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235|回复: 6

我的父亲

[复制链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8-8-27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逊克神枪手 于 2018-8-27 07:57 编辑

                         我 的 父 亲                                                                                                                 作者    刘宪荣    2018.06.11       父亲很少讲他自己的故事,我是从自己小时候的点滴记忆中,从父亲参加战役的纪念章中知道了父亲军旅生涯中参加的重要战役。1956年我8岁之后,父亲的经历我渐渐的大致清楚了,知道了父亲戎马倥偬,塞北垦荒的一生。             父亲刘景元生于1925年,老家在山东菏泽。父亲家境贫寒,靠给地主打长工维持生活,男人给地主种地,女人给地主织布,全家在苦难中挣扎度日。父亲因不堪忍受地主的奴役和压迫,不愿一辈子窝在家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天夜里瞒着家人偷偷的跑出去参了军。         以1956年为分水线,父亲的一生分为军旅和垦荒两个阶段。         父亲所在部队是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解放战争中父亲跟随刘邓大军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解放西南战役,解放华中南等重大战役。铁道兵部队组建后,父亲在铁道兵8506部队第六师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回国后参加修建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宝成铁路。


  1955年,解放军实行授衔制,这是父亲的上尉军衔,肩章和参加战役的纪念章及铁道兵纪念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向全国进军的过程中,国民党军已无法与人民解放军抗衡。1949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举行渡江作战,2月底执行渡江作战任务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到达长江边,进行作战训练及准备工作。父亲所在部队到了江边后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战士们学习游泳,武装泅渡,水上射击,掌握划桨撑船,修船补漏,自救互助,制作救生圈等技能。        通过训练,战士们对渡江作战充满信心,纷纷争当突击队员,表示“一定要把红旗插上长江南岸”!“江南立大功”!4月20日晚~21日晚,第二,三野战军百万雄师,先后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公里地段实施全线渡江,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命令第二野战军做向西南进军的准备工作,争取在年底或年底前占领贵阳,重庆及长江上游一带。刘邓大军于1949年8月19日发布向四川贵州进军的命令。父亲所在部队于12月11日起从川陕边向南直逼成都,12月30日成都被围之敌大部起义,一部顽抗被歼,小部逃往西昌,成都宣告解放。1950年3月12日发起西昌战役,27日解放西昌。之后,川,黔,滇,康(除昌都)全部解放。


参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1950年9月,美军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入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父亲所在的铁道兵六师入朝作战,父亲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铁道兵志愿军担负前进抢修任务。战士们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使朝鲜北方铁路通车里数不断延长,铁道兵面对美机的轰炸,以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昼夜轮换,连续工作,修了炸,炸了修,炸修循环,在朝鲜北方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障了战备物质运输囤积任务的完成。创造了战时铁路抢修的奇迹,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美援朝纪念(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送。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正值大发展时期,为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参加交通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军的一项重要任务。铁道兵部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移山填海,筑路架桥,为国家修建一条又一条钢铁大动脉,被国家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我父亲先后参加了黎湛铁路(广西黎塘至广东湛江),鹰厦铁路(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宝成铁路(陕西宝鸡至四川成都)的修建。施工中,要穿过武夷山,戴云山,穿越秦岭, 巴山,剑门山。地势险要,沿途要打穿上百座大山,填平数以百计的深谷。


  这是我们到广西贵县后照的全家福。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内形势基本稳定下来,军官家属可以随军。从此,我的童年开始走南闯北,看过风景秀丽的南方热带雨林,领略过塞北皑皑白雪的壮美风光,我在父亲的南征北战中渐渐长大。        当时父亲所在的铁道兵部队正在抢建黎湛铁路,指挥部设在广西贵县(现在的贵港市)。一开始我们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两个哥哥去贵县县城读小学,小学没有住宿条件,他们寄住在一户老百姓家里。老百姓把解放军叫大军,他们说:大军的孩子住我家,是我们的荣幸,我们一定对他好。买菜时会带着哥哥去,问喜欢吃什么菜,哥哥说喜欢吃藕,他就买藕。铁道线不断向前延伸,我们的家也不断随着铁道线向前移动。我们又搬家了,这次是住在山洞里面,山洞很大,可以住很多人。洞里还有一位原住民,是一位老僧人,待人很和蔼,他还邀请我和二哥到他的洞里去玩,我们看到他的洞里面供着许多精致的佛像,案上香炉仙雾缭绕,在昏暗的灯光下,既有一种神秘感,又给人一种至高至尊的感觉。        从我们住的山洞洞口往外看,是一片橘林,上面挂满金色的橘子,景色特别美。连队司号员每逢吹号时总是站在山坡上的一块大石头上面,冲锋号上的红绸子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动,嘹亮的军号声在山谷中回荡,那美丽的画面和电影中的镜头一样,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铁路延伸,家在移动,我们住的山洞也在换。我们住过的另一个山洞较小,是独立的,只住我们一家,洞口还安了门,这个洞让我永存记忆的是:正对洞口上边的石缝里长着一棵松树,这棵松树神奇的是,它长得特别小,可能不足一尺高,但是枝干挺立,据说已有数百年了,始终那样,被附近的居民传说成不老松,常会有人慕名而来拍照留念,他们拍照时总是让我把门关上。我就站在门旁边看他们拍照,这个山洞住的一点不寂寞(现在知道这棵松树所在的那块区域已经成为贵港市一处公园,叫南山公园)。       1956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这是父亲受衔后,身穿新式军装的照片,那时他刚过三十,高大挺拔,英姿勃勃。父亲高兴地去照相馆照了这张相片,留下了他英俊威武的珍贵镜头。遗憾的是这套军装没穿几个月,他们就响应国家号召,告别部队,挥师北上,开发建设北大荒了!


