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3-11-19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长征关键时刻,毛主席试探徐向前:北上不?徐很犹豫,主席明白了
史通天下之
关注
2023-03-01 06:00来自江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面对艰险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即将顺利会师。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张国焘为了一己之私,执意率军“南下”,与党中央的“北上”政策截然相反。
面对这样的危急情况,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物多番相劝,但皆是无功而返。
最后,毛主席只好试探徐向前:北上不?
面对毛主席的询问,徐向前的回答很是犹豫,此刻毛主席明白了!
蓄意挑起“南下北上”之争
1935年6月,全国抗日救国的形势,处于蓬勃发展之际,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也即将会师。
当时,整个华北都掀起了一番抗日救国的热潮。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不以为然,依旧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势必要将中国共产党绞杀殆尽。
自从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早已不同以往,在正确的领导和指挥下,化险为夷,夺取了战略转移的胜利。
尤其是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更是大大提升战斗力。
面对我军获得新生和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中国革命依旧任重而道远。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在6月16日,联名致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提出了“北上川陕甘”的行动战略方针。
根据他们的方针,为了巩固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一、四两方面军应当率先占领川、陕、甘三省的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并抓住时机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
为了实现革命形势的转变,“北上”势在必得,这将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对于中央红军所提出来的策略,张国焘表示反对。
张国焘对于6月16日的中共中央的致电回复道:应当集中兵力西进,占领青海、新疆,若有困难,应当暂时南下。
原本所有人都以为,此次的美好的会师,将会为党中央的革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但没有想到,此后两大主力红军竟然就此出现了裂隙。
而这一切的起因,都因为张国焘不可抑制的野心。
最先开始,张国焘对于策应红一方面军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尤其是在会师之前。
在此之前,对于中共中央的指示,张国焘都表示尊重和服从。
不仅大力支持嘉陵江战役,还为了督促队伍向川西地区进军而放弃了川陕苏区。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张国焘不知道中央红军的底细的前提下发生的。
在张国焘了解到红一方面军不足2万人的时候,他就开始变得不安分,蠢蠢欲动。
在张国焘心中,他拥有远超红一方面军的实力,为何自己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因此,对于中共中央要求“北上”的策略,张国焘坚决不肯,甚至提出了“南下”政策与之对抗。
两天之后,毛泽东等人见张国焘态度坚决,决定再次致电。
毛泽东等人将所有的局面摊开来讲,希望张国焘能明确如今形势,放弃自己坚定的错误主张,调整布局,跟从中央红军的安排,向北转移武装力量,争取胜利。
6月20日,中共中央再次致电张国焘,希望他从整个战略形势出发,着眼于大局,并要求他立刻赶来懋功商议。
“南下”还是“北上”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为了统一战略思想,制定党的“北上”抗日救国战略方针,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在此次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党中央领导人分别说明了“北上政策”对未来红军发展的重要性和应对如今现状的紧迫性。
党中央此举,就是要告诉张国焘,“北上”政策是无比正确的,也希望他能早日放弃“南下北上之争”,投身革命工作当中。
但是,张国焘却并未遵从党中央制定的计划,蓄意挑起南下和北上之争。
一时间,无论“南下”还是“北上”,党中央内部人心惶惶,形势危急。
张国焘不顾徐向前、陈昌浩的劝告,公开打出南下的旗号,反对中央北上方针。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北上”是大势所趋,包座战斗早已为北上奠基。
在红军右路军穿过草地之后,就要进入半农半牧的班佑地区,而距离班佑最近的就是包座。
包座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但是我军通向甘南的必由之路,更是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要地。
因此,抢占包座,至关重要。
鉴于这种情况,徐向前为抢在胡宗南增援部队到来之际,决定抢占包座。
考虑到彭德怀三军尚未通过草地,林彪的军队在长征中减员太多,他便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建议,将攻打包座的任务交给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和四军担任。
在徐向前等人的指挥下,我军出其不意,采用传统的围点打援、诱敌深入、逐一歼破的策略,用了三日三夜最终大获全胜。
包座战斗的胜利,为实现党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进军北上开辟了道路。
在包座之战结束后,毛泽东亲自找到徐向前和陈昌浩,希望他们能够做通张国焘的工作,早日带着左路军过草地。
面对党中央的催促,张国焘驻足不前,就是要找借口和党中央的北进方针抗衡。
张国焘如此行径,实在是胆大妄为,但在关键时刻,中央并不能激化矛盾。
经过权衡利弊,中共中央决定和张国焘手下的陈昌浩、徐向前商量,希望通过他们劝说张国焘北上,顾全大局。
一失足成千古恨
早在1931年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时,作为红四军军长的徐向前就一直和张国焘“搭档”工作。
面对党内部“南下还是北上”之争,徐向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表示支持党中央的“北上”政策。
9月1日,毛泽东和徐向前、陈昌浩就曾致电过张国焘、朱德,将目前的形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此时就是红军挺进甘南实行北上抗日的最好时机。
可是,张国焘为了一己之私,态度强硬,坚持南下。
最后,中共中央无计可施,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徐向前的身上。
因为过去无论是在鄂豫皖苏区,还是在川陕,徐向前、陈昌浩在与张国焘出现分歧的时候,张国焘还是会做出妥协。
但是这一次,张国焘像是铁了心一般,八头黄牛都拉不回来。
不仅如此,原本支持中央红军的“北上”政策的陈昌浩,也在如此关键时期选择加入张国焘的“南下”阵营。
陈昌浩态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人捉摸不透。
此时,徐向前的态度变得尤为关键。
徐向前眼看着陈昌浩态度发生巨变,也有些动摇。
一直以来,合兵北进都是他的基本思想,南下他固然是不愿意的,但他更不想看到的是分兵,不想看到红一、四方面军分兵,不愿意看到自己生死与共的红四方面军被一分为二。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向前最终选择妥协,同意南下。
党中央眼看着张国焘“南下”支持者势力的壮大,万般无奈,用尽办法也还是没能使张国焘回心转意。
张国焘此人反而是变本加厉,一味和党中央的政策对抗,企图另起炉灶。
面对局面的失控,中央红军只好独自“北上”,和张国焘军队分道扬镳。
在临行前的9日晚,毛泽东来到了徐向前的住处。
毛泽东在院子里见到了徐向前,他问徐向前:“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是什么呀?”
