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696|回复: 0

东山张氏家族:积德行善代代相传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1-10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2-1-10 18:50 编辑

“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也融入了东山街道居民张泰霖一家的血液里。几百年来,张氏家族遵循“崇德孝义、积德行善”的家训,修德养性,敦厚重义,在当地救穷济困、乐善好施,其家族事迹也被广为传颂。

祖辈七世为名医

东山张氏家族,祖籍江苏松江(现为上海松江),先太祖父张玉书曾任清朝的内阁大臣,后因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对后人留下“宁为良医,莫为良相”的遗训,从此张氏家族开始走上行医救人、积德行善的道路。

张玉书的孙子张一峰自幼学医,秉承祖辈医学遗愿,不久便名扬四海,后被朝廷选中,派往阿富汗为王子治病,王子经过他的精心治疗,顽疾很快痊愈,张一峰也因此深得该国朝臣的赞赏。张一峰载誉归来,被任命为宫廷御医,并御赐南京栖霞山摄山镇瓦屋一座,后来房屋因为太平天国战乱被毁。张氏家族传到张泰霖祖父张栋梁时,开始家道中落,张泰霖的曾祖母带着年幼的张栋梁来到江宁湖熟生活。后来,张栋梁跟着当地名医李开基学医。由于家学渊源以及张栋梁的勤奋刻苦,十几岁时就能替师傅开药方,为病人治病,刚满二十岁,便能自行开诊行医,医好患者无数,医名远播。为传播中华医学,张栋梁还曾任中央国医馆名誉馆长,定期在中医讲习所开课讲授中医药学知识,由于张栋梁的医德、医风、医术和医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张栋梁被公认为民国时期南京四大名医之一,与另一位名医张简斋并称为“金陵二张”。

积德行善泽被乡邻

张泰霖告诉笔者,在几百年的行医过程中,张氏祖辈始终践行着“积德行善”,渐渐地也就成了张氏家风,并在传承到张栋梁这一辈时被发扬光大。

据相关资料记载,张栋梁成名之初,就广施恩德,乐于帮助乡邻。在他最初学医、行医的潘岗头村,他出资盖了一所乡村小学,购置了教学设备,还自掏腰包聘请了一位乡村教师,铺好通往小学的路和桥,让附近的孩子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这所小学直到解放后还在使用。后来,张栋梁来到南京磨盘街行医,对一些贫困的患者,他总是免收诊金。每逢春节,他都不忘那些啼饥号寒、流落街头的落难之人,经常派人到南京殷高巷街头一带施舍钱物,这一行为直到抗战爆发,张栋梁病世,举家逃难为止。张栋梁医术精湛,一生乐善好施,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不避艰险,救人于危难。时至今日,江宁很多地方都还流传着张栋梁治病救人、积德行善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人写书弘扬优良家风

张氏中医文化传到张泰霖这一辈,暂无继承者,张氏家族也由“中医世家”演变为“金融世家”,但“积德行善”的家风成了传家宝。晚年的张泰霖还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多地,搜集整理祖辈事迹,创作并出版了《磨盘街十号》这本书,使祖父的医德、医风、医术和中医世家的家风有了文字记录,后人在学习祖辈事迹后,积极传承和发扬张氏家风。

张泰霖本人最早也是下乡知青,后到农行退休,他的三个子女,两个儿子在银行工作,一个女儿在市级电视台工作。张泰霖回忆说,他初入金融部门,从事信贷工作,那时经常跟着老农金员走村串户,为贫苦农民发放口粮、农具、化肥贷款,看到贫困家庭,他还会自掏腰包帮助对方。他的一个儿子刚开始进入基层农行营业所工作,业务量大不说,经常要面对一些不识字的农民,可他始终铭记祖辈们的教育,不急不躁,对来取款、办业务的农民和颜悦色。女儿在媒体岗位,始终关注百姓疾苦,还编写《家庭医生1000问》,传播医学知识。如今,张泰霖还时常组织家庭聚会,将祖辈们积德行善的事迹讲给孙子们听,让他们在生活中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张泰霖家也成了邻里争相夸赞的“德善家庭”。

宋应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04: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