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502|回复: 2

凡人逸事(28)——十七连的峥嵘岁月(十三)、 帐篷里的八月十五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18-6-9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8-6-10 09:03 编辑

                 帐篷里的八月十五

   1969年5月,17 连开始建点,陆续从四连、五连、八连、九连、十二连等老连队调来一批66.3老兵和知青骨干组建连队。在离地方乌云煤矿一百多米远的一块平坦地方,我们先后搭起三座帐篷,连部食堂在中间,男女宿舍在两侧,一字排开,这就是我们的新家。
   八月初,一批上海、天津、哈尔滨下乡知青陆续充实连队,基本达到了连队建制规模。这一百多号人全都住在帐篷里。
   帐篷里搭的是对面铺,床是用山上砍伐的木杆搭起来的,床上铺的是用“小叶樟”编织的草廉和玉米杆炕席。搭床的木杆大多是黑白桦木和杨木,连皮都没有扒,常常渗出树液,清爽甘甜,那可是上等的桦树汁、杨树汁,纯天然,真绿色;有些木杆没有“死”,还顽强地活着,不时从蓬上床下、犄角旮旯长出嫩芽新叶来。床下水汪汪的地皮上,长着绿茵茵的小草。一到雨天过后,还有空山水从床下潺潺流过,青蛙、蜥蜴等是帐篷里不请自到的常客。
   帐篷四周长着一人多高的薅草,是滋生蚊蝇的天然温床。每当艳阳高照的中午,成群结队的瞎蠓扑到窗户上,象蜂窝上的蜜蜂一样密集,好气的战士一中午就能抓一脸盆。最大的瞎蠓,一个火柴盒只能装一只,可能够得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说起住帐篷,那可不是一般的“享受”。晴天,太阳照上几小时,帐篷里闷热难耐,简直就是一个大蒸笼;雨天,帐篷里阴冷潮湿,没有一点热乎气。住帐篷,虽说每人都有蚊帐,但总免不了进蚊子、挨盯咬。因为,晚上总要起夜、站岗;每人的铺位只有60公分,翻身打把势、蹬开别人的蚊帐也再所难免。蚊帐里进几个蚊子,对有的人来说,顶多是嗡嗡叫几声,象没事一样。大家开玩笑地说,这样的人“没人味”;对有的人来说,可就大不一样,折腾得你一宿都别想睡个安稳觉。发现蚊子时,已被咬的挥身是包。起身打蚊子,折腾半天也打不死一个。刚刚躺下,又被咬醒。有的蚊子咬人,还嗡嗡叫几声。要是黑蚊子,连招呼都不打,上口就咬,准让你直流黄水,红肿疼痒好几天。谁挨的咬多,看看蚊帐上留下的斑斑血迹就一目了然了。
   这年中秋节,已是九月中旬,我们的房子还没有竣工,全连仍然住在帐篷里。在北纬52度的小兴安岭上,这个季节早晚温差很大、寒风瑟瑟,是最早触摸西伯利亚寒流的地方,早晚穿着棉袄也不觉得暖和。帐篷外的荒草早已枯萎,帐篷里的小草还顽强地撑着。晚上,虽已没有蚊蝇的打扰,但钻进被窝,才知道什么叫“冰凉冰凉”的感觉,真需要咬紧牙关,拿出一点勇气来。早晨起来,被子上已撒满一层露水珠,更增添了一份凉意。
   八月十五,本来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亲情浓浓,其乐融融。但是,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我们却远离繁华城市、温馨家乡,坚守在在“反修第一线”,想吃一块月饼也成了奢望。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边包饺子,边唠家常,边哼小曲、边赏明月,演绎着新的大家庭、新的大团圆、新的希望。
   八月十五,对于66.3老战士和老知青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习惯了。但对于那些刚刚离开大城市一个多月的小知青来说,离别之苦、想家之痛,毕竟是难以割舍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老话,也许更适合于他们。吃完饺子,全连的节日聚会即告结束。大家陆续散去,回帐篷休息。许多人逸犹未尽,打打闹闹,说笑不断。这时,从女生帐篷里传来一阵阵低回的哭声。原来是哈尔滨知青周新英趴在被窝里掉泪。几个女生围拢过去,想劝慰几句。但适得其反,周新英没劝住,他们几个却一起抱头痛哭起来。这一来,立即引起连锁反应,整个帐篷哭声一片。这边的男生帐篷被这突如其来的“炸庙”声弄惊了,打闹说笑都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女生帐篷也逐渐恢复了平静。
   夜深了,人静了,只有那圆满皎洁的月亮挂在天空,照耀着这寂静的山林和帐篷,把兵团战士送入久违的“梦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8-6-1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回顾,栩栩如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18-6-1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8-6-10 15:46
如今回顾,栩栩如生!

是啊,逝水流年,犹在昨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3-29 1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