  随着黎湛铁路修建的延伸,鹰厦铁路的修建即将开始,我们的家从广西贵县(现在的贵港)转移到了福建沙县。沙县县城位于闽江的支流沙溪河的河边,我们住在老百姓的家里,这时我可以上学了。我小学五年级之前经常待学,尽管我七岁就上学,因学习成绩好还跳了一级,但到小学毕业时,我已经15岁了!       在沙县父亲经历了一件怵目惊心的大事。南方解放的较晚,地方形势复杂而严峻,福建又是打击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前哨阵地。没想到在部队竟然也出了一个反革命分子,见到军人就开枪,那天父亲接到报告后抽出手枪就往外冲,刚出门没几步,就遇到那个迎面而来的反革命分子,他立刻举枪向父亲射击,父亲本能地一闪,子弹打在了随后跟着的通讯员肩上。反革命朝父亲开枪后掉头就往附近的山上跑,战士们迅速围追过去,反革命分子的腿被战士击中,他自知难逃罪责,开枪自毙身亡。事情过去好多天后,父亲才给母亲讲了这件事情,我们都吓的呆住了,半天反应不过来。全国都解放好几年了,身边还有这样的反革命分子,仍有这样的危险发生,真是想不到。后来知道这个反革命分子是富家子弟,因为家乡土地革命,他家的一部分土地被分给了贫农,他对当地政府心存不满,于是干出了对军人进行报复的反革命行动。       完成黎湛铁路和鹰厦铁路的修建任务后,父亲又参加了宝成铁路的修建。        宝成铁路全长680公里,工程浩大,艰险困难。铁路要跨过溶江,沱江,嘉陵江,渭河;要穿过巴山,斜貫白雪皑皑的秦岭,英雄的铁道兵战士是在千山万水之间修铁路。


  1955年8月,王震将军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发北大荒的问题》的报告,短短一年时间,铁道兵九个师共1,7万多名复转官兵从南方挥师北上。        1956年8月,父亲带着我们随大部队从福建乘坐军列出发。车轮滚滚,日夜兼程,跨长江过黄河,穿山越岭一路向北,来到祖国最北方的漠漠荒原。这支庞大的军人队伍中,有一批师长,副师长,还有一大批团,营,连级干部,他们刚刚授衔不久,就离开了部队,汇集到人烟稀少的北大荒, 踏察荒原。他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在完达山南北麓摆开了战場。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苦干,战胜万难,开荒种地。短短的几年,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850农场开始,出现一批“8”字头农场,我父亲所在的农场是853农场。         1958年3月,党中央通过决议:《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于是,便出现了举世瞩目的10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壮举。它使人联想起原苏联对西伯利亚的移民开发,以及美国大队人马翻山越岭向西部地区的进军。       10万大军中数量最多的还是连,排长,所以有人说:1958年对北大荒来说,是尉官们的世界。他们大都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参军,这是垦荒史上最壮丽的一页。大部队进军,大面积铺开,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各地汇集边境县城,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兵百路,撒向漠漠大荒。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一场携家带口的进军,他们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10万官兵用双手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创造了垦殖史上的奇迹,树立了一座雄伟而壮丽的丰碑。         雁窝岛在853农场的西北端,三面是水,一面是沼泽。        1957年,新成立的853农场决定开发雁窝岛,建立分場。3月份北方的黑土地刚从沉睡中苏醒,我父亲在内的12人先遣队成员进岛。他们在岛上伐木,割草,很快搭起了几栋马架子,作为开荒队的队部。3月30日开荒队全体进入雁窝岛,英雄的战士们流汗甚至流血,筚路蓝缕,终于把雁窝岛开发出来。我们兄妹是岛上最早的孩子,在去往雁窝岛途中的老牛圈出生的杨小燕是岛上第一个公民,我三妹是岛上诞生的第二个公民。岛上没有学校,我大哥去宝清县读中学,我二哥去大和镇(现在的东兴镇)读小学,寄住在一户老百姓家里,我太小不能住宿,等待建立小学校。        我们到雁窝岛不久,岛被水围困与外界交通中断,为运物资和油料,开荒队决定从宝清河往下游飘运油桶,运至一个水泡子和宝清河的汇合处,这里是一片沼泽,即人们所说的大酱缸,战士罗海荣不幸遇难。我还记得那天父亲和战士们找到烈士的遗体,黄昏时被运回来的情景,父亲脸色凝重,眉毛紧促难过的样子,第二天,在连队的一块空地上开了追悼大会。我长大后曾看过一篇报道,罗海荣烈士的儿子罗进继承父亲的遗志,从家乡重庆来到雁窝岛,继续父亲建设北大荒的事业,我很感动。       东北的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北大荒的富饶,我小时候在雁窝岛的生活,充分见证了她的富饶,雁窝岛是富饶美丽北大荒的缩影。        四分場一连有一条河,河滩处有大片的水草,一片片的荷花,有一次父亲的战友带着我和哥哥划着小船去採菱角,小船在荷叶中慢慢穿行,一朵朵的荷花在我手下轻轻划过,现在回忆起来,那情景就像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镜头一样美丽。         当然,河流带来的并不都是美丽浪漫,有时也翻脸呈威风,给人脸色看!夏天河水暴涨,父亲要到河对岸的分场部开会,船不能过了。父亲要游过去,大家阻止不了,父亲脱下鞋和衣服顶在头上下到河里,一手扶着头顶上的衣服,一手划水向对岸游去。连队的同志,我和母亲都在岸上提心吊胆的看着他,只见他迎着浪艰难地一点一点的向前游着,直到看着他安全上岸。父亲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军人本色一生都是这样,从未改变。


