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0-12-21 11:33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二) 体育竞技场上绽开的奇葩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彻底洗刷了“东亚病夫”的屈辱史,已经成为名扬世界的体育强国。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征程上,一批批体育强人勇于拼搏,敢于胜利,在世界各地的赛场上屡屡升起五星红旗,捧回无数夺冠奖杯,让世界惊奇,让国人沸腾。 在这些体育强人中,不乏当年的北大荒知青。他们有的是国家体育官员,有的是数一数二的著名教练员、运动员;有的在台前,有的在幕后,为国家增光,为北大荒添彩。每每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骄人的业绩,我们都发自内心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段世杰,男,满族, 1952年3月生,辽宁省锦州市人。北京知青,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1969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29团(双鸭山农场);段世杰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体操专业。历任国家体育委员会共青团委书记,国家体委体操处处长,训练竞赛四司副司长、三司司长。 1997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1999年起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2002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游泳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理事会理事,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2012年2月任国家体育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2013年3月,免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职务,退休。 盛志国,男,汉族, 1952年12月出生,籍贯北京,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现任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7连;1979—2006年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直属机关党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任职;2006年8月任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 中国奥委会副秘书长、执委、常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执委、常委;中国轮滑协会主席;中国摩托艇协会主席;中国垒球协会副主席;中国铁人三项协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常务副会长。
徐利,男 ,汉族 ,1956年12月8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知青,1972年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排球专业学士学位,排球运动员。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兼主任和中国排球协会主席。国家排球管理中心主任,。 1972年-1978年,下乡于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855农场);1978年9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体育学院球类系排球专业;1982年7月-1987年7月,担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人事司科员;1987年7月-1992年7月,担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人事司副司长;1992年7月-1997年11月24日,担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人事司司长;1997年11月24日-1998年3月24日,担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兼主任和中国排球协会主席; 1998年3月24日-2003年6月,担任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兼主任和中国排球协会主席;2003年6月-2008年9月,担任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兼主任、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领队和中国排球协会主席; 2008年9月至今,担任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兼主任和中国排球协会主席。 袁大任,男,北京知青,北京26中(现在汇文中学)老高一学生,1966年参加工作。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司司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体育集邮协会主席、中国体育博物馆馆长兼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 1966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曾任学校教师;1974年创办农场乒乓球队;1979年返城,在一家企业做秘书。1985年兼《乒乓世界》杂志编委;1986年调到体育报专写乒乓球。1997年,体委调到人民体育出版社工作,兼《乒乓世界》主编。2000年调离报业。 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司司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体育集邮协会主席、中国体育博物馆馆长兼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
