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农场章文

香兰篇

  [复制链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1-13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已经进入后知青时代,这样的文章凤毛麟角,很好。作者不单纯转载,有时用了第一人称,加入自己的议论。看来他们如今生活在越南,就更加有意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3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5-11-13 06:29 编辑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1-13 06:10
我们已经进入后知青时代,这样的文章凤毛麟角,很好。作者不单纯转载,有时用了第一人称,加入自己的议论。 ...


他们现在在美国,她老公是美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3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兰篇 (3) 第一个新年——“偷渡”回家
作者:我爹

        69年年底,爸去大兴安岭拉木头,途中还遇到了暴风雪。气温估计在零下40度, 人都快冻僵了。所谓“拉木头”,就是驾驶链轨拖拉机用钢索将已伐下的大松树,从雪厚冰滑的山上拉下来,极其危险。有冰滑翻车的、有被雪掩埋的木墩子将机车油底壳撞破的;弄不好,后面拖着的大松树会飞冲到拖拉机上,机毁人亡......木头拉下山后,堆起来,再用车运走。

        帐篷里烧的是松油木,铺上温度高达35度,铺下则是冻土,冻梨在下面放着一点不化。

        大兴安岭的松树是受保护的,粗的四个人拉手都抱不住。我们只进行间伐,但一般也有半米直径粗。爸用绑腿布连结成圈,套在松树径上,像电工一样,一圈一踩地往上爬,要到20多米才能采到像菠萝一样大的松塔。将松塔放在麻袋里,捆住袋口,用木棒砸,松籽就砸出来了。

        在山上干了一个月,爸没有出安全事故,拉下了许多木头,也采了一麻袋松籽。几个要好的知青们分分,回杭的礼物准备好了。


[我爹解说这张照片时 用了“爸在冰雪封冻的松花江上遥望家乡思念父母”——可怜的18岁孩子]

        1970年春节临近了,人逢佳节倍思亲,在农场辛苦快一年的知青都渴望回家了。但探亲假要二年以后才能享受,当时知青口袋里钱很少,怎么办?当时全国有几百万知青, 共性问题同时爆发,于是一场全国性知青逃票回家探亲的序幕拉开了。

        爸也不例外,和毕**一路东藏西躲地逃到了南京,终于被“逮”住了。铁路老管理员看到我们从“百雀灵”雪花膏盒里拿出藏着的10元钱,心也软了,给我们买了南京到杭州的车票。我们就这样用10元钱混到了杭州。这次经历终生难忘。


[这就是香兰火车站]

        在杭州过了年,仅呆了一个月,爸又踏上了返疆的归途,但是回去是买票的。以后每年有探亲假了,路费也能报,谁也不会再做这种不太光彩的事了......
看照片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65d3df0100mm3o.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3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兰篇(4)——松花江上飘起《三套车》

作者:我爹

        文革期间,文化遭到了史无前列的摧残。小说基本被禁,音乐只有几首反复播放的革命歌曲,电影、广播也只有八个样板戏,以至连不熟悉戏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知青们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劳动回来,连段好好的音乐解解乏都没有,文 化精神生活极其枯燥。

        爸从小喜欢音乐(现在倒不怎么追求了),而且特别喜欢铜簧片吹震和贝司的声音。爸在中学学会了口琴,水平可称一流。在农场,爸到处借手风琴学(由于没自己的琴练,也无老师教,所以基本功没练好,但总算还能拉十多首能蒙人的曲子)。

[这张照片里说明 我爹还曾经有模有样过]

        那个没有文化的时代,每当爸吹起了或拉起了外国名曲或舞曲,大家都会围过来静听,如同在维也纳音乐厅欣赏音乐那样陶醉。宿舍门前,晚霞似火,绿野无边,远山青青,清风席席,琴声伴着旋律在空气中飘荡,有人唱起了《三套车》⋯⋯枯燥的生活在琴声歌声中获得了一点生机和美好,微微弥补了一些失去的精神文化。

        松花江离四分场只有三公里,此段的江面仅有四百多米宽,对面有些小山。冬季江面冰层厚度达半米以上,几十吨的坦克也压不破。爸和毕**经常走过江去玩。

        他的思想大概受他爸爸(曾当过最早的浙江省农办主任)影响,非常前卫。当时就和爸说起只有“包产到户”,才能最大地发挥人的积极性。

        每年的四月中下旬,万物复苏,东北大地冰雪消融,冰层也逐渐地融化解体。某一天,伴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冰排开裂了,碎成无数冰块,在撞击声中如千军万马顺流而下,气势磅礴。等江上完全没有冰了,松花江便又开始通航,时时传来轮船的汽笛声。

        到了夏天,爸和毕**等会去江里游泳。水流急,要过江必须沿45度角顶水而游,即便这样,游到对岸还是要飘下去约1—2公里。朝上游走几公里,再游回来......
看照片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65d3df0100mlxl.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1-13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3 06:36
香兰篇(4)——松花江上飘起《三套车》

作者:我爹

这样陆续发表很好,便于老年人一次看的时间不长,不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3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1-13 07:12
这样陆续发表很好,便于老年人一次看的时间不长,不累。

是的,学习再林兄发的帖,不能太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4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5-11-14 06:16 编辑
革命同志 发表于 2015-11-12 06:56
拜渎佳文!