  853农场四分场(場部在雁窝岛) 刚建成,新的战斗又要开始,开荒继续向北扩展:国家决定开发黑河垦区,建立军垦农场,屯垦戍边。       1960年,853农场选派108名干部,号称一百单八将,他们都是原来的10万官兵中的军人,奔赴黑河地区。        我们是坐“东方红”拖拉机从雁窝岛出发的,那天天气特别晴朗,我高兴地坐在拖拉机拉的大爬犁上,我早已习惯经常搬家的生活,每次搬家我都会很兴奋,对将要去的地方充满着好奇心。我看着漫山遍野的鲜花,很想跳下爬犁採一抱,可是我不敢,怕採完鲜花后上不来爬犁。        在总場集中后,出发前,每人发5斤饼干,我家7口人的饼干装了一面袋,108名干部及其家属几百人从总場出发,一路向北挺进!        经过旱路和水路的长途跋涉,经过在佳木斯和孙吴县的休整,1960年8月9日,黑河垦区第一农场成立!目标是建成一个机械化的国营农场。        我家在逊克县的逊河乡双河镇暂时住下来。我们住的屋子较大,每天晚饭后在我家的大炕上,连队的领导们围着炕桌坐下来,在煤油灯下研究工作,开荒计划,人事安排,地方协调,后勤保障这些都要研究到位,往往工作到很晚,有时我们就趴在炕上睡着了!我家里人除父亲之外,我们都是旁听者,我们见证着农场的诞生,发展,壮大,改制的基本过程。        刚建場,工作千头万绪,父亲忙于工作,经常是胡子很长了也没时间修理。有一天他正在新建连队工作,接到通知去黑河开会,由于那时交通不便,去黑河也很麻烦费时,父亲没来得及换衣服就赶路了,结果到黑河宾馆,工作人员看他的衣着不像来开会的人,被拦在外面,任凭父亲怎么解释硬是不让进去,后来会议组的人来证明才让进去。       1962年黑河垦区第一农场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逊克军马場,以农业为基础,养军马为主体,给部队提供优质骡马。体制归部队了,我们都很高兴,奔走相告,本来我们都是部队上的人。        当时总場部暂时驻扎在逊河乡。逊河一时热闹起来。当时我在逊河上小学,见证了这一过程。从各地招来的职工和各高校分配来的大学生云集到这里,我们经常看到大名鼎鼎的王云仙,李贯儒,傅明贤場长繁忙工作的身影,他们在这里办公,指挥建場工作。        马场建设热火朝天,风起云涌,开荒播种,盖房修路,商店,学校,医院,面粉加工厂相继建起来。         1963年,逊克军马場又分为第一军马場和第二军马場,父亲在第二军马場工作,这个体制很短暂,1964年两个军马場很快又合成一个军马場,下设一,二,三,四場。


代表逊克军马場参加逊克县鄂伦春族定居10年庆典活动颁发的纪念章


去北京开会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影


  父亲在一場工作时间较长。从1970年到1979年都在一場工作,在一个地方稳定居住9年没有搬家,这在父亲的工作生涯中是仅有的一次。        父亲和千千万万的老拓荒者们一样,在部队为中国的解放南征北战;在北大荒,从荒原走向荒原,从一个连队转向另一个新建连队,从一个农场调往另一个新建場,他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党把他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认真踏实勤奋地为党工作,我们也习惯了这种经常搬家的生活。我和哥哥经常是开学从双河去上学,放假回来时家在宁家屯,上学走时家在松树沟西岗第二军马場,回来时是北大沟的总場……我初中还没毕业,家又转移到一場。父亲一生的工作就是在崇山峻岭中为新中国修建铁路,在大漠荒原为国家经济建设辛勤拓荒。