刘凤岩,男,汉族,1951年6月26日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著名羽毛球教练员。现任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中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兼主任和中国羽毛球队领队。国际羽联副主席。 1968年11月8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七连,在连队担任过武装排副排长和炮排排长,后调到团作训股当作战参谋;1977年7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球类系羽毛球专业;1977年7月-1983年9月,担任北京体育学院足球专业和滑冰专业教师;1983年9月-1986年7月,担任中国共产党北京体育学院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 1986年7月-1994年4月,担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训练局办公室主任;1994年4月-1998年3月24日,担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训练局副局长;1998年3月24日-2001年2月,担任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兼副主任;2001年2月-2013年1月25日,担任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兼主任、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中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中国羽毛球队领队和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副主席; 2013年1月25日至今,退休;2013年5月 当选国际羽联副主席。 陆金良,男,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曾任北京技巧队教练、队长,现任中国技巧协会教练委员会副主任。 1969年9月8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5团(宝泉岭农场)二连,后调9连、25连、团宣传队工作;1973年底任团宣传队队;1974 年被推荐入北京体育学院学习;毕业后组建了北京技巧队并执教男子双人项目。带领北京技巧队参加过1980年波兰世界技巧锦标赛、1982 年英国世界技巧锦标赛、1985 年中国世界技巧冠军赛、1986 年法国世界技巧锦标赛和1987 年美国世界技巧冠军赛,共获得世界冠军3次、亚军6次、季军4 次;在1978---1987年间举行的全国技巧锦标赛和全国技巧冠军赛中共获得冠军20 次。 1994 年再次获得国家体委授予的“中国技巧优秀教练员”称号,奋斗经历被载入中国技巧运动史。 任职中国技巧协会教练委员会副主任期间为中国技巧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所做出重要贡献,被吸收为中国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会会员,并被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技术顾问和中国国家技巧集训队技术顾问。 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练员并获得国家体育最高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在他心里,这些都归功于兵团的培养和磨砺。
聂卫平,男,1952年8月17日生,河北深县人。北京知青,1969年9月参加工作。著名围棋运动员。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棋院技术顾问。 聂卫平九岁学棋,十岁时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围棋赛上夺得冠军。曾受张福田、雷簿华、过惕生、陈祖德、吴淞笙指导,棋艺大进,运思敏捷,算路精确,灵活善变。文革时期聂卫平下乡黑龙江农场,虽然很少有机会下棋,但聂卫平认为是北大荒磨练出围棋之道的“境界”。1969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省山河农场一分场务农;1972年,返城回到北京。工作之余,他的兴趣除了围棋还是围棋;1973年中国棋院重建,聂卫平入选三十人的围棋集训队,开启了围棋人生;1974年日本关西棋院成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中国,聂卫平战胜了连胜6场的宫本直毅九段,初露锋芒。 1975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1年在中国围棋锦标赛中,五次获得冠军。1979年在第一届“新体育”杯赛中获冠军(并保持“五连冠”),同年在第一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中,获冠军。1976年在中日围棋对抗赛中,率团访日的聂卫平战胜当时日本超一流选手石田芳夫九段,以6胜1负的成绩在当时的围棋强国日本被称为“聂旋风”。1974年-1980年间,先后与日本九段棋手对弈30局,胜17局、和2局、负11局。同时,这一时期国内的大部分棋赛冠军也被聂卫平一人包揽。