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967|回复: 8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五) 大学堂里的教授们(天津)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1-1-14 09:59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五)
    大学堂里的教授们(天津)

   “文革”后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文革结束后,各条战线都进入恢复时期。为了迅速恢复教育秩序,一大批老高中的知青被抽调回城短期培训后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1970年后采取推荐、考试等方式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1977、78年恢复高考,又有一批知青步入高等院校。毕业后,相当一批人出类拔萃,留校执教,有的继续考研、出国深造,有的成为博导、教授,有的成为个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国家各名牌大学的校长书记、掌门人,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振兴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北大荒知青成为大学堂里的教授、学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由于教育界的两院院士、大学校长书记们、清华北大的教授们等已独立成篇,在这里就不再列入。
   由于大学堂里的教授们人才济济,数量众多,只好按京津沪黑和其它分篇编辑。这一篇为天津篇。

   施向东,字爰颐,男,1948年12月出生,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敬业中学,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9-1978.2,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4团(胜利农场)屯垦戍边;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9 -1982,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7月毕业,获得文学硕士;1982年至2002年在天津大学工作;1986年任副教授;1986-1991年任天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主任;1992年任教授;1993.9-1995.12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任客座教授;2002年6月调至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工作;2002.12——2010.6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2004年始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音韵学;汉藏比较;梵汉对音;对外汉语教学。
   人生格言:俯仰两间无愧怍,鸡虫得失笑痴迷。

   石锋,男,汉族,1949年生,天津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现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荣任世界汉语言文化研究协会副理事长。
   1969年8月16日下乡黑龙江省永丰农场南阳村,曾任学校教师,每天工作劳累之余,刻苦研读,自学。
   1977年高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1982年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获文学硕士;1990年在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199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兼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理事,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曾经应邀出访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巴黎东亚研究中心和普罗旺斯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名古屋学院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交流讲学或合作研究。曾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世界汉语教学中心列为中国当代语言学家。现在应聘日本名古屋学院大学为大学院客座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美国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院研究生课程教授。曾任《南开语言学刊》主编。

   李瑞山,男,1956年3月生于天津市,天津知青,1973年参加工作。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
   1973-197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3团(红五月农场);1977级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1982年2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3月起至今,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1986年任讲师;1993年9月—1996年2月中文系主任助理;1995年任副教授;1996年2月—2000年10月中文系副主任;2000年10月起,文学院副院长;2002年任教授。
   1999年获南开大学优秀教师一等奖;2000年获南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2006年获南开大学研究生教育“敬业”奖教金二等奖;2007年集体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集体获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集体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学术兼职: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鲁迅学会会员,天津市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

   陈志强,男, 1952年出生天津,祖籍沈阳市,初中毕业生,天津知青,1969年5月参加工作。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世界史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东欧拜占廷研究中心主任。
   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856农场),曾任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1977年底高考,录取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开始,陈志强先后在希腊学习了6年。1994年毕业于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哲学院,取得历史与考古学博士学位;1994年底,陈志强学成归国,同年即被评为副教授,仅过了一年,他就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5年以来遴选为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副理事长,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理事长,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雅典大学、赫尔辛基大学、杜伊斯堡大学等从事合作研究和讲学,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拜占廷历史与文化、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基督教史等,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性著作包括《拜占廷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拜占廷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和《巴尔干古代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等,曾获得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论文评比活动一等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十五规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天津市社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被授予“希腊最高文学艺术奖勋章”。

   韩强,男,1948年生,天津市人。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9月18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5团(查哈阳农场)4营(幸福之路分场);197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留校任教;1986年获南开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曾参加编著方克立主编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哲学大辞典》、吕希晨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刘泽华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著作。近年出版的个人专著有《现代新儒学心性理论评述》、《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并在《哲学研究》、《南开学报》、《复旦学报》、《东岳论丛》、《哲学动态》等刊物上发表中国哲学史》论文、专题综述等60篇。代表著作: 专著:《儒家心性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重读王阳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王弼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雄伟,男,天津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建设兵团五师49团(尖山农场)勤务连。后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