证件照


在逊克军马場一場时的照片


  一个时代过去了!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不只是回忆他们的英雄事迹,回忆早晚会被时光遗忘掉,回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考!是传承!        铁道兵的精神是什么?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        北大荒的精神是什么?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父亲的精神是什么?除了铁道兵精神和北大荒精神,还有他个人性格的精神,我理解父亲的精神是:坚定信仰,坚强意志,克己奉公,鞠躬尽瘁。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发扬光大!我是荒二代,我经常会想起父亲的战斗历程,垦荒岁月;想起那一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志在四方,勇往直前的精神,想到这些,我都会更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更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心。        2015年,我去父亲艰苦创业的853农场和雁窝岛寻访父亲的足迹,在火车上遇到和我一样去寻找父亲拓荒足迹的两位铁道兵子女,我们都觉得很亲切也很激动,我们彼此懂得。到雁窝岛后,我才知道每年到雁窝岛去寻访的铁道兵子女很多,他们都是当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10万官兵的后代。在这里,我们不仅了解了父辈们艰苦创业的英雄事迹,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北大荒精神!我们荒二代不仅要学习继承北大荒精神,更要宣传和弘扬北大荒精神!英雄的铁道兵,光荣的10万官兵是共和国的功臣,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的风采!他们才是国家精神!



和来看望的一场同志在一起


我和父亲,儿子在安达的平房


我们兄妹七个和父母亲在山东菏泽的合影


父亲到安达,和来看望的军马場一場的战友们合影。


  1960年,我12岁离开853农场,2015年重回故地,去寻访父亲拓荒的足迹。55年,沧桑巨变。



853农场的場标


場标的创意说明


农场随处可见的10万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纪念标志


853农场办公楼前留影


董必武主席为雁窝岛的题字


四分場場部(雁窝岛)办公楼


办公楼前的雁雕


雁窝岛广场的宣传牌


雁窝岛展览馆


展览馆内的前言


开发雁窝岛的先驱者和领导者王震将军


董必武主席在为雁窝岛题字


记录着雁窝岛拓荒者的足迹


拓荒者们的荣誉


853农场公园中的王震将军的铜像


为纪念王震将军和10万官兵而建的将军山公园




雁窝岛将军山公园中的垦荒官兵群雕


群雕座前面的《雁乡铭志赋》






雁窝岛上的王震路和雁窝岛大街的标识,向人们昭示着对将军和拓荒者的敬仰和怀念。


1957年雁窝岛刚开发时,开荒者住的是马架子和茅草屋,如今农场职工住在漂亮的别墅。


雁窝岛湿地公园里拓荒者艰难创业的群雕,也是拓荒者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四分場一连是父亲参与开发建设的连队,也是四妹出生的地方,我也在那里上过小学,现在已变成农田。


  这里是“老牛圏”旧址,写有关雁窝岛的书都会提到这个老牛圏,因为这里有拓荒者的故事。杨民主的爱人在去往岛上的途中,腹中的孩子因路上颠簸,便急不可耐地提前在半路上老牛圈这个地方出生了!老牛圏其实就是一个草棚。没有接生员,是两个年轻人给接生的,用一个小裁紙刀切的脐带,这是岛上(其实还没有到岛上呢!)第一个出生的小公民。


  这张照片上的女性就是那个岛上出生的第一个小公民,她现在已经58岁了!我在前往雁窝岛的车上,和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女性说到我小时候也是雁窝岛上的,认识杨民主,他和我父亲都是开发雁窝岛最早的那批军人,他的女儿提前生在老牛圏,叫杨小燕!真是无巧不成书,她说:我就是杨小燕!我又高兴又激动。这时车到了雁窝岛,小燕的丈夫来接她,骑上摩托要走,想起来还没跟她合个影,就喊了一声:杨小燕!她一回头,我先生立刻用相机照了下来,留下这瞬间的珍贵镜头。


  去大和镇,寻找哥哥读过书的小学和寄住过的那家人家。大和镇现在已改名叫东兴村。1957年雁窝岛刚开发,还没有学校,大哥去宝清县读中学,二哥可能是三四年级,被送到大和镇读书,小学没有住宿条件,寄住在一户老百姓家里。我们这次寻访,只找到小学校,但没有找到那家人家。遇到一个老人,他说听说过这个事,但是那家人早已不在这里了!


雁窝岛美丽的湿地公园


雁窝岛宽阔平整的大道


途经852农场留影纪念


1957~1961大哥在宝清县读书。

  作者    刘宪荣        父亲很少讲他自己的故事,我是从自己小时候的点滴记忆中,从父亲参加战役的纪念章中知道了父亲军旅生涯中参加的重要战役。1956年我8岁之后,父亲的经历我渐渐的大致清楚了,知道了父亲戎马倥偬,塞北垦荒的一生。        父亲刘景元生于1925年,老家在山东菏泽。父亲家境贫寒,靠给地主打长工维持生活,男人给地主种地,女人给地主织布,全家在苦难中挣扎度日。父亲因不堪忍受地主的奴役和压迫,不愿一辈子窝在家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天夜里瞒着家人偷偷的跑出去参了军。         以1956年为分水线,父亲的一生分为军旅和垦荒两个阶段。         父亲所在部队是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解放战争中父亲跟随刘邓大军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解放西南战役,解放华中南等重大战役。铁道兵部队组建后,父亲在铁道兵8506部队第六师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回国后参加修建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宝成铁路。