中国围棋界一般将1975年-1979年称为“聂卫平时代” 1982年被授予九段;1987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88年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围棋“棋圣”称号;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 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11连胜,是其个人颠峰时期,也为围棋在中国大陆的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我的围棋之路》、《聂卫平自战百局》等书。曾三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1985年四次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运动员之一。1987年获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当选为全国二十名最佳教练员之一。1993年9月25日,“棋圣”聂卫平回访当年下乡的山河农场。北大荒到底是人生的财富还是青春的灾难,他这样说:“没有这段生活,一直专心下棋,成就能大过现在吗?农场的很多知青,都生活在意志崩溃的边缘,挺过来了,对忍耐力、意志力的锻炼是巨大的。” 著有《我的围棋之路》、《聂卫平自战百局》等书。
程晓流,男,1949年1月26日出生福建闽侯,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著名的棋评家,中国围棋棋手,现在是职业六段,围棋名将。现任《围棋天地》高级编辑,同时在天元围棋频道担任讲解和主持。 13岁学棋并进体校,少年时期在北京棋艺研究社学棋,1962年于北京棋艺研究社随过阳生、金亚贤、崔云趾三位大师学棋。1965年与1966年代表北京队分别参加全国十城市少年围棋邀请赛与全国围棋锦标赛。 1969年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山河农场;1976年回北京并进入国家围棋集训队;1979年随中国围棋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并七战全胜;1983年于中日对抗赛中战胜日本围棋代表团团长石田芳夫九段和中村秀仁八段。 获1977年全国围棋个人赛第五名、1981年第三名,第4届“新体育杯”围棋赛2:3惜败当时正值巅峰的聂卫平屈居亚军,首届名人赛第四名。1982年定为六段。1989年第1届名人战第四名。
崔跃军,男,汉族,球迷雅号:崔老五,1957年8月25日出生,哈尔滨知青,1976年参加工作。中国球迷领袖108将排名第26位,绰号:混江龙,哈尔滨球迷协会常务理事,常务副会长。哈尔滨市足球协会副秘书长。 1976年高中毕业到黑龙江海伦县同心公社双泉大队当知青 1978年参军到齐齐哈尔市公安消防支队二中队当战士。1981年复员分配到哈尔滨市建成机械厂11车间当工人1985年开始看球。1988年5月8日与朋友一齐筹备创建球迷协会。7月19日哈尔滨市体委批文,哈尔滨市球迷协会正式成立,任职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 7月10日在黑龙江省天龙招待所,召开"哈尔滨市球迷协会成立新闻发布会"。10月18日哈尔滨市球迷协会第二届理事扩大会,任常务副会长。2002年9月哈尔滨市球迷协会网站成立.。2008年3月30日,哈尔滨市政府召开"全市体育工作大会".协会被评为"2007年度哈尔滨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崔老五被评为"哈尔滨市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代表协会参加了会议;2011年4月9日,哈尔滨市足球协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玛迭尔宾馆召开.崔老五任副秘书长.成立于1956年的哈尔滨市足球协会沉睡多年后开始启动. 二十多年来,他组织哈尔滨球迷队伍参加足球各大赛事,呐喊助威,足迹踏遍全国各地,为推动我国足球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云,女,出生于黑龙江省853农场三分场,北大荒知青。现任解放军八一体工大队女蓝中队副队长兼主教练,高级职称,正师级大校军衔。 1977年,被解放军铁道兵部队选拔进入女子篮球队;1980年调入八一队女篮,曾参加1983年和1987年两届“全运会”;1988年被评为“全国女子篮球神投手”;1990年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多次代表国家和解放军出国访问和比赛;1992年任八一女篮青年队教练; 2004年任八一体工大队女篮中队副队长兼主教练,多次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
纪志新 ,男,1954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篮球专业毕业,被誉为“北体才子”。现任国家女篮领队,带领中国女篮蝉联20届亚锦赛冠军。 1971年加盟黑龙江男篮,司职后卫;1975年退役后担任黑龙江青年男篮教练,曾率队打入全国青年男篮锦标赛第4名;1978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篮球专业,并被称为“北体才子”。毕业后,曾经到孟加拉国和也门当援外教练。后任黑龙江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黑龙江竞赛管理中心主任。 2001年调任中国男篮领队。 李维国,男,1953年生,北京北海中学毕业生,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自幼喜欢信鸽活动,中国信鸽协会会员,已为鸽界名人。多次在国内外鸽赛中取得名次。有两次信鸽杂志和电视台合作制作宣传片在北京电视台等播放。 1969年8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855农场)17连。1979年返城后,他先后在工厂、出租公司、物资局等单位工作;1996-1997年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名品牌在中国的一级总代理下的北京总销售经理,并拥有了自已的注册公司。