   陈月华,女,汉族,天津知青,现任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9团(尖山农场)勤务连;197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1996~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细菌和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002年在比利时Bayer-CropScience公司,进行芽胞杆菌新型杀虫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等合作研究。
   先后在《科学通报》、《遗传》、《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03年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细菌杀虫剂。至2013年,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受权3项。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世晴,男,1950年12月生于天津市,1968届初中生,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嫩江农场一分场;1987年考入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北大的校园里和几位朋友合写了第一本稚嫩的经济学著作《现代西方经济学基础原理》;1991年毕业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出版经济学专著《人口—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如今已知天命仍然精力过剩,忽对经济增长理论产生兴趣,近期出版了拙作《实际经济增长》。《人口——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获1997年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杨克恩,男,天津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江滨农场)6连。南开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1973级毕业,现任南开大学英语系教授。

   孙济洲,男,汉族,1949年7月生,1969年毕业于天津河北大学附属中学(新华中学),天津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
   1969年3月至1972年8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插队;1972年8月至1975年6月被推荐在天津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1975年6月至1982年8月任天津市河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在天津大学攻读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5年6月至1990年4月留校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系任教;1990年4月至1994年1月获邵逸夫奖学金在英国Sussex大学工程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94年1月至1995年2月在英国VLSI和计算机图形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3月归国后至今历任天津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系主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天津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等。
   自95年回国以来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项,完成省部级研究项目1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和发明奖二等奖各1次、三等奖2次和最佳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1次。 2001年获国家高科技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7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社会兼职:中国计算机学会天津分部主席、中国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天津市政府参事。

   杨保和,男,1948年11月生,天津市人,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博士,天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曾任天津理工大学科研处长;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光电子·激光》和《Opto-Electronics Letters》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天津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薄膜电子与通信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学科带头人,天津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1968.9-1972.9,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4营26连(查哈阳农垦局幸福之路农场3队)兵团战士、副连长、指导员;1982年1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薄膜电子器件、微波通信器件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天津市重大重点项目5项;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

   亢一澜,女,福建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系主任。
   1970.05-1975.11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9团(双鸭山农场)工程四连转八连;1978.03-1982.02 天津大学基础科学系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获工学学士 ;1985.07-1987.08天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1989.02-1992.12 天津大学实验力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获工学博士;1981.12- 至今 天津大学力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93.03-1994.07 德国Wuppertal大学土建系工程测试与实验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合作科研;1996.05-1996.12 加拿大Ryerson大学、美国Oakland大学访问学者 ;2002.06-2002.11 德国Wuppertal大学 DFG合作项目访问学者 ;1998.01-2005.05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力学系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2006.11-2010.11)(2010.12-);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06.11-2010.11);天津大学现代工程力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10- );清华大学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7-);天津工业大学先进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 );天津工业大学先进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2010- ); 德国数学力学学会会员(GMMA); 欧洲力学学会会员(EUROMECH); 美国实验力学学会会员(SEM) ; 《实验力学》主编(2011.01-); 《力学学报》编委 (2011.01-);《力学进展》编委 (2006.11-); 《Optics andLasers in Engineering,》特邀主编(2005,2010); 《科学通报》特邀编委; 《物理快报》特邀编委。
   主要奖励及荣誉:1995年 天津大学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995年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7年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容闳教育科技奖;1999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1999年 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获奖人);2004年 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获奖人)2004年 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 天津市政府授衔固体力学专家;2006年 天津市教学名师;2009年 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获奖人);2010年天津市“三八”红旗手;2010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11年天津市劳动模范;2011年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孟昭毅,男,1946年10月生,1966届天津一中高三毕业生,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天津师大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师大津沽学院常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省苏家店农场插队4年;1972年返城时已经27岁。回津后,在当时的师范学院分校读了一年英语后,被分配到佟楼中学担任英文老师和年级主任。1978级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社会学术兼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顾问、澳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顾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文史组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奖评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外国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天津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东方文化集成》综合编编委。
   曾师从季羡林、乐黛云等著名学者,主要从事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发表《东方戏剧美学》、《东方文学交流史》、《比较文学通论》、《中国翻译文学史》、《印象:东方戏剧叙事》、《比较文学与东方文学》等专著10余部,主编全国性教材多部,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奖。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国外文学》、《中国藏学》、《外国文化译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100余篇。曾多次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东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景戎华,男,194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8团(友谊农场)知青,历任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曾受聘主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大型系列精品画册审读工作。
   其书画作品多次赴日本东京、冈山,美国纽约、落杉矾,韩国汉城及港台地区参加交流展或个展。为国际中国哲学会会员(夏威夷大学)、中国元史学会会员,入选《世界名人录》,著有《景戎华文集》。