  1955年,解放军实行授衔制,这是父亲的上尉军衔,肩章和参加战役的纪念章及铁道兵纪念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向全国进军的过程中,国民党军已无法与人民解放军抗衡。1949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举行渡江作战,2月底执行渡江作战任务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到达长江边,进行作战训练及准备工作。父亲所在部队到了江边后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战士们学习游泳,武装泅渡,水上射击,掌握划桨撑船,修船补漏,自救互助,制作救生圈等技能。        通过训练,战士们对渡江作战充满信心,纷纷争当突击队员,表示“一定要把红旗插上长江南岸”!“江南立大功”!4月20日晚~21日晚,第二,三野战军百万雄师,先后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公里地段实施全线渡江,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命令第二野战军做向西南进军的准备工作,争取在年底或年底前占领贵阳,重庆及长江上游一带。刘邓大军于1949年8月19日发布向四川贵州进军的命令。父亲所在部队于12月11日起从川陕边向南直逼成都,12月30日成都被围之敌大部起义,一部顽抗被歼,小部逃往西昌,成都宣告解放。1950年3月12日发起西昌战役,27日解放西昌。之后,川,黔,滇,康(除昌都)全部解放。


参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1950年9月,美军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入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父亲所在的铁道兵六师入朝作战,父亲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铁道兵志愿军担负前进抢修任务。战士们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使朝鲜北方铁路通车里数不断延长,铁道兵面对美机的轰炸,以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昼夜轮换,连续工作,修了炸,炸了修,炸修循环,在朝鲜北方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障了战备物质运输囤积任务的完成。创造了战时铁路抢修的奇迹,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美援朝纪念(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送。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正值大发展时期,为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参加交通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军的一项重要任务。铁道兵部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移山填海,筑路架桥,为国家修建一条又一条钢铁大动脉,被国家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我父亲先后参加了黎湛铁路(广西黎塘至广东湛江),鹰厦铁路(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宝成铁路(陕西宝鸡至四川成都)的修建。施工中,要穿过武夷山,戴云山,穿越秦岭, 巴山,剑门山。地势险要,沿途要打穿上百座大山,填平数以百计的深谷。


  这是我们到广西贵县后照的全家福。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内形势基本稳定下来,军官家属可以随军。从此,我的童年开始走南闯北,看过风景秀丽的南方热带雨林,领略过塞北皑皑白雪的壮美风光,我在父亲的南征北战中渐渐长大。        当时父亲所在的铁道兵部队正在抢建黎湛铁路,指挥部设在广西贵县(现在的贵港市)。一开始我们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两个哥哥去贵县县城读小学,小学没有住宿条件,他们寄住在一户老百姓家里。老百姓把解放军叫大军,他们说:大军的孩子住我家,是我们的荣幸,我们一定对他好。买菜时会带着哥哥去,问喜欢吃什么菜,哥哥说喜欢吃藕,他就买藕。铁道线不断向前延伸,我们的家也不断随着铁道线向前移动。我们又搬家了,这次是住在山洞里面,山洞很大,可以住很多人。洞里还有一位原住民,是一位老僧人,待人很和蔼,他还邀请我和二哥到他的洞里去玩,我们看到他的洞里面供着许多精致的佛像,案上香炉仙雾缭绕,在昏暗的灯光下,既有一种神秘感,又给人一种至高至尊的感觉。        从我们住的山洞洞口往外看,是一片橘林,上面挂满金色的橘子,景色特别美。连队司号员每逢吹号时总是站在山坡上的一块大石头上面,冲锋号上的红绸子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动,嘹亮的军号声在山谷中回荡,那美丽的画面和电影中的镜头一样,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铁路延伸,家在移动,我们住的山洞也在换。我们住过的另一个山洞较小,是独立的,只住我们一家,洞口还安了门,这个洞让我永存记忆的是:正对洞口上边的石缝里长着一棵松树,这棵松树神奇的是,它长得特别小,可能不足一尺高,但是枝干挺立,据说已有数百年了,始终那样,被附近的居民传说成不老松,常会有人慕名而来拍照留念,他们拍照时总是让我把门关上。我就站在门旁边看他们拍照,这个山洞住的一点不寂寞(现在知道这棵松树所在的那块区域已经成为贵港市一处公园,叫南山公园)。       1956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这是父亲受衔后,身穿新式军装的照片,那时他刚过三十,高大挺拔,英姿勃勃。父亲高兴地去照相馆照了这张相片,留下了他英俊威武的珍贵镜头。遗憾的是这套军装没穿几个月,他们就响应国家号召,告别部队,挥师北上,开发建设北大荒了!