曹大虎,男,1949年生,天津知青,1970年下乡到黑龙江建设兵团二师11团(军川农场)13连、汽车连。从小有家父的言传身教,十三岁时更是拜了运动健将——全国第一的毛庚森为师。 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只要听到哪个团有摔交好手,不管多远,几百里路我都会找他们切磋。 在哈市著名黑龙江省教练王文学(他是原八一队优秀运动员)和哈市优秀运动员王志河,马战如等人的帮助下,在黑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发奖大会上和哈市优秀运动员进行表演比赛。这场比赛他以绝对优势淘汰对手,得到黑龙江省各队同行赞扬,以至于后来借调省队。当收到调令的同时,家父也为他办妥了返城手续,只等迁户口回家了。最终放弃了去省队的机会。 之后几年直至38岁最后一次站在上海的领奖台上,告别运动员生涯,告别摔交运动。摔交虽然没有让他回家,也没有成为终生的事业,但是它塑就了他刚毅的个性,百折不挠的精神。 离开连队后,1980年天津市市级比赛:亚军;1981年-1987年:上海次最轻量级七次亚军,一次冠军。
郭嘉鸿,男,上海知青,1968年8月11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856农场),曾任四师演出队队员。返城回沪后任上海市体校技巧教练,曾培养出国家技巧冠军。
郭旭茂,男,1958年生,八岁习武,哈尔滨知青,1975年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八段。现任教授我校体育科学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主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国家级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师和考评员。 1975年下乡知青;1978年高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33年,在国家级、省级武术竞赛中,多次担任总裁判长、仲裁委员会主任、竞赛监督委员会主任等工作,并在黑龙江省电视台担任《快活武林》栏目顾问。先后撰写三部武术专著,发表近二十篇学术论文,完成省部级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厅局级课题三项。曾先后两次获校教学优质一等奖,九次获校教学优质二等奖,一次校青年教师成果奖,一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从下乡知青到武术教育教师,郭老师在最艰难时仍坚守学习的信念。从教以来,郭老师一直注重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郭老师特别讲究一种武术精神,他把这种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根本。 郭老师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十三年的部主任工作中,承担了体育科学学院的各个年级、多种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与改革,使武术部教学、训练、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在全省一直保持领先的位置。自黑龙江省增设全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以来,郭老师一直担任历年全省大运会武术比赛、年度武术比赛的总裁判长。他很注重学生的实践,所教授的学生在历年的大学生武术比赛中,获得了乙组几乎全部的金、银、铜牌。2007年由郭老师编导的武术表演节目《武之魂》参加了世界大冬会吉祥物揭晓晚会,受到一致好评。郭老师还安排优秀的武术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快活武林》节目录制,通过媒体广泛提高了我校武术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郭老师最想听到的不是他曾经培养了多少冠军,也不是他为武术的发展做出过什么贡献,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武术带来的快乐,这里蕴含的也正是数代武者的夙愿。
黄晓天,女,1964年随父母从哈尔滨搬到鸡西市,鸡西市第九中学1969届毕业生,鸡西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著名乒乓球裁判员,现任黑龙江电视台记者。 1969年7月27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三营(查哈阳丰收农场三分场)15连,历任副连长、副指导员; 1972年7月任师部乒乓球队员、队长,安排在师直印刷厂工作;1973 年5月全省少年乒乓球赛裁判,后借调哈尔滨市体委任裁判员;1973年8月参加全国少年赛和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抽签组工作。亚非拉乒乓比赛结束后,又回到兵团五师印刷厂,任排版工助理;1974年初,参加兵团第二届少年乒乓球赛裁判工作。5月3日参加全国乒乓球赛天津赛区的裁判,任副裁判长,1974年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专业学习;1976年 毕业后任黑龙江电视台记者。 从北京广播学院到电视台记者,一直没离开过乒乓球这项运动。 著有自传体回忆录《穿越记忆河》。 柯洪海,男,哈尔滨知青,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3团(红五月农场)工程连。后调入五师乒乓球队。1972年获兵团首届乒乓球赛男子第一名,后调入沈阳军区乒乓球队,转业后回哈尔滨工作。
