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374|回复: 6

(1738) 伟大的《列宁格勒》交响曲不容恶搞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8-7-12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38) 伟大的《列宁格勒》交响曲不容恶搞   
001.jpg 003.jpg
     在娱乐至上思潮的影响下,国内宣传舆论和演艺圈不断泛出平庸、垃圾、恶搞之类的东西,散布精神的腐败。比如前些日子恶搞《黄河大合唱》已让国人愤慨和抵制。有人刚刚看到的所谓的“鬼子进村”的视频其实不是刚刚流传的,几年前就有那个段子说什么:今天才知道,这本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是歌颂二战期间苏军奋力抗击德寇的,而在我国的电影里通常被用为“鬼子进村”的前奏曲。
     乍一听,这支外国交响乐队演奏的就是《鬼子进村曲》啊!怎么可能是《列宁格勒》呢?
      要知道,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平原游击队》中有一段著名的“鬼子进村曲”,后来,在国内很多的抗战电影均有引用。甚至民间有些结婚典礼请新郎新娘介绍人出场时,乐队也恶搞演奏这样的曲子。
      喜欢听交响乐、管弦乐的我在前几年就查到前苏联完整的肖斯塔科维奇著名的第七交响乐《列宁格勒交响曲》,为写这篇文章,我又在网上重新再听一遍令人震撼的长达75分钟的交响曲,根本就没有“鬼子进村”那样的曲子。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描写二战时德国人进攻列宁格勒时的情景,有一段主题用小军鼓和管乐演奏。但国内有人故意给《列宁格勒交响曲》配上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那段“鬼子进村曲”。制作者特意将曲子的节奏与画面合拍,完全是主观故意,混淆视听!
     在前苏联著名的音乐巨匠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列宁格勒》第一乐章《War战争》中,是奏鸣曲式中庸的小快板。首先呈示出“人的主题”,描绘的是战争之前安宁的生活。小提琴明朗平稳地奏出主题,接着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常见的气息很长的木管独白。
     突然,远方传来的鼓声击碎了和平的美梦,出现了进行曲风格的“战争主题”。
     在发展部中,用了一个很长的“侵略插段”,先是很轻微的小鼓敲击,后出现由长笛开始的旋律,此旋律单调地反复了11次,每次的配器都有变化,气氛越来越紧张,使人联想到普鲁士的军队进行曲,据以前的解说是象征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
     再来看看曲调:
     列宁格勒的“德军进犯”曲调是:1  21  5  5| 121  6 6|
    《平原游击队》鬼子进村是:6  76  4  3|  4 31   7   6……
      只能说节奏一致,但完全不是一首曲子。
      那个视频段子因为特意制作,将苏联伟大的爱国主义乐曲《列宁格勒交响曲》配上鬼子进村的音乐,再配合说明文字:“二战期间苏军奋力抗击德寇的,而在我国的电影里通常被用为鬼子进村的前奏曲”段子进行传播,完全是带着十足的恶意!
      一来,可以将我们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老电影抹黑得一无是处,二来也可以顺道抹黑当年苏联的爱国主义作品,居然是鬼子进村的曲调,这想要给绝大多数不懂音乐的人,是要造成多大的“误解”?是要国民对近代历史文化意识造成多大的分裂??