  随着黎湛铁路修建的延伸,鹰厦铁路的修建即将开始,我们的家从广西贵县(现在的贵港)转移到了福建沙县。沙县县城位于闽江的支流沙溪河的河边,我们住在老百姓的家里,这时我可以上学了。我小学五年级之前经常待学,尽管我七岁就上学,因学习成绩好还跳了一级,但到小学毕业时,我已经15岁了!       在沙县父亲经历了一件怵目惊心的大事。南方解放的较晚,地方形势复杂而严峻,福建又是打击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前哨阵地。没想到在部队竟然也出了一个反革命分子,见到军人就开枪,那天父亲接到报告后抽出手枪就往外冲,刚出门没几步,就遇到那个迎面而来的反革命分子,他立刻举枪向父亲射击,父亲本能地一闪,子弹打在了随后跟着的通讯员肩上。反革命朝父亲开枪后掉头就往附近的山上跑,战士们迅速围追过去,反革命分子的腿被战士击中,他自知难逃罪责,开枪自毙身亡。事情过去好多天后,父亲才给母亲讲了这件事情,我们都吓的呆住了,半天反应不过来。全国都解放好几年了,身边还有这样的反革命分子,仍有这样的危险发生,真是想不到。后来知道这个反革命分子是富家子弟,因为家乡土地革命,他家的一部分土地被分给了贫农,他对当地政府心存不满,于是干出了对军人进行报复的反革命行动。       完成黎湛铁路和鹰厦铁路的修建任务后,父亲又参加了宝成铁路的修建。        宝成铁路全长680公里,工程浩大,艰险困难。铁路要跨过溶江,沱江,嘉陵江,渭河;要穿过巴山,斜貫白雪皑皑的秦岭,英雄的铁道兵战士是在千山万水之间修铁路。


  1955年8月,王震将军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发北大荒的问题》的报告,短短一年时间,铁道兵九个师共1,7万多名复转官兵从南方挥师北上。        1956年8月,父亲带着我们随大部队从福建乘坐军列出发。车轮滚滚,日夜兼程,跨长江过黄河,穿山越岭一路向北,来到祖国最北方的漠漠荒原。这支庞大的军人队伍中,有一批师长,副师长,还有一大批团,营,连级干部,他们刚刚授衔不久,就离开了部队,汇集到人烟稀少的北大荒, 踏察荒原。他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在完达山南北麓摆开了战場。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苦干,战胜万难,开荒种地。短短的几年,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850农场开始,出现一批“8”字头农场,我父亲所在的农场是853农场。         1958年3月,党中央通过决议:《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于是,便出现了举世瞩目的10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壮举。它使人联想起原苏联对西伯利亚的移民开发,以及美国大队人马翻山越岭向西部地区的进军。       10万大军中数量最多的还是连,排长,所以有人说:1958年对北大荒来说,是尉官们的世界。他们大都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参军,这是垦荒史上最壮丽的一页。大部队进军,大面积铺开,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各地汇集边境县城,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兵百路,撒向漠漠大荒。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一场携家带口的进军,他们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10万官兵用双手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创造了垦殖史上的奇迹,树立了一座雄伟而壮丽的丰碑。         雁窝岛在853农场的西北端,三面是水,一面是沼泽。        1957年,新成立的853农场决定开发雁窝岛,建立分場。3月份北方的黑土地刚从沉睡中苏醒,我父亲在内的12人先遣队成员进岛。他们在岛上伐木,割草,很快搭起了几栋马架子,作为开荒队的队部。3月30日开荒队全体进入雁窝岛,英雄的战士们流汗甚至流血,筚路蓝缕,终于把雁窝岛开发出来。我们兄妹是岛上最早的孩子,在去往雁窝岛途中的老牛圈出生的杨小燕是岛上第一个公民,我三妹是岛上诞生的第二个公民。岛上没有学校,我大哥去宝清县读中学,我二哥去大和镇(现在的东兴镇)读小学,寄住在一户老百姓家里,我太小不能住宿,等待建立小学校。        我们到雁窝岛不久,岛被水围困与外界交通中断,为运物资和油料,开荒队决定从宝清河往下游飘运油桶,运至一个水泡子和宝清河的汇合处,这里是一片沼泽,即人们所说的大酱缸,战士罗海荣不幸遇难。我还记得那天父亲和战士们找到烈士的遗体,黄昏时被运回来的情景,父亲脸色凝重,眉毛紧促难过的样子,第二天,在连队的一块空地上开了追悼大会。我长大后曾看过一篇报道,罗海荣烈士的儿子罗进继承父亲的遗志,从家乡重庆来到雁窝岛,继续父亲建设北大荒的事业,我很感动。       东北的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北大荒的富饶,我小时候在雁窝岛的生活,充分见证了她的富饶,雁窝岛是富饶美丽北大荒的缩影。        四分場一连有一条河,河滩处有大片的水草,一片片的荷花,有一次父亲的战友带着我和哥哥划着小船去採菱角,小船在荷叶中慢慢穿行,一朵朵的荷花在我手下轻轻划过,现在回忆起来,那情景就像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镜头一样美丽。         当然,河流带来的并不都是美丽浪漫,有时也翻脸呈威风,给人脸色看!夏天河水暴涨,父亲要到河对岸的分场部开会,船不能过了。父亲要游过去,大家阻止不了,父亲脱下鞋和衣服顶在头上下到河里,一手扶着头顶上的衣服,一手划水向对岸游去。连队的同志,我和母亲都在岸上提心吊胆的看着他,只见他迎着浪艰难地一点一点的向前游着,直到看着他安全上岸。父亲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军人本色一生都是这样,从未改变。


