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2-3-18 18:59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gZuKoXKxIktOAl_EFEzhyQ
哈尔滨是一座只有110多年城市史的新兴城市,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1896年清政府谋划“以夷制夷”,实行“联俄拒日”政策。李鸿章同俄国签订了以“共同防御日本与英国”为目的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根据这个条约又签订了《中俄合办中东铁路章程》。1898年随着俄国特别考察团踏上哈尔滨这片土地,哈尔滨城市史的篇章就被掀开了。 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19个国家[注:俄国与苏联合并计算,未单列]的领事馆,第一个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无可争议是俄国,1907年1月14日设立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之后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按设立领事馆先后时间排序]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集中分布在南岗区和道里区。 曾经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中东铁路的铁轨铺进了哈尔滨,让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一个新兴城市设立如此多的各国领事馆,一方面体现了近代哈尔滨的国际化与经济的高度发达,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往来非常的密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国对这满清封禁之地的窥视与攫取,通过中东铁路把东北宝贵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运往世界各地。 近代哈尔滨被称之为“东方小巴黎”,建筑风格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主基调为欧式建筑风格,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日本现代式等等,争奇斗艳,体现了了哈尔滨国际化大都市的开放与包容。但在领事馆建筑上风格却惊人的统一,无论是私人住宅改成的领事馆,还是专门建设的领事馆,都是欧式建筑风格。从这些领事馆建筑风格里,也能读懂近代哈尔滨建筑史的一个侧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钟的指针已经指向了2017年,最早的领事馆建筑已经110岁了,最年轻的领事馆也已年过八旬。漫长的岁月里,很多领事馆经受不住时间、历史变迁与城市大发展的考验,已经永远的消失了,现今留存的仅有17处领事馆建筑,让我们一起去走访下这些见证了哈尔滨历史变迁与发展的老建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