谢谢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4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兰篇(5)跋涉两天一夜——七年中唯一一场电影
作者:我爹

         在农场近7年,只看过一部外国电影。

        70年代的一个夏天,听说浩良河化肥厂弄了本罗马尼亚故事片《爆炸》(讲的是一艘巴拿马油轮在多瑙河上起火,船上的化肥如果爆炸会毁掉整个城市,外号“火神”的工人吉卡正为女儿举行婚礼,毅然登船救火,开着货轮在远离城市的小岛爆炸)。

        爸与几位好友坐拖拉机34公里到香兰火车站,再坐近50公里火车到浩良河。看完这本露天电影,再坐火车回到香兰站,深更半夜徒步34公里回到四分场时天快亮了。现在想想真是感叹。

        爸开拖拉机耕作,经常是干12小时,休息24小时,三班倒。那时的爸又瘦又脏,满身油污。特别是耙地捞地时,机车后面的泥灰如龙卷风在旋舞,爸的灰脸上只能看见两只眼镜,满嘴吐出的都是泥土。

        麦收季节,麦浪滚滚。爸从清晨3点就得驾驶着联合收获机去收割了(如不抓紧,雨季一到就麻烦了,土地太肥要陷车),直到晚上9时才回。汽车紧跟在收获机旁,拉回一车又一车麦粒。每次回来后,爸还要抖甩半天,才能将衣服和身上的麦芒麦灰弄干净。不过,大忙时节,爸的待遇特好,有西瓜和好菜好饭吃,还给点酒渴。

[麦收前要了解气象]

        收获黄豆时,天已经比较冷了。接着就是拖着四铧犁没完没了的翻地作业,一着要到天寒地冻。有时候还要支援周边的朝鲜族村,帮他们翻地,吃的就更好了。


[联合收割机前]

        爸最看不惯的就是朝鲜族男人经常打女人,还让女人跪在坑上送饭菜,让女人背着小孩在水田地里锄草干活,男人却在踢足球,打扑克.......
看照片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65d3df0100mlz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4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4 06:19
香兰篇(5)跋涉两天一夜——七年中唯一一场电影
作者:我爹

一个车组标准配置6人,但有时只有4人。他上学之后,由于人员不够,我们还干过两大班倒,就是干12小时,休息12小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4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5-11-15 06:49 编辑

香兰篇(6)不搞技术革新是不行的

作者:我爹



        知青与当地的工人不同,有点知识,所以干活比较讲究质量,也喜欢搞点技术革新来提高工效和减轻劳动强度。

        机器播种是个技术活,一般都是每台拖拉机牵引着数台播种机大规模作业。如果你拖拉机开得不直,以后小麦长出来,绿色的苗行弯弯扭扭的,会被人笑话。播黄豆或玉米由于是边起垄边落种,垄沟直不直,马上就看出来了,更马虎不得。

        爸的播种技术虽然排不上前3 位,但也算高手了。给黄豆或玉米除草,一般都是每台拖拉机牵引3台除草机,每台有6米宽,各配一个农工把方向盘,以保证每个犁铧在垄沟里将沟内草除掉,并将土翻培在苗上,如方向盘把偏了就会将苗除掉。

[我爹说:“女知青最喜欢在联合收割机前摆POSE”]

        在小麦地上喷洒除草剂也是大规模的(2.4-D丁酯乳油除大叶草),每次可洒几十米宽。除草剂有香味,有文化的知青知道这气味是致癌的,往往注意戴口罩。

        一台拖拉机牵引数台播种机,除草机等大规模作业,虽效率很高,但地头拐弯比较麻烦,涉及的农工也多,也难以做到精细作业。后来,我们开始引入了可以安装在拖拉机上的液压装置和耕作设备,如液压推土装置、液压犁、液压作埂机、液压播种机,液压除草机......逐步开始单人单机操作,慢慢进入了较现代化的耕作年代。

        而且我们还自己搞了不少技术革新,许多设备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如,爸搞了可防止漏油的拖拉机加油泵、浅翻深耕犁、简易颗粒肥制造机等。拖拉机和农机具的维修保养也都是我们在冬季自己干的。

        的确,知识青年用辛勤的劳动、智慧和知识,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油,还改变了农场的面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并在艰苦的磨炼中成长和成熟起来了......
看照片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65d3df0100mm3v.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0 05: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