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53|回复: 3

“三毛”其人其事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0-4-1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毛”其人其事
――我熟悉的北大荒人(三)
(上海知青唐德华原创)

    我认识的“三毛”,不是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而是我的一位知青战友。他大名袁捍中,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 从小作为烈士子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三毛”其貌不扬,但多才多艺,初中时被包送到上音附中主修钢琴,期间曾在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中惟妙惟肖地扮演过三毛一角,遂得“三毛”这个绰号并逐渐叫开了。
    “三毛”和我同一天乘同一列火车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当时素不相识的我们相遇相识在33团机炮连。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同年6月,兵团奉命组建武装连队。我们33团组建了一个武装营,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炮连。彼时,三毛从工程连调到机炮连任卫生员,我也从11连调来当文书。我俩在连部班同食共寝整整6年。
    “三毛”是个称职的卫生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全科医生。他因手指先天不足不适合演奏钢琴而“弃乐从文”,高中考入家乡的三林中学,作为66届高中毕业生,不仅有一定文化基础,还脑子活络善于钻研。在团部医训班培训了3个月就能上岗。除了开药打针等日常诊疗,他还逐渐学会中医号脉、针灸、推拿和拔火罐等手艺。谁有个头疼脑热的,他这两下子还真管用。
    机炮连1970年3月第二次上珍宝岛前线当晚,全连只搭起一个帐篷,百余名指战员勉强挤在里面过夜。我们连部班则受命在公路旁守护弹药。3月的黑龙江依然冰天雪地,尽管连长分给我班每人两件皮大衣,仍难抵挡夜间零下20多度的刺骨寒风。熬夜值守,一宿未眠,我又冷又饿,第二天清晨胃突然剧痛。我痛苦地蹲下身子,握紧拳头捂着肚子,豆大的汗珠从脸颊两边滚落下来。“三毛”闻讯赶来。他把皮大衣铺在雪地上让我躺下,这儿摁摁、那儿敲敲,问我哪儿疼。随后解开我的棉袄,根据我叫疼的位置,将一根约20厘米的金针扎进我肚子,边不停捻针边推进,再点燃艾蒿熏灸。接着又在我腿上、耳朵上也扎了几针。约15分钟后疼痛感渐渐减轻,又过了15分钟竟奇迹般完全不痛了。“三毛”给我端来热乎乎的小米稀饭,让我稍微喝点休息一下就好了。真是神了,几枚金针解决了大问题!
    “三毛”不仅会治一般小毛小病,对接生、妇女不孕等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甚至还会做小手术。有一次,我干活时脚被铁钉扎了。开始没当回事,过了些日子,扎伤处鼓起个包,像鸡眼一样痛得脚不能着地。“三毛”看后说,里面可能发炎了,要做个小手术。我原想上团部医院治疗比较保险。“三毛”拉住我说:“这个我会。放心,保证你不疼。”他用碘酒给我消毒伤口后打上麻药,然后用手术刀轻轻划开一个小口子,小心翼翼地取出蛋黄一样的一个囊肿,最后缝合好。真的一点也不痛!“三毛”告诉我,休息几天就没事了。果不其然,一周后就拆线痊愈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三毛”和爱人小田在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中想方设法先后从黑龙江调回上海。
    “三毛”回到家乡——上海县卫生系统工作,曾任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小田在乡小学校执教,一家人总算安定下来。谁知好景不长。回沪不久,小田右脚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走路站立都困难,手术后才有所好转。1986年6月,小田又患了脑瘤,医生告诉“三毛”,小田的病很严重,只有3个月的生命。“三毛”心急如焚,陪着妻子到处求医。无奈脑瘤已长成鸡蛋大小,且位置不好无法手术,只能放射治疗。
    近两年放疗期间,他每次陪伴小田奔波于市中心的医院与浦东三林塘家里。无奈疗效有限,随着肿瘤压迫神经,小田意识不清,陷入昏迷,成了植物人。“三毛”随之以病房为家,天天守在妻子床边悉心照顾,晚上和衣而眠,靠在床边打个盹,生怕小田晚上有意外。儿子放学后也到病房做作业,一家三口就在病房里度日。“三毛”是医生,知道亲人的呼唤有可能唤醒昏迷的病人。他时时呼唤小田的名字,还自言自语地和她聊天。这时,“三毛”打听到北京宣武医院研制出一种新药——抗瘤丸。但这药是自费的,每月费用需五、六百元。这钱在当时对普通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巨款。“三毛”想只要能救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试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昏迷半年之久的小田竟奇迹般苏醒过来,“三毛”喜出望外。但小田长期卧床,导致基础性疾病频发,先后21次脑梗,身体每况愈下,数十次送医院急救。“三毛”每次都恳求医生全力抢救,不肯放弃,直到2012年10月小田去世。
    这是“三毛”一生中最漫长、最辛苦、最揪心的阶段。其间,1991年末我调回上海得知小田的病情后,每年都去看望。每次看到三毛一脸倦容,疲惫不堪,只能安慰几句,略表心意。“三毛”却说,即来之、则安之,有病治就是了。眼神里透出坚毅和刚强。整整26年,“三毛”一直无怨无悔地陪伴在妻子身边,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说起“三毛”和小田的结合,也有点传奇故事。他们原是三林中学同班同学。小田喜欢三毛,而三毛却另有心仪对象。1968年,“三毛”去黑龙江务农,本可留在上海工作的小田毅然放弃留沪机会,追着“三毛”也报名去了黑龙江。两人恰好被分在同一连队。随着时间推移,“三毛”被小田的执着和真情感动。下乡5年后,两人在“三毛”老家三林塘结婚成家,我们在沪探亲的知青都去吃喜酒道贺。当时结婚送礼很简单,送日用品居多。我们几个知青战友商量送一个“英雄”牌闹钟,但“送钟”与“送终”谐音,不吉利。经老人指点,加送一本书,这样在沪语中就变成有始(书)有终(钟),寓意新人白头偕老、相伴一生。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三毛”受聘在敬老院担任医生,看到老人们面对疫情心神不宁,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定留下来陪伴老人共克时艰。整整两个多月,他吃住在敬老院。老人们看到“三毛”医生一直值班寸步不离,心里踏实许多,恐慌情绪也渐渐消除。想家时,“三毛”就与儿子、孙子手机视频,看到家里情况安好,转头又把全部心思倾注在老人身上。
    如今,年逾古稀的“三毛”仍在虹口区一家敬老院做医生,像所有中国父亲一样,用自己并不硬朗的身体照拂子孙撑起家。他说,由于老伴的病,耽误了孩子,趁现在身体还可以,做一份工作,多挣一点钱给孩子作补偿吧。话里无不流露出丝丝无奈和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20-4-15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知青战友的感人故事,好人一生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0-4-15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20-4-15 08:09
分享知青战友的感人故事,好人一生平安。

谢谢园林姐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0-4-1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老人们面对疫情心神不宁,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定留下来陪伴老人共克时艰。整整两个多月,他吃住在敬老院。老人们看到“三毛”医生一直值班寸步不离,心里踏实许多,恐慌情绪也渐渐消除。想家时,“三毛”就与儿子、孙子手机视频,看到家里情况安好,转头又把全部心思倾注在老人身上。
点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7 17: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