李琰,女,1966年9月18日生于辽宁大连,从小生长在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11岁就迷上了滑冰。北大荒知青,现任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 1980年被选入佳木斯合江业余体校,毕业后又被选入牡丹江速滑队;1987年被选进国家队; 1988年2月26日,李琰夺得了金牌,她打破了冬季奥运会上中国“零”的记录; 1992年退役后,李琰就读东北财经大学学习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她在大连如愿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稳定工作,结了婚,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2001年,李琰去斯洛伐克担任短道速滑队的教练。在海外执教5年,斯洛伐克总统曾当面向她致谢。李琰只身一人来到短道速滑项目发展几乎为零的斯洛伐克,执教一年后,她就使斯洛伐克队成绩迅速飙升,仅仅半年就夺得了欧洲第二。从来没有当过教练的李琰在欧洲冰坛一举成名。 2003年,美国短道速滑队向李琰发出了邀请。李琰又到了美国,担任美国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经过一个时期的磨合和调教,整个队伍成绩不断提高。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队都完全信服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教练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阿波罗拿到了短道速滑500米的金牌,为美国队夺得了短道项目上的惟一一枚男子500米金牌。在美国,李琰登上了自己事业上的新巅峰。在美国李琰不仅是与郎平齐名的中国教练,而且是第一个赴美执教美国国家队的中国教练。 2006年都灵冬奥会结束后,李琰回国担任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备战2010年温哥华的冬奥会。 黎叶梅,女,196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兴农场,北大荒知青,国际运动健将。现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执业于北京市金石律师事务所。 1982年进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体校学习;1985年10月入选国家集训队,黎叶梅退役前一直师从于王德显教练;6次参加国际马拉松赛,4次获冠军;1989年第三届世界杯马拉松赛获得第七名;1990年10月获第十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女子组冠军,以2小时32分14秒的成绩,第一个为中国夺得这一重大赛事金牌;1993年又再度摘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冠军; 退役后于199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98年考取研究生,就职于北京金石律师事务所。
刘国林,男,回族,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7团(普阳农场)6连、12连,汽车队,历任拖拉机手。汽车驾驶员。曾任国家第一代汽车拉力赛教练员。返城回京以后,在北京的公交系统工作,是一名合格的公交司机。由于技术出类拔萃,改革开放以后,成为我国第一代汽车拉力赛教练员。
孙学孟,男,1948年生,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哈尔滨市政协委员,民革黑龙江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原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中国武林昆仑派无极门第52代掌门。 6岁开始习武,先是跟随祖父孙广庭研习武术,后拜中国昆仑派无极门第51代掌门人吴锡臣为师。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他与而今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同在一个连队生活劳动。1970年因家变返城回了哈尔滨。1979年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哈尔滨轻工学院,所任电器自动化班《高等数学》获全市统一考试第二名。孙学孟是哈师大奥林匹克学院三位初创讲课教师之一。他曾获哈尔滨市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毕业实习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还被哈尔滨电视大学、哈尔滨大学、哈尔滨工程高专、哈尔滨财贸职工大学、中国外贸大学诸校聘为兼职教师。教书之余,孙学孟一直坚持习武,并多次向弟子包括一些外国友人传授武术。 1979年,吴锡巨老人故去,当时孙学孟还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一名老师,因为有浓厚武术功底和修养,他被指定为昆仑派无极门第52代掌门人。2005年12月13日,传统武学研究会首次在哈尔滨亮相,于东北林业大学体育馆举办大型武术表演,从中选出12个节目代表中国参加中俄武术交流表演。一年之内,孙学孟荣获第22届国际冰雪节中俄武术交流表演大会优秀组织奖、中韩武术交流表演大会贡献单位奖、哈市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哈市体育民间组织先进工作者奖。此外还在哈师大组织两届国际武术赛事。 2006年,孙学孟被哈尔滨市教育局聘为培训全市体育教师的武学教授,他亲授张小兵等百名延兴校小学员表演昆仑刀,成为中韩武术表演大会开幕式亮点。他亲授哈尔滨市南岗区体育教师胡国伟、刘猛、刘新宇等的昆仑刀,在鸡西夺得黑龙江省第三届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集体项目第一名。他亲授鸡西教师弟子冷抒鸿昆仑剑法获省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全能第一名、个人展示第一名。 孙学孟委任常务理事陈超为特使至俄彼尔姆地区,教授该地区传统武术联合会会长、全俄罗斯联邦搏击亚军嘎恰耶夫属下六个武术会馆师生中国功夫。