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41|回复: 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复制链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0-1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10-1 22:25 编辑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3华诞的日子,我将我的知青战友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张一华曾刊登文汇报上“我与祖国共成长”栏目的一篇文章,【《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一个甲子的回望 】转载到这里,与大家共享。
       2008年,我们刚刚走过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我们又迎来了共和国的60华诞。60岁的共和国,风华正茂,恰如百年前梁启超所憧憬少年中国,“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而60岁的我,已是难掩白发,步入耳顺。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在60年的人生道路上,共和国的每一段辉煌,每一场风雨,都与我的成长息息相关,国家与个人的命运交织融铸,沿着时间的线条错综成记忆的脉络。回首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峥嵘岁月,那些人,那些事,仍然历历在目,耐人寻味。而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祖国边疆—— 北大荒度过的青春岁月。那时的自己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那时被人称作“土中之王”的黑土地却还是荒原千里,人迹罕至。垦荒者的日子五味杂陈,以苦为首,但艰苦的环境非但没有摧垮我的意志,却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磨练了我的性格,让我学会了从苦涩中体人生的真谛,学会了在激扬和失落过后复归平和与宽容。
     “沤麻”是当时在北大荒建设兵团“钢铁排”执行的一项艰巨任务。每年寒冬来临时,要凿开河面的坚冰,跳入冰下的河水,将粗麻埋人河底的淤泥中,待第二年开春时取出,制成的麻绳十匹马都拉不断。
       10月底的北大荒,已是大雪纷飞,气温降至零下20多度,河面上的冰已经厚得能过马车。我和“钢铁排”的战友们带着东北大红肠和62度的二锅头,坐着“55拖拉机”来到河边。大家先是拿着铁镐在河冰上围成一个圈,然后在冰上奋力刨开一个大洞,此时我们的额头上已是冒出了汗珠。放下铁镐,我们围在一起一顿豪饮,直到喝得酩酊大醉、烧得体内就像有一团火时才肯罢手。接着,脱去外衣,只穿一条游泳裤,拿了粗麻,跳入之前刨开的冰窟窿中,冰冷的河水立刻让人清醒万分,再一头潜入河底,用力将麻插到河底的淤泥底下,然后赶紧上岸,坐上“55拖拉机”回宿舍,喝一碗姜汤,盖上棉被在炕上好好睡上一觉。入水、挖泥、插麻、找准水面、出水,一系列动作要在几分钟内完成,否则就有性命之虞,而我们入水之前喝酒喝到天旋地转,就是为了抵御河水刺骨锥心的寒冷,这是当地老乡的土办法,也是在那种恶劣环境下最有效的办法。如果当时不喝醉就跳下河,那上来后必定感冒、发烧甚至有生命危险。
       就这样,几年下来,我的好酒量伴随着我的耐力、胆量和意志一起攀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离开北大荒后,我来到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经历过更艰难的事,也喝过更烈的酒,但我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也再没醉过酒。但是,和许多战友一样,我因此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与当年冰冷的河水相比,现在对我来说,阴雨天气带来的痛苦与不便更加清晰,有时严重到连鞋带都不能系……时光蹉跎!我们无怨无悔!冰天雪地毕竟锤炼了我们,天地熔炉毕竟陶冶了我们!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至今仍然魂牵梦萦的情感记忆。
       光阴荏苒,1973年,作为时代的幸运儿,我踏进复旦的校门,而今已度过36年。36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复旦给了充分的舞台,尽管也有甜酸苦辣、风风雨雨,但与我曾留下青春记忆的北大荒相比,那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我们是特殊的一代,时代潮流的变迁推动着我们渡过险滩,时而顺流、时而逆流;我们的作为也影响、改变着时代潮流的走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我们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面对共和国的开创者,我们无悔,因为在共和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勇敢地站出来,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60年甲子轮回,在回望过去的结点,我们重新出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于触手可及的今天,当整个世界都在想象中国未来的时候,我和同龄人的故事已接近尾声,但我仍甘愿倾尽自己的余热与绵力去完成报效祖国的使命。当然,我更希望将这一使命薪火相传,帮助新一代书写共和国未来的华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叶兰怡 发表于 2012-10-15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6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