徐向前此时已经加入张国焘的“南下”集团,直言相告:“既然两军已经顺利会师,那就不应该也不能再分开,最重要的是,红四军一旦分成两半,恐怕不利于管理。”
听到了徐向前的话后,毛泽东也明白了他的选择,没再说什么,默默点了点头,待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随后,毛泽东连夜率领三军不告而别,向俄界前进与红一军团会合。
对于徐向前的态度转变,其实不难发现。
最先,对于中央的北上方针,徐向前和陈昌浩也是一致赞同的。
但是,徐向前满心希望中央不再发生分歧,作为军事指挥员和开路先锋,徐向前并未体察到张国焘坚持南下的阴谋和野心。
在张国焘公然对抗中央的北进方针,陈昌浩紧随其后时,徐向前不忍看见红四方面军四分五裂,不敢贸然追随中央红军,只能够选择老搭档,附和南下。
纠正错误,加入“北上”
就在徐向前还在幻想着有一天中央和张国焘之间还能和好如初的时候,却传来了中央红军单独北进的消息。
然而,张国焘此时仍然固执坚持南下错误主张。
9月9日10时,张国焘命令在部署南下的同时,致电陈昌浩,要求他率领右路军“南下,展开党内斗争。”
张国焘自以为所做之事天衣无缝,奈何天意难违,叶剑英发现了张国焘企图用武力危害党中央的“密电”。
此时,叶剑英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将这封“密电”立即报告毛泽东。
与此同时,徐向前等人也发现叶剑英和指挥部的军统地图不翼而飞。
看到这里,徐向前和陈昌浩就明白了,中央红军已经下定主意北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昌浩问徐向前该如何?
危急关头,徐向前当机立断,果断下令:“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无论如何,坚决不能打!”
张国焘对于自己这个老搭档——徐向前,十分了解,也清楚他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地位,对于徐向前的行为也只能是旁观。
徐向前此人虽然站在了“北上”的对立阵营,但还是希望红军能够团结一致对外抗日。
于是,徐向前在长征的紧要关头,做出了十分明确明智的抉择,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
在红军北上后,张国焘曾召开另立中共中央的会议。
在会议上,曾有人示意过徐向前发言,但未得到应答。
徐向前的内心自从选择跟随“南下”,便是心乱如麻。
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浪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党内斗争,徐向前手足无措,只能够以沉默回避一切。
但沉默并不表示徐向前的态度,他对于张国焘的“另立中央”的主张,是坚决不同意。
徐向前明确表示了,一个党难免会产生分歧,但党内有分歧,谁是谁非,可以慢慢谈,以后总会清楚,如今的做法实在是欠妥。
徐向前的仗义执言,使张国焘无言以对。
很快,所有人都明白了,张国焘的“南下”政策是大错特错!
1935年1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在给张国焘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共产国际反对张国焘的第二“中央”的指示,并对中央红军到陕北的行动表示高度赞扬。
共产国际此举,无疑是在打张国焘的脸,告诉他,“南下北上之争”最终以中共中央的北上政策告终。
同样,共产国际对中央红军的肯定,也意味着对张国焘的否定。
1936年1月下旬,张国焘走投无路,只好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接下来的红四军的行动方针。
会议上,朱德提出现在应当急谋党内团结和放弃川康根据地北上的观点。
对此,徐向前也表示支持党中央的决议和朱德的提议。
与此同时,陈昌浩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大势已去,张国焘只能够引军北上,第三次穿过草地,在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合。
大浪淘沙,历史的车轮总会向前,一切错误的决策终会显现于阳光之下。
长征关键时期的“南下北上之争”,表现了关键时期的党内之争,也展现了张国焘的狼子野心。
而徐向前和张国焘这对搭档也终究在革命的征途中,开始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最终走向迥异的结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