俄罗斯远东理工大学老年大学校长瓦莲金娜一行20 人专程来哈师大附小观摩孙学孟武学教学,欣赏他教中小学体育老师太极拳、梅花剑、少林短打、昆仑刀等传统武术。为庆祝中俄友好年,孙学孟为俄罗斯友人表演长穗蝶花剑,还与其弟子关伟男表演太极推手。俄罗斯友人自动上场和孙学孟学习太极拳,并请求合影留念。友人中一位练习瑜珈的女士,要求与孙老师切磋柔功。双方演练后,她不得不承认中国武学比印度瑜珈更优秀。瓦莲金娜校长亦在接受哈尔滨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时,大加称赞道:“武术大师表演得很精彩!中国功夫真是太神奇!” 2007年元月,俄罗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光明武学研究会亚利山德鲁?格拉捷斯基?弗拉基米尔罗维奇会长率武术代表团三访孙学孟,请求他亲授27名教练与学员昆仑派基本功。孙学孟在延兴小学与幼儿师范学校体育馆教学四天。最近,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杂志《伙伴》(俄文版画报)记者以《武术促进中俄两国友谊》为题彰显孙学孟为中俄友好年所作贡献。 2008年,他以《昆仑派武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8月16日,正式获得哈尔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随后,他又向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提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请求。2009年11月,黑龙江省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学孟申报的昆仑派无极门武功名列其中,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他在学术上也“术业有专攻”。他在数学系、化学系、生物系、计算机系等多个学院任教,为艺术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讲授《服饰市场学》、《财政管理学》等专业课程;主讲全校共选课《现代营销策略》、《服饰美学》等课程……至今,孙学孟先后发表文章百余篇,并用20年的时间写了128万字的纪实文学《玉石录》,来纪念自己的祖父。
吴迪,男,哈尔滨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3团(红五月农场)工程连,后调入五师乒乓球队。1972年获兵团首届乒乓球赛男子第三名,后调入沈阳军区乒乓球队,转业后回哈尔滨工作。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4.jpg 张德英,女,生于1952年9月6日,河南省南阳市人,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大学文化程度,湖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健将。现任上海天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张德英乒乓中心教练。 1964年入上海市业余体校学习;1966年,代表上海队夺得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女团冠军并进入国家队;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后调一师师部;1972年6月,代表农场参加全省比赛,一举夺得女单冠军,被招入省队。张德英第一次参加全国成年比赛(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获得女子双打第三名。1974年,她作为黑龙江省女队的一号主力,与队友协作,一举夺得全国锦标赛的团体冠军。1976年第三届全运会和1977年全国比赛中,又两次获得团体第三名;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被选入国家队,成为主力队员之一,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国访欧,出场19次,仅负一场; 1976年参加第三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获单打亚军,并与河南张立合作获双打亚军,与“八一”队李振恃合作获混双第三名;1977年,作为世界女子第3号种子选手,参加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第3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获单打第三名,并在女团决赛中战胜南朝鲜选手郑贤淑,为中国队取得冠军做出贡献;1978年,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洲运动会,获单打亚军,并与张立合作获双打冠军,与梁戈亮合作获混双打亚军;1979年,参加在朝鲜平壤举行的第35届乒乓球锦标赛,在女团决赛中以全胜的成绩为中国队夺取冠军立下战功,并获单打第三名,与张立合作获女双冠军;1980年在第五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上,再获两项冠军;1981年,张德英最后一次参加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之一,并与上海曹燕华合作获双打冠军。此后,离开中国乒坛,去了美国。1990年12月,被聘任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由张德英女士命名的“张德英乒乓中心”是上海天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并与张德英女士共同创办的。乒乓中心在卢湾体育馆和浦东源深体育中心,环境舒适,功能齐全,是上海目前一流的乒乓中心。
朱小梅,女,哈尔滨知青。1966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855农场),曾任学校体育教师。1972年,被招到沈阳军区解放军“八一”乒乓球队队员。后调到国家乒乓球队任教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