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2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2 05:37 编辑

     150.玄言体:
      玄言之风,发端于曹魏,兴盛于西晋。东晋以后,山河破碎,门阀世族辖治朝事,虚无意识束缚一切,挥尘谈玄成为时尚。诗歌创作、合道、佛宏论以韵之,玄言篇什,理过其辞,八达诗人,放浪形骸,王羲之、谢安修事祓禊,曲水流觞,成《兰亭集》,江左诗坛,附庸风雅,玄言风盛,甚嚣尘上。大谢小谢,谢灵运、谢胱和谢惠连,以青松拔于灌木、白玉映于尘沙之势,破家族门风,破世俗名教,变革玄言体,独创山水诗。其诗清雅秀丽,透视心灵,折射社会,开一代诗风,使死气沉沉的诗坛获得勃勃生机,显示出文学创新的无限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2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2 11:38 编辑

      151.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2 21:18 编辑

      152.左思风力: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3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3 05:10 编辑

      153.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3 09:11 编辑

      154.正始体:
      三国曹魏后期的一种文学风貌 。因始于正始年间,故称之为正始体。其主要特征是崇尚老庄。作家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抒发道家志趣为主,脱离现实,以至开两晋“玄言诗”之先河,世称王何;另一派是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上承建安风骨,透露着不满现实的锋芒,世称嵇阮。王、何一派与建安文学传统已经脱节,开两晋玄虚之风。而嵇、阮一派继承建安文学的遗风,表现了时代的特色。他们的诗歌有比较深厚的内容,艺术技巧比较圆熟,成就大大超过前一派。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最优秀的代表。这两个派别的综合,就构成正始体的基本面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3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3 15:50 编辑

      155.太康体:
      西晋时期的诗体。“太康”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康诗歌一般以陆机、潘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比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往往失于雕琢,流于拙滞,笔力平弱。总之“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是这一时期诗人的总风格。
      不过每个作家仍有独特之处,“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张协以造语新颖,“巧构形似之言”著称。左思则在太康诗风中独树一帜,其诗内容充实,语言质朴,气势雄浑,“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不失汉魏遗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3 20:53 编辑

      156.元嘉体: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元嘉体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这三位诗人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辞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互相类似之处。
      谢灵运擅长写山水诗,以辞藻富赡,善于描写自然景物著称;颜延之以侍宴、应制之作居多,其特点是典雅、凝炼,往往雕琢过甚,用典过多,虽亦有写景之句;鲍照作品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远胜颜、谢。
      这三位诗人对齐梁诗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南齐书·文学传论》谈到齐梁诗文时,曾指出有三个流派,一派学谢灵运,一派学鲍照,另一派虽未指出具体人名,而说他们的特点是最讲究对仗和用典,显然指颜延之等人。
      这三位诗人在元嘉年间及以后一段时期确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诗改变了东晋多数诗人平典无味的玄言诗风,形成了注重辞藻、讲究对仗的共同趋向。比起齐梁诗来,他们的诗又都显得较为古奥和刚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4 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4 05:07 编辑

      157.游仙诗: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
      游仙诗的流行则是汉代以後的事。魏晋阶段,不仅道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亦相继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诗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游仙诗有专门的评说,至于钟嵘的《诗品》就更加细致地品评郭璞等人的作品风格。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4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4 13:33 编辑

      158.山水田园诗:
      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魏末晋初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寄言之德,托意玄珠”的玄言诗,其触发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风物为阐发玄理的契机。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山水诗形成以后,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
      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4 17:36 编辑

      159.永明体:
      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
      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一百余年间, 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1 10: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