转发国内一位指挥家的网文:
“列宁格勒”:围城中的最强音
     1941年7月,德国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并于9月由进攻转为围攻。至第二年7月,列宁格勒面临困境,条件极为恶劣,已有43万人死于饥饿。在极端困苦、极其艰辛危险的时刻,肖斯塔科维奇在枪炮呼啸声中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曾多次指挥“列宁格勒”并对该曲有深入研究的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指挥家张国勇撰文,为读者揭开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神秘面纱。
在900天的围困中产生
     我在俄罗斯留学4年期间,恰逢1995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那时俄罗斯已从前苏联转制,东西方冷战硝烟渐淡,对“二战”得失的评价更加客观。在庆祝胜利的同时,揭秘了更多战争惨烈的事实以及过去鲜有提及的战争初期因高层判断失误而造成的重大损失。也就是在那一年,我第一次在胜利广场观看了阅兵(所有的参阅部队和装备从这里出发去红场),第一次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现场欣赏了杨松斯指挥圣彼得堡爱乐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无比震撼,印象深刻。音乐所产生的强大力量让血气方刚的我只恨自己没能生在那个时代,有机会上战场浴血拼搏,只能暗自下决心,学成回国的第一部作品一定要演这部交响曲。于是在1997年回国的第一场音乐会,我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了此曲,了却了留学时的心愿。这在国内大多数乐团的曲目还停留在贝多芬“命运”和德沃夏克“新世界”的当时,也算是一个不小的事件。
    列宁格勒太伟大,因为苏联军民在弹尽粮绝、天寒地冻的情况下顶住了德国纳粹军队长达900天的围困;列宁格勒太悲壮,因为枪林弹雨中红军官兵牺牲成千上万,饥寒交迫中倒下平民百姓不计其数。《第七交响曲》就是在这最艰难的时刻应运而生。它极大地鼓舞了列宁格勒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战斗的必胜信念。
     这是一部集技巧性和可听性于一身的宏篇巨作。第一乐章的和平与入侵,第二乐章的宁静与叫嚣,第三乐章的哀怨与奋起,第四乐章的信念与希望,随着音乐的流动,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场景画面在眼前闪过。正因如此,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邀请俄罗斯著名芭蕾编导安德烈·彼得罗夫与上海歌剧院合作,策划制作了交响舞蹈《列宁格勒》,用的就是这部交响曲,达到了听觉和视觉的极强双重冲击感。在此70周年之际,我又分别指挥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乐团和青岛交响乐团,三次推出了这部伟大作品。

演绎“列宁格勒”绝非易事
    演绎“列宁格勒”交响曲,对于指挥和乐队来说并非易事。丰富的音乐形象,多变的复合节拍,史诗般的作品篇幅(音乐长度73分钟),随时出现的张力和爆发对乐手的心力和体力都是严峻的考验。当然,梳理结构,把握速度,不让73分钟的音乐显露任何冗长繁缛,不使听众产生审美疲劳,无疑对指挥家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我个人认为,演绎好这部巨作的最关键之处莫过于对那段历史的熟识以及对作曲家内心世界的剖析。历史不会重演,战争更不能再现,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才能达到效果。4年的留学经历为我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赴俄留学前,我已做好计划,认准目标,出于个人的审美和对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偏好,我选择了曾是作曲家好友并与之共事多年、同时担任作曲家多部作品首演的指挥大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作为自己的导师。这4年间,我的学习重点就是研究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回国后,又获得机会与大提琴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一起工作,多日的朝夕相处也让我受益匪浅。留学期间,恰逢作曲家诞辰90周年纪念,我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学术活动和音乐会。此外还阅读了作曲家的书信集、回忆录、二战史、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以及参观了众多的卫国战争纪念馆。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数倚靠当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厮杀最为惨烈的马马耶夫山冈而建的纪念堂。山顶上矗立着高耸入云的自由女神像,沿阶梯而上,一路的雕塑群讲述着英雄的往事,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山顶将至时,忽现一个山洞,曲折进入,隐约传来舒曼《梦幻曲》的无伴奏合唱。循声而去,音量渐增。猛一拐弯,但见一座点着长明火的巨大灵堂。环形四壁上用金色镌刻着数以万计阵亡苏军将士的名字,瞬时眼泪喷涌而出。用任何语言来赞美苏联军民抗击入侵的悲壮与伟大都显得那样苍白,而后人用无限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之添色,使之升华也是一份责任。
1942年的列宁格勒 三分之二的音乐家已战死疆场
     1995年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了一部介绍“列宁格勒”交响曲专题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众多鲜为人知的画面。为了鼓舞士气,增强必胜的信念,无论条件多艰苦,都要完成这部交响曲在被德军重重包围的列宁格勒的首演,统帅部下令把所有在前线作战的前乐团音乐家召回。于是画面中便出现了满脸污垢,衣衫褴褛,一手扛枪一手拎着乐器的乐手。为保证音乐会不被炮火干扰,红军5000门大炮向德军阵地倾泻数万发炮弹,换来了两个小时的宁静。最令人动容的是,战后在当年首演的音乐厅再次奏响这部旷世之作时,参加首演的三分之二的音乐家都已战死疆场,在他们当年的座位上,摆放着他们的钢盔、军装、乐器等遗物和鲜花。当我每次指挥这部交响曲时,心中满满的都是故事,都是眼泪。