  853农场四分场(場部在雁窝岛) 刚建成,新的战斗又要开始,开荒继续向北扩展:国家决定开发黑河垦区,建立军垦农场,屯垦戍边。       1960年,853农场选派108名干部,号称一百单八将,他们都是原来的10万官兵中的军人,奔赴黑河地区。        我们是坐“东方红”拖拉机从雁窝岛出发的,那天天气特别晴朗,我高兴地坐在拖拉机拉的大爬犁上,我早已习惯经常搬家的生活,每次搬家我都会很兴奋,对将要去的地方充满着好奇心。我看着漫山遍野的鲜花,很想跳下爬犁採一抱,可是我不敢,怕採完鲜花后上不来爬犁。        在总場集中后,出发前,每人发5斤饼干,我家7口人的饼干装了一面袋,108名干部及其家属几百人从总場出发,一路向北挺进!        经过旱路和水路的长途跋涉,经过在佳木斯和孙吴县的休整,1960年8月9日,黑河垦区第一农场成立!目标是建成一个机械化的国营农场。        我家在逊克县的逊河乡双河镇暂时住下来。我们住的屋子较大,每天晚饭后在我家的大炕上,连队的领导们围着炕桌坐下来,在煤油灯下研究工作,开荒计划,人事安排,地方协调,后勤保障这些都要研究到位,往往工作到很晚,有时我们就趴在炕上睡着了!我家里人除父亲之外,我们都是旁听者,我们见证着农场的诞生,发展,壮大,改制的基本过程。        刚建場,工作千头万绪,父亲忙于工作,经常是胡子很长了也没时间修理。有一天他正在新建连队工作,接到通知去黑河开会,由于那时交通不便,去黑河也很麻烦费时,父亲没来得及换衣服就赶路了,结果到黑河宾馆,工作人员看他的衣着不像来开会的人,被拦在外面,任凭父亲怎么解释硬是不让进去,后来会议组的人来证明才让进去。       1962年黑河垦区第一农场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逊克军马場,以农业为基础,养军马为主体,给部队提供优质骡马。体制归部队了,我们都很高兴,奔走相告,本来我们都是部队上的人。        当时总場部暂时驻扎在逊河乡。逊河一时热闹起来。当时我在逊河上小学,见证了这一过程。从各地招来的职工和各高校分配来的大学生云集到这里,我们经常看到大名鼎鼎的王云仙,李贯儒,傅明贤場长繁忙工作的身影,他们在这里办公,指挥建場工作。        马场建设热火朝天,风起云涌,开荒播种,盖房修路,商店,学校,医院,面粉加工厂相继建起来。         1963年,逊克军马場又分为第一军马場和第二军马場,父亲在第二军马場工作,这个体制很短暂,1964年两个军马場很快又合成一个军马場,下设一,二,三,四場。


代表逊克军马場参加逊克县鄂伦春族定居10年庆典活动颁发的纪念章


去北京开会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影


  父亲在一場工作时间较长。从1970年到1979年都在一場工作,在一个地方稳定居住9年没有搬家,这在父亲的工作生涯中是仅有的一次。        父亲和千千万万的老拓荒者们一样,在部队为中国的解放南征北战;在北大荒,从荒原走向荒原,从一个连队转向另一个新建连队,从一个农场调往另一个新建場,他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党把他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认真踏实勤奋地为党工作,我们也习惯了这种经常搬家的生活。我和哥哥经常是开学从双河去上学,放假回来时家在宁家屯,上学走时家在松树沟西岗第二军马場,回来时是北大沟的总場……我初中还没毕业,家又转移到一場。父亲一生的工作就是在崇山峻岭中为新中国修建铁路,在大漠荒原为国家经济建设辛勤拓荒。


证件照


在逊克军马場一場时的照片


  一个时代过去了!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不只是回忆他们的英雄事迹,回忆早晚会被时光遗忘掉,回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考!是传承!        铁道兵的精神是什么?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        北大荒的精神是什么?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父亲的精神是什么?除了铁道兵精神和北大荒精神,还有他个人性格的精神,我理解父亲的精神是:坚定信仰,坚强意志,克己奉公,鞠躬尽瘁。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发扬光大!我是荒二代,我经常会想起父亲的战斗历程,垦荒岁月;想起那一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志在四方,勇往直前的精神,想到这些,我都会更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更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心。        2015年,我去父亲艰苦创业的853农场和雁窝岛寻访父亲的足迹,在火车上遇到和我一样去寻找父亲拓荒足迹的两位铁道兵子女,我们都觉得很亲切也很激动,我们彼此懂得。到雁窝岛后,我才知道每年到雁窝岛去寻访的铁道兵子女很多,他们都是当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10万官兵的后代。在这里,我们不仅了解了父辈们艰苦创业的英雄事迹,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北大荒精神!我们荒二代不仅要学习继承北大荒精神,更要宣传和弘扬北大荒精神!英雄的铁道兵,光荣的10万官兵是共和国的功臣,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的风采!他们才是国家精神!



