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82|回复: 3

黑土地 笔耕情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3-7-7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3-7-7 14:17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wbDWObqArjJR2gzcOUronQ

陈晓平推荐

包满珪
(原黑龙江香兰农场杭州知青)

[color=rgba(0, 0, 0, 0.9)]“我真的好想你们……我现在腿走不动了,要不我一定来看你。”

[color=rgba(0, 0, 0, 0.9)]2009年春节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我好熟悉声音,老李的声音。三十年过去了,声音还是没变,老李还是当年的老李…… 听到老李的声音,我的眼湿润了。我激动地说:“我们也好想你。”

[color=rgba(0, 0, 0, 0.9)]老李,你是我们的恩师,是你引领我们走上写作的道路,我们永远感谢你!”

[color=rgba(0, 0, 0, 0.9)]老李,名叫李兆基,一个率直开朗的湖南人。现在已86岁了。1958 年百万官兵大转业来到北大荒,因为他在部队是个文化人,转业后便在佳木斯《东北农垦报》当记者。

[color=rgba(0, 0, 0, 0.9)]他热爱垦区,热爱他的记者职业。他活跃在垦区的各个角落,采访,编辑一干就是十几年。谁知道文革风云起,他与《东北农垦报》另两位记者费加和黄仑一起分别被下放到合江地区的三个农场。

[color=rgba(0, 0, 0, 0.9)]老李在农场宣传科负责宣传报道。他主管的农场广播台具有极高的水平:一流的播音员,上好的稿件。有一次,合江日报的记者来我们农场时,甚至误将农场广播台当成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

[color=rgba(0, 0, 0, 0.9)]我那时在五分场搞政宣。参加过场部老李举办的通讯报道学习班。在学习班里,老李讲授新闻理论,并联系他的采访实践,手把手的教知识青年们写通讯报道。讲到动情处,老李会手舞足蹈,深深地感染了学员们。

[color=rgba(0, 0, 0, 0.9)]对有志于文字工作的青年,老李倍加呵护,精心栽培。记得那一年,我所在的五分场的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老李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用他敏锐的眼光,发现典型,抓住典型,加以宣传。

[color=rgba(0, 0, 0, 0.9)]他要我来写这个报道,并嘱咐我一定要写好,争取上《合江日报》发表。我过去喜欢写些诗歌,散文的。写通讯报道很陌生,尤其要见报,心中更无把握。写了半天,送老李处,稿件被老李“枪毙”了,他说消息报道哪有这样“呵”,“哎”的小资情调,必须重写。

[color=rgba(0, 0, 0, 0.9)]然后,他帮我构思了文章的框架。我重写了三天才完稿。他说:“这还差不多”。同时,他给我写了推荐信,要我去找《合江日报》的编辑林柯老师。林柯老师是北大新闻系毕业的,年轻时一腔热血奔赴边疆,对知识青年的辅导热心有加。见了林老师后,又改了一天稿。

[color=rgba(0, 0, 0, 0.9)]当第二天清晨4点我还在睡梦时,林柯老师便来敲响我的房门,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校样送到我手里时,此时,我除了感谢老李和林老师之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要知道,这是我头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呵。

[color=rgba(0, 0, 0, 0.9)]不久,我被老李相中,在他的推荐下,我被调到场部宣传科工作。在场部宣传科,老李仍一如既往提携我们小青年。工作之余,老李常请我们到他家里做客。师母烧得一手湖南菜,老李烫上热酒,我们举杯欢饮,畅谈写作,畅谈未来,畅谈理想。在严酷寒冷的北国,我们这些小青年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color=rgba(0, 0, 0, 0.9)]当时,老李的处境也不尽如意。按理说,当时已有了《兵团战士报》(前身是东北农垦报),像老李那样的资深编辑和记者,理应是哪里来回哪里去。但由于当时的极左思想的阻碍,他们仍然不能,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他们才重归报社。尽管如此,当时,老李仍关心我们青年人的成长。只要有机会,他会甘为人梯,让我们踩着他的肩膀往上“爬”。

[color=rgba(0, 0, 0, 0.9)]有一次,我用农场名的缩写“香农”作为笔名在《合江日报》上写了一篇随笔,被《兵团战士报》总编一眼看出了,他问老李:“该文是不是你们农场写的?”老李毫不犹豫地说:“是我们农场宣传科的小青年写的。”

[color=rgba(0, 0, 0, 0.9)]当总编问到是不是可以向《兵团战士报》推荐几个小青年时,老李把我的情况一一作了介绍和推荐。虽然后来因高考恢复我没去成,但老李在那样的环境中,怀揣一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帮助青年人成长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color=rgba(0, 0, 0, 0.9)]高考恢复后,我离开了黑土地,离开了老李,并改学理工科。以后,我在专业期刊上不断地发表论文,译文约50万字。每当我写作这些论文时,是那样的从容不迫,那样的轻车熟路,我就想起了老李,想起了黑土地的笔耕岁月。我无时无刻不从内心感谢老李和那些编辑记者们,正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写文章。




[color=rgba(0, 0, 0, 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3-10-1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3-10-1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3-10-10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建国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9 16: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