   刘金明,男,1956年3月生,山东乐陵市人。佳木斯知青,1975年参加工作。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
   1975年--1978年下乡在黑龙江省汤原县插队;1978年--1982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1984年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中学任教;1984年--1987年就读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俄国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7年—2004年 就职于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2004年至今年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 民族学、北方民族史、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及俄国史。

   韩蕴华,女,1947年2月生于天津,河北省人,1966年高中毕业,喜欢田径、游泳等运动,“80米低栏”能在当时“天津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拿到好名次。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天津师大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9团(双鸭山农场);1969年3月25日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61团(创业农场)1连。在兵团当过农工、班长,开过拖拉机,做过文书兼会计。1974年被推荐选送天津师大化学系读书,各科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教《分析化学》。除教学外,主持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京津渤区域环境综合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发表科研论文34篇。
   退休后,教过高自考,做过市科委的课题。2013年暑假卸任。大半生做环保、食品安全等有益于民生的工作,能把复杂样品的化学含量搞清楚,但看到我国的食品现状,要说清楚有些“分子”的来由,却感到无能为力。

   刘铁禄,男,1951年4月7日生,天津29中学初中毕业,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教授。
   1968年10月5日-1974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6团(新华农场)28连、33连;1974年9月-1978年9月天津市一机局第一机械工业学校学生、教师;1978年9月-1982年8月上海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大学)学习;
   1982年9月-至今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计算机辅助涉设计。
   马占奎,男,天津一中1966届毕业生。天津知青,曾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在67团期间,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农工、营直学校教师。被选送天津市教师进修学院深造,之后又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其后先后出版关于法律基础教材课本及书籍,并撰写多篇论文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奖。教授职称,曾担任天津师范大学法律教研室主任。

   马志顺,男,1948年出生于哈尔滨,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天津警官学院教授。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在三师29团(双鸭山农场)13连、六师61团(创业农场)1连、中学和团部组织股工作。当过炊事员、农工、教师、干事。1971年8月,离开一连调去团直中学任教;1978年上学返城,分配到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组织部;
   1984年调入天津警官学院任教,教授,现已退休。

   苗靖,女,天津女六中高中毕业,曾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4营(幸福之路分场)25连第二任知识青年指导员。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原任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化学教研室主任。

   宋鸿鸣,男,1950年生,天津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 68团(建设农场),一营宣传队、团宣传队乐队主力。1977年高考入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英语本科,毕业分配到牡丹江师院任教,后来调离黑龙江。宋鸿鸣曾作为客座教授到美国的西肯塔基大学任教,那里的人习惯称他为“中国宋”。
   几十年的经历,上过讲坛,进过企业,踏过仕途,出过国门,最终还是叶落归根,回到了海河之畔,重执了高校教鞭。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民革委员会副主委、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金孟珏,女,天津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兽医院。现任天津医科大学科学动物实验中心研究员。

   王惜伟,男,1947年生,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民俗专家,天津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1968年9月17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1团(荣军农场)基建连,曾任团部文教股,任文教干事;1971年到采石连担任排长1978年考入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从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退休。
   现任天津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晓林,男,1951年8月21日出生于河北迁安,1966年初中毕业。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天津财经学院教授,博士,人文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1968年下乡,先后在黑龙江、辽宁等地务农、当兵、做工;1978年9月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上学;1980年至198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自然辩证法方向,1982年6月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到天津财经学院马列部当教师,直至今日。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攻取了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8-200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2001-200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部主任;2001至今天津财经大学学科首席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2004经济学系主任;2004-2007人文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库、教育部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库以及天津市学科评议组、社联评奖专家库
   1998、2001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天津财经学院首届“课堂教学优秀教师”;2001年被聘为天津财经学院首席教授;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首批“教学名师”。

