-1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回忆,就是我们知青的回忆,那么真诚,那么令人感动。谢谢你!祝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2-12-1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小妹黎洋家,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我在电话里将战友的回帖口述给她。很快,黎洋给我发来如下手机短信:
     冬菊、过程是美丽的、茶香四溢、兰乐乐:欣喜地看到(实际上是听到)你们祝福和鼓励的话语,我激动,感谢,觉得特别温暖。我们这是第一次在网上交谈,谢谢姐妹们的诚挚,善良。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我顿感又充满了活力。我的生活从此又添了精彩的一页。哈哈!我从心底感谢你们。知青岁月打上的烙印,永难磨灭。知青的历史,文化,精神,永远是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的健康不在于得了什么样的疾病,在于能否正视,蔑视,藐视,轻视他们。在于更好地积极乐观有品味有品质地生活下去。人的年龄不在于岁数大小,在于对世界仍充满了追求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永远是春天。问我最想说什么,那就是我要把我对你们的敬意和感谢迅速融化在小小的文章里,我们一起快乐地出发吧,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荷 发表于 2012-12-10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黎洋你好!
    看到你《和哥哥同在干校当知青的日子里》的这篇文章,很感动、很震撼!感动的是你用真心、真情
的写法,把我们又一次带入了当年的知青时代的生活之中。酸甜苦辣在那个时代我们都无奈的接受了,令人可喜的是艰苦菲人的时代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冻死迎风站、饿死不跪倒”真是这种永不服输的知青精神,让我们在任何困难和境遇下都不会低头!返城后,我们重新开始,又是靠着这种精神成为了各单位的栋梁!感动的是,天昏地暗的年代,哥哥对妹妹的关爱,在逆境中的相互支撑。
    令我震撼的是,刚做完大手术的病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病态,而积极地投入到回忆和写作中去,可见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足以可见你对生活的热爱,对知青的友爱,对哥哥的感恩之爱!
     知青生活是一段难得的、难忘的历史,经历了我们以此为荣,知青战友是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感谢黎洋为我们呈现了这么好的兄妹之情,可敬、可读!祝福黎洋永葆青春活力,早日康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排水 发表于 2012-12-10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为是语文教师,朴素的语句、真切的写实,让人看了心酸,真是不堪回首的岁月,总算是过去了。
我相信你一定是含泪写完这段历史的,不要太难受,有苦必有福,祝你身体早日康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腾平飞 发表于 2012-12-10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转黎洋: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读你的倾心之作-----《和哥哥同在干校当知青的日子里》。回忆文章写的如此感人,文笔细腻,情感纵横,不愧是知青战友过去岁月联想 追忆 感悟的佳作啊。从你的文章叙述清河干校当知青各个工作岗位和五七战友们合影照片,也联想回忆1968年6月------9月自己在清河五七干校建校劳动生活情景,真是一言难尽啊。得知你患病手术后,顽强不屈,乐观向上,为你祝福,为你骄傲。你来到知青联谊会十八组,是我们的亲密战友;你积极锻炼,配合治疗,早日回到十八组知青家园,是我们的真情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11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和两个妹妹的故事,在大鹏的文章里了解过一些,现在通过黎洋自己的回忆,再一次感动了我。兄妹情深,令人称羡,特别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祝愿老妹永远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未来,用自己美丽的文字,谱写更加壮丽的人生。我们大家都爱你,加油,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6 09: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