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打开收音机,里面传出张学友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一千个是伤心的理由》,婉转,动情,好听,一边听一边洗漱、吃早餐,忽然就想起了听“戏匣子”的那个年代。 收音机,外婆叫它戏匣子、话匣子。童年的记忆里,没有电视,没有VCD,只有一个小小的戏匣子伴我长大。爷爷、奶奶喜欢的戏曲、父亲和我喜欢的评书,所有的娱乐都在戏匣子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谁家有台收音机,就很大款了。那个年代,听广播是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躬耕劳作一天后在家里休息,守着收音机听刘兰芳播讲评书《岳飞传》,那场面是“相当”壮观的,也是所能享受的最好的“娱乐”方式了。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谁谁家有台收音机是很“显摆”的事,它是普通家庭的重要财产。那时年轻人结婚,最起码也要有“四大件”之一的收音机。许多中学生、大学生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收音机,只能自己组装,就像今天的学生们组装电脑一样,买回二级管、电容、电阻之类的东西,然后参照着电路图装配。我就曾经在一位物理老师的指导下,装成一台收音机,让自己着实风光了好一段日子。 80年代,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曾在中国大地掀起一股收听收音机的狂潮,多少人从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里,重温了40年代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的感人事迹。 收音机进入哈尔滨的历史并不遥远。据载,1922年9月28日,前苏联将在哈尔滨的无线电台交由中国政府。无线电专家刘瀚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装,在哈市南岗区转角楼(今黑龙江省博物馆楼),创办临时广播电台,开始用汉语和俄语播音,这是由国人自办的哈埠第一个临时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刘瀚又创办了我国第一座正式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台址设在道里区外国八道街18号(现端街16号 ,每天广播2小时,播出的主要节目有钱粮行情、新闻、音乐、文艺等。 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后,利用无线电广播作为工具,向哈尔滨人进行奴化宣传。1932年7月23日,日伪政权接管了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更名哈尔滨放送局(即广播电台)。由于播出的内容都是“日满一德一心”之类内容,收听率很低。1938年5月,哈尔滨放送局改为哈尔滨中央放送局,1941年3月25日迁入南岗区松花江街新址。1942年11月,在汉语、日语广播的基础上,又增办俄语广播电台,成为整个东北地区唯一有3个频率的广播电台。1945年8月15日,哈尔滨中央放送局中午播出日本天皇裕仁宣读《投降诏书》的录音后,宣告结束它在哈尔滨的历史。 1958年4月,哈尔滨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第一代直流电子管收音机——星火牌六灯直流母子收音机。该机主要为无交流电源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小广播站生产专用设备,台机可供10多处同时收听。1958年12月,该厂又试制成功交流电子管收音机并批量投产。1959年至1963年,该厂生产的交流电子管收音机有10个品种。下半年,哈尔滨新生开关厂开始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的研制工作,于9月28日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自制晶体管和元器件组装的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并借此向1958年国庆节献了大礼,样机由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时使用。1960年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松花江牌601型半导体收音机。1970年至1985年,该厂先后研制和生产20种袖珍、便携和台式晶体管收音机,累计产量669805部。 1963年,哈尔滨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天鹅牌402型再生式中波四管台式半导体收音机。1967年,阿城无线电厂试制成功403型半导体收音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68年以后,哈尔滨市收音机生产企业开发生产收音机34个品种。 收音机在哈尔滨既有历史故事,也有现代故事。1985年,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收藏一台收音机,其中零部件是革命地下工作者使用过的电台零件。原电台使用者高庆有,1923年考入哈尔滨市甲种商业学校,后入铁路局商务代办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安装一部电台,专职从事国际情报工作。1934年5月,高庆有去了前苏联,他的叔叔高椿令将电台拆毁,把零件装到一台日本制造的收音机里,一直保存至今。 另据报道,深圳一位收藏电子产品的老工程师,收藏一台重达100多公斤、80多年历史的古董级收音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的最古老、最大、功能最全的落地式电子管电唱收音机。这位老工程师早年就读于哈尔滨电工学院,而这台收音机最初是东北一个收藏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从一个来中国避难的犹太人手中收购的。 现在看到收音机,大多是在一早一晚的公园里,在一些老年人的手里。有时就傻想,等我退休了,也会像他们一样,拿个半导体收音机在公园里打发时光吗? “戏匣子”退出了我的生活,但我怀念它,就像怀念儿时的一块糖果…… 陈川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