   魏亚平,女,齐齐哈尔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5团(鹤山农场)二连;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系,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2-1984,天津市一商局文化用品公司计划科工作;1985-1986,天津市人事局工资福利处工作;1987-至今,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作;1993年毕业取得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位; 2008年毕业取得天津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10年取得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1-2002年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国际会计研究中心为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高校分会委员;天津市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员。
   获奖情况:“面向企业需求的财会实验教学体系的开发与实践”项目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财务管理”课程获天津市精品课程称号(负责人);“财务管理”专业获天津市品牌专业称号(负责人)。 “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训” 课程教学团队获市级教学团队称号(负责人)。“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获天津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纺织行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获纺织科技进步三等奖。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投融资支持体系构建的研究”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获香港桑麻基金会颁发的“桑麻奖教金先进个人”。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

   姚朝平,男,天津南开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天津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天津城建学院英语系教授。
   1969年8月下乡至黑龙江省永丰农场南阳,后调场部宣传科;1971年,开设了英语课,调到农场中学教英语;1979年返城回津,到南开中学当英语代课老师。后调到建工局技校任教,教授电大英语课程。后来,又到当时的天大建筑分校代课,负责天津市级劳模班的英语课程,由于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从技校调入了天大建筑分校,从此步入了“高等学府”。
   1982年至今,在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外语系任英语教师,现任天津市高等院校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佩伟,女,1950年5月9日生,原籍辽宁省大连市,天津55中1966届初三毕业,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天津外国语学院教授。
   1968年9月17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2团(旭光农场)四连,后调任三连副指导员;1972届天津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历任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教师、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副处级调研员、副研究员、教授。
现退而不休,还在贡献余热。

   赵冀生,男,天津一中毕业,天津知青,1968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3营,曾任22连副连长。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傅晓钟,男,哈尔滨六中1966届高中毕业,哈尔滨知青,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赵光农场)一营,曾任七团宣传队长,后被推荐上大学。现为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丛浩然,男,天津知青,1968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赵光农场),曾在27连、营部机关、三营中心学校工作11年。1979年3月返城,任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教研室培训部主任。

   高非,男,1948年8月10日生,北京知青,1968年7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858农场)18连,1972年任学校教师,后到天津教师学院进修。现为统计学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加雪 发表于 2021-1-14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景戎华,二师18团(友谊农场)知青,18团应是3师。

      宋鸿鸣,一师68团(建设农场),68团应是6师,即前哨农场。1师4团系建设农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加雪 发表于 2021-1-14 15:09
景戎华,二师18团(友谊农场)知青,18团应是3师。

      宋鸿鸣,一师68团(建设农场),68团应 ...

谢谢战友关注纠错!18团属三师,应当纠正。
第二条的原文是正确的。我在一师四团军务股,后来1973年四团缩编为一师独立二营,将四团的番号给了一师68团(建设农场),68团的番号接着给了六师的前哨农场。当年我亲自将四团的印章送到68团。这段历史沿革许多人都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雨加雪 发表于 2021-1-14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新大哥,68团这段历史沿革还真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4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加雪 发表于 2021-1-14 15:37
谢谢学新大哥,68团这段历史沿革还真不清楚。

是这样,这也难怪。到现在中共一大的参加者都没能搞清楚呢!许多历史都有这样的情况,时过境迁,就很难搞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1-14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统计了这么多已经很不容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4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1-14 18:09
统计了这么多已经很不容易了!

谢谢新植理解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1-1-1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核实,成就巨著,工作量太大了……点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1-1-14 21:52
调查、核实,成就巨著,工作量太大了……点大赞!

谢谢大雁大赞,理解万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6 2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