和来看望的一场同志在一起


我和父亲,儿子在安达的平房


我们兄妹七个和父母亲在山东菏泽的合影


父亲到安达,和来看望的军马場一場的战友们合影。


  1960年,我12岁离开853农场,2015年重回故地,去寻访父亲拓荒的足迹。55年,沧桑巨变。



853农场的場标


場标的创意说明


农场随处可见的10万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纪念标志


853农场办公楼前留影


董必武主席为雁窝岛的题字


四分場場部(雁窝岛)办公楼


办公楼前的雁雕


雁窝岛广场的宣传牌


雁窝岛展览馆


展览馆内的前言


开发雁窝岛的先驱者和领导者王震将军


董必武主席在为雁窝岛题字


记录着雁窝岛拓荒者的足迹


拓荒者们的荣誉


853农场公园中的王震将军的铜像


为纪念王震将军和10万官兵而建的将军山公园




雁窝岛将军山公园中的垦荒官兵群雕


群雕座前面的《雁乡铭志赋》






雁窝岛上的王震路和雁窝岛大街的标识,向人们昭示着对将军和拓荒者的敬仰和怀念。


1957年雁窝岛刚开发时,开荒者住的是马架子和茅草屋,如今农场职工住在漂亮的别墅。


雁窝岛湿地公园里拓荒者艰难创业的群雕,也是拓荒者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四分場一连是父亲参与开发建设的连队,也是四妹出生的地方,我也在那里上过小学,现在已变成农田。


  这里是“老牛圏”旧址,写有关雁窝岛的书都会提到这个老牛圏,因为这里有拓荒者的故事。杨民主的爱人在去往岛上的途中,腹中的孩子因路上颠簸,便急不可耐地提前在半路上老牛圈这个地方出生了!老牛圏其实就是一个草棚。没有接生员,是两个年轻人给接生的,用一个小裁紙刀切的脐带,这是岛上(其实还没有到岛上呢!)第一个出生的小公民。


  这张照片上的女性就是那个岛上出生的第一个小公民,她现在已经58岁了!我在前往雁窝岛的车上,和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女性说到我小时候也是雁窝岛上的,认识杨民主,他和我父亲都是开发雁窝岛最早的那批军人,他的女儿提前生在老牛圏,叫杨小燕!真是无巧不成书,她说:我就是杨小燕!我又高兴又激动。这时车到了雁窝岛,小燕的丈夫来接她,骑上摩托要走,想起来还没跟她合个影,就喊了一声:杨小燕!她一回头,我先生立刻用相机照了下来,留下这瞬间的珍贵镜头。


  去大和镇,寻找哥哥读过书的小学和寄住过的那家人家。大和镇现在已改名叫东兴村。1957年雁窝岛刚开发,还没有学校,大哥去宝清县读中学,二哥可能是三四年级,被送到大和镇读书,小学没有住宿条件,寄住在一户老百姓家里。我们这次寻访,只找到小学校,但没有找到那家人家。遇到一个老人,他说听说过这个事,但是那家人早已不在这里了!


雁窝岛美丽的湿地公园


雁窝岛宽阔平整的大道


途经852农场留影纪念


1957~1961大哥在宝清县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8-8-2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8-8-27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刘宪荣系原逊克军马场一场场长刘景元同志的女儿,她出生后就跟随父亲转战南北,尤其见证了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的艰难历程。《我的父亲》缅怀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父亲,而是十万英杰的精神和壮举。《我的父亲》虽然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军人、老拓荒者的英雄历史。这不仅只是十万官兵奋战北大荒一个缩影,而是十万官兵在北大荒的艰苦奋斗经历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又奉献了子孙的壮举而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历史史诗。
     《我的父亲》在我场知青群一发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知青与垦荒二代们纷纷点赞并发表感想,纪奠拓荒前辈英灵,缅怀前辈的丰功伟绩,决心把北大荒精神及知青精神传承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8-8-2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园林 于 2018-8-27 21:29 编辑

细细赏读《我的父亲》为刘宪荣大姐那种不怕艰苦,为国家为党为人民,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教干啥就干啥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刘大姐也是跟随老父亲转战祖国大江南北,跟随十万转业大军,开发建设北大荒。刘大姐堪称我们知青的先驱者。这是一篇值得传颂的佳作,为刘大姐有这样的老父亲老英雄家长楷模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8-8-27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道路,英雄的足迹,光辉的今天,难忘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范学新 发表于 2018-8-2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铁道兵——一代英豪,无私奉献,功勋卓著,永垂青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8-8-29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10万官兵用双手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创造了垦殖史上的奇迹,树立了一座雄伟而壮丽的丰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0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