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杨以明

国家公布300烈士简介(1——100)

[复制链接]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4-10-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3 09:39
张甲洲(张进思),字震亚,号平洋。1907年5月21日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张甲洲历任中国共产党北平 ...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舍身忘死,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大义勇为!愿他们的在天之灵永远安息!感谢杨以明的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3 09:48 编辑

                          李兰池

     (1898—1937),字锦卿,辽宁锦西县人,自幼好学,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五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进入奉军,东北易帜后,奉军改编为东北军,他凭借才干逐步升迁。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重新整编,李兰池任 国民党第57军112师336旅672团的上校团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淞沪战场局势紧迫,率部参加淞沪会战,移驻江苏淮阴,后又驻防南通、海门等地,守备长江左岸,李兰池升任112师336旅副 长。      
淞沪会战失利后,1937年11月我军逐步撤离上海,李兰池部集结于江苏靖江一带,参加江阴保卫战,与日军血战。
      日军为侵占南京,发动猛烈进攻,南京情况危急,李兰池将军所部急调保卫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于南京保卫战中牺牲,时年4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3 09:51 编辑

                    李伯蛟

       1897 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小东乡周家村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曾应科举,在蔡锷幕府任过私人秘书。但因父早逝,家境衰落,李伯蛟在青少年时代未受过教育。
      民国初年,军阀赵恒惕执掌湖南省政权,其部下独立混成旅旅长刘重威奉命驻扎邵阳,李伯蛟投身军旅。由于他苦练军事本领,机智勇敢,逐步被提升为班、排、连长等职。后因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将刘重威旅吞并, 李伯蛟改投第三师师长叶开鑫部。不久,叶开鑫与湖南省长赵恒惕先后下台,何键入湘主政,领有四个师,即十九师、三十四师、六十二师、六十三师。李伯蛟由六十三师营长、团长擢升为少将旅长。
        1935 年,李伯蛟率全旅驻扎邵阳县。对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东北,李伯蛟深为忧虑,对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抱有反感,对家人抱怨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难道这个道理一国之君不懂,成何体统! ”
       1937 年7 月全国抗战爆发后, 李伯蛟于11 月初奉命率旅进入上海金山卫沿海前线阻击日军登陆。淞沪会战自8 月始,敌我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连续交战数月,战斗异常惨烈。李伯蛟在战斗极度残酷、紧急、官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在最前线阵地督战指挥,鼓舞了抗日官兵的斗志。激战中,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40 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3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3 09:53 编辑

                        陈荣久

       男,汉族,1904年生,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三家子村人。
       1931年参加抗日救国军,任新编五连连长。
       1933年2月参加抗日救国游击军第四军,任军副官。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去苏联东方大学学习。
      1936年秋回国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
      1937年3月,率150余名战士在饶河大顶子山后天津班屏岭山下阻击300余人的日伪军讨伐队,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中弹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4-10-3 09:43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舍身忘死,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大义勇为!愿他们的在天之灵永 ...

整理先烈们的资料,对我是学习过程,是自我教育;介绍先烈的事迹,是我的责任。
大家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3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3 10:00 编辑

                      官惠民

      广东曲江人。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学习。毕业后,在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任特务连排长。
      1926年,随军北伐,先后参加进军长沙,攻占岳州、汀泗桥、贺胜桥及围攻武昌等著名战役,以功晋升连长、营长、中校团副等职。
      1932年初,入陆军大学第十期学习,对军事学术颇有造诣。
      1935年冬,调任第四军第九十师第五四○团上校团长,先后驻防于四川和贵州。
      淞沪会战爆发后,第四军奉命开赴前线。9月初,进入南翔线阵地,随即投入罗店争夺战。率部同日军进行多次恶战。后日军分三路猛攻中国军队阵地,炮火十分猛烈,战斗极为残酷。
      在官兵大量伤亡的情况下,毫不畏惧,亲自率领残部300余人向日军发起反冲锋,同日军展开肉搏战,终于守住阵地。
       10月初,奉命撤至嘉定附近休整补充。旋升任第九十师二七○旅少将旅长,奉命率部至南翔镇、马陆镇、石岗门间地区,接替第六十六军部队防线。旋奉调到嘉定县属之清水显一带布防,随即遭到日军的疯狂进攻。亲至前线一掩蔽部组织部队反击日军时,突有两发炮弹先后命中掩蔽部,壮烈殉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3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3 10:04 编辑

                   庞汉桢

      1901年出生于广西靖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宁分校毕业,参加过反袁战争和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时任第七军一七〇师五一〇旅少将旅长,
       率部参加淞沪会战。
       1937年10月19日夜,奉命接替五一七旅从谈家头至陈家行北端一线防务。22日,陈家行阵地被日军攻占。当夜,庞即率部由战头桥向陈家行阵地反攻。经过数次冲杀,终于将该阵地全部夺回。惟因所部伤亡过大,且十分疲劳,庞乃请派有力部队接防。当时除了五二六旅的一个营前来增援外,庞仍奉命率领余部固守原阵地。
       23日下午,日军再次发动进攻,向守军阵地猛烈炮击。庞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3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3 10:08 编辑

                   易安华

      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次年毕业,任军校宪兵教练所见习少尉队长,后调任中央宪兵团排长,参加北伐。
      1927年升任浙江警备司令部第三补充团上尉连长。
      1928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次年入中央教导队。毕业后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
      1930年中原大战后升任少校营长。次年,教导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七师,任该师第二六一旅五二二团中校团副。
       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军抗日。1933年冬,升任该团上校团长。
       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随八十七师围攻上海市区日军阵地,毙伤大量日军,遂任该师二五九旅旅长。
       11月,奉命撤离上海。后于镇江任戒严司令。
       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右翼阵地。9日,日军猛攻光华门、通济门、雨花台。
       10日午后,第九师团部分日军冲入光华门,占据沿街房屋。乃率部与该师二六一旅经过8个多小时血战,全歼入城日军。
       易安华与二六一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30余官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4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4 08:42 编辑

                            罗策群

     (1893-1937) 广东兴宁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中校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第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科毕业。历任参谋、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
       抗战爆发时任陆军66军159师475旅旅长,参加了淞沪会战,9月在刘行与日军血战9昼夜。又于杨木桥指挥击溃日军劲旅久留米师团,因功升任一五九师副师长;南京保卫战中该师在汤山阻击北上日军,罗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与日军血战两昼夜。
       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因师长谭邃有病先期过江,代行师长之职。曾率部在汤山阻击从京杭公路北上之敌两昼夜。
       12日夜,来自广东的六十六军、八十三军集合部队出太平门,沿京杭公路向皖南突围,率一五九师奉命打前锋,在紫金山北麓的岔路口遇敌阻击,数次冲击不果,罗策群高呼「丢那妈,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然後亲自率队向敌冲锋,不幸中弹殉国
       时年44岁。死后被追授为中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4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4 08:44 编辑

                      郑廷珍

       (1883~1937),民国独立第五旅旅长,追赠陆军中将,河南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人。
       1917年投军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和独立第五旅旅长等职,以其刚毅、勇敢、正直、廉洁和记忆力过人,深受冯玉祥器重。
       卢沟桥事变后,他亲赴南京请缨御寇,1937年10月,在山西忻口战役争夺南怀化高地的战斗中中殉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6 0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