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2-4-26 20:30 编辑
浅探北大荒的人口特色
都说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神奇除了她广袤的原野,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的土特产,泡泽湿地的原生态、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还蕴含着她独有的人口特色。 就黑龙江垦区而言,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区域。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一批批移民以各种方式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支边干部、支边青年、转业官兵、大专院校毕业生、国民党解放团投诚起义人员、劳动改造就业人员、各大城市知青、投亲靠友的亲属等等。在156万人口中,98%以上是移居人口,真正的“坐地炮”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爪。 移民的地域来自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吉林、内蒙古、北京、四川等省区为主。从1947年开始,先后有全军400多个军种、兵种及军事院校学员8批14.65万人开赴北大荒,其中一大批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军事院校学员。如1958年复转的8.15万名官兵中,排以上军官就有6万人。到“文化大革命”前,垦区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重点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达4.6万人之多,其中尤以各类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居多。垦区的另一支人才大军就是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从1955年到1958年,全国各地先后有14批支边青年投入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行列。他们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从1966年,特别是1968年到1979年“文革”期间,先后有54万知青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哈尔滨及省内各地市下乡到垦区。现在,垦区的专业技术队伍已发展到1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5%。垦区的大批移民,使其成为人才最富集地区。 移民的民族分布也十分丰富,全国的56个民族中垦区就有53个,其中世居本地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 0少数个民族,其他43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在北大荒开发和建设中,从外地调入、分配、转业、移居而来的,还有来自台湾省的高山族同胞。 垦区人口民族、地域的多样性,涵养了她的包容性。每一个人都是“外来人”,没有宗族、世袭的概念,没有“歧生”、排外心理。虽然相貌不尽相同,方言南腔北调,生活习俗各异,但大家都是大家庭的平等一员,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远缘通婚,取长补短,和谐共生,其乐融融,使垦区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姿,五彩缤纷,充满活力。 特别是文化上的借鉴交融,使垦区成为一座多民族、广地域文化的天然大舞台,从饮食文化的煎炒烹炸,鲁菜、川菜、粤菜、湘菜,满汉全席,“舌尖上中国”的缩影……,到文化艺术领域的京韵大鼓、河北梆子、山东吕剧、黄梅戏、评剧、沪剧、川剧、秦腔、相声……,各路艺人能人,应有尽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绘制出一幅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一家亲、共进步的美丽画卷。 随着垦区体制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等,大批知青已返城,许多转业官兵返回原籍或投奔子女,水稻面积的扩大引进许多水稻户,垦区的人口结构出现许多新变化,新特点,但总体上相对稳定。新一代北大荒人一定会继往开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写于2022年4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