     今天我们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不只是感叹他超高的作曲技法,美妙的旋律和声以及缜密的结构布局和逻辑性,还要发掘它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思想,更要了解作曲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扬善弃恶的正义感。肖斯塔科维奇告诉我们:当音乐在追求真理、呼唤正义、崇尚高贵、播撒爱心的轨道上前行,洋溢着火一般的正能量时,它的力量是无穷的。
附:音乐导赏 | 列宁格勒交响曲
粗暴而沉重的和弦
嘲讽并战栗着
战争令人胆寒的脚步声
荡气回肠
对往昔的回忆
坍塌在永无休止的乐章之中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Op.60,作于1941年。这部作品创作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当时列宁格勒正遭德国法西斯的围攻,此曲表现苏联军民的浴血奋战,所以称为《列宁格勒交响曲》。堪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
    1941年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入侵苏维埃共和国(苏联)。在短短的五个月的时间里便包围了列宁格勒直逼莫斯科。
     在围困列宁格勒的几百天里每天用大量的炮弹轰炸这座城市。而列宁格勒的人民全体总动员,与法西斯展开生死拼搏的浴血奋战。战争的残酷令人想象不到……..
在那极端困苦极其艰辛危险的时期,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非常艰难的状态下开始创作这首注定是不朽的音乐诗篇。
     他说:“我要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依然活着,我们必将胜利!”当作曲家完成这个伟大的作品时,演奏却十分困难。
     首先是敌军炮火的轰炸,每天都遭受几百吨炸弹的轰炸,安全很难保证;
然后是演奏人员的匮乏,那时的城区几乎全民皆兵,那还有音乐演奏员;
     其次是演奏场地,敌军距市区最近只有几公里。
     为鼓舞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志,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苏军派人到前线逐个寻找当年乐团的乐手并把他们安全撤回市区秘密进行排练,修缮演出场地,甚至用军用飞机运送总谱。
     音乐会演出之前,苏军最高指挥部下达了重创敌人的命令,一时间苏军阵地大炮齐鸣,用所有的炮火对敌军进行猛烈的轰击。强大的炮火换来的是短暂的宁静。
     此时音乐开始!人民走出掩体,走上大街,聆听广播转播的音乐。人们在这部伟大的音乐史诗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树立了必胜的信心。
     第一乐章——小快板,这个乐章表现的是和平与战争的对比。先以田园抒情的旋律,描述大自然迷人的景象,然后是着名的侵略插部,表现侵略者的脚步,主题有11次变奏,脚步声在小鼓中贯穿始终,反复敲击175次,然后是表现列宁格勒军民奋起捍卫俄罗斯的音乐,主部主题再现时,充满悲壮气息,像是为牺牲的战士们唱出的安魂曲。
     第二乐章——中板,是俄罗斯人面对战争废墟而唱的悲歌,肖斯塔科维奇说,是“战事带来的巨大悲伤,使生活艰难,无限悲伤,无数眼泪”。
     第三乐章——柔板,是以柔板表达”对大自然的回忆和陶醉。这个乐章的写作,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战火的背景下过35岁生日的时刻。当时他与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有人拿来一瓶藏在地下的伏特加,有人带来黑面包皮,而肖斯塔科维奇自己只能拿出一些土豆,这里多是对战前美好的回忆。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这个乐章是对英雄的颂歌和对胜利远景的展望。
     罗斯福的特使谈建立第二战场问题时,罗斯福的特使曾经说:“罗斯福总统认为肖氏是最伟大的音乐家!”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的,1945年,美国为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演奏了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
     1975年8月9日,肖氏在莫斯科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8-7-1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以正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8-7-13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文。谢谢介绍!祝快乐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范学新 发表于 2018-7-13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原历史,反对恶搞,匡扶正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文喜 发表于 2018-7-1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可能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文喜 发表于 2018-7-1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可能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兰 发表于 2018-7-14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鹏站长精彩详细的介绍,学习知识。辛苦了大鹏老师!祝你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6 0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