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3764|回复: 107

香兰篇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2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5-11-12 05:06 编辑

这是2009年10月1日,一个杭州知青女儿,把他爸爸给她写的在黑龙江省香兰农场下乡的经历发到了网上。很少有子女关心父辈的事情,所以感觉很有意义。
      明天是祖国60周岁生日 (越南没什么气氛)衷心祝愿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在越南可以收到南方卫视 这几天不少国庆题材 今天看到一个节目 采访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一代人
就是我爹娘那一代 他们出生于建国后 “人多力量大”和“毛主席万岁”的五十年代
童年经历了“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灾害
少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度过
而立之年才等来改革开放 从计划经济下的布票粮票走入市场经济的“先富起来”
他们只有一个孩子 因为“计划生育”
当社会进步了 日子终于好起来了 他们同时面临思想文化和各种观念的冲击 不得不努力适应
他们是充满矛盾的一代 是经历过太多挫折的一代 却也牢牢成为了中国稳定发展的基石
在我爹娘这代人身上 有很多美德:本分 踏实 勤劳 节约 执着 而最好的一种 我觉得 是珍惜
今天这个日子 想把早前 我爹突然兴起写给我和D的"Email 连载"贴上日志 虽然没经过他同意(应该会同意吧)
因为那些文字 当时看了 感动了我
那是他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也是我们珍惜生活的原因
愿与更多人分享
他的讲述 从18岁开始——
(文中真实人名被隐去)

香兰篇(1)我们下车 劳改犯上车

        1969年4月14日,爸爸在杭州闸口站告别了奶奶和爸的兄弟及同学,登上了赴黑龙江香兰农场支边的列车。
        站台上告别的哭声和再见的挥手至今还记忆犹新。爸和奶奶约定不哭,但爸知道奶奶的泪水在往肚子里咽.......

[这是许多人将留存一辈子的“赴黑龙江支边光荣证”]

[“光荣证”后是所坐火车的车号 名字是我爹一个农场好友的 不知他怎么弄了来的]
        响应毛主席号召去黑龙江支边的杭州知青(知识青年)有十多万,这列火车载去的是其中的一千多人。我们杭州外国语学校去香兰的仅有爸、毕**、张**和陈**四人,号称“四人帮”,都分在四分场。后来到香兰的还有上海和哈尔滨的知青各一千多人。
        香兰农场原先是劳改农场。当年我们在香兰下火车时,劳改犯被押上火车,搬迁至北安劳改农场。
       农场很大,平均每人要种15公倾地,主要种旱田作物,基本靠机械化耕作。由于地处松花江和汤旺河等交叉的三江平原,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将此地作为水稻基地,生产的香兰大米专供天皇食用。因此,水稻也是要种的。
        我们四人分在最苦的水稻二连。
        但爸只干了几个月,便被抽到机耕队开拖拉机了。爸的师傅姓于,是队长,技术最好。人倒不坏,可脾气极差。爸见他如同耗子见了猫,一点不敢含糊,所以最后也练成了机器耕作的过硬本领。

[我爹和怕人的“大脾气”师傅于怀金]
        春天,用圆盘耙将肥沃的冻土粉碎,播上小麦、黄豆和玉米种;用播种机在水田播上稻谷,然后用作埂机将田埂围起,再将水灌入稻田里。
        夏天,用机器除草,喷药。
        秋天用康拜因收获小麦、黄豆和玉米,但水稻必须人工割下扎捆码成垛;然后用犁大规模翻地。
        冬天用拖拉机拉着大雪撬,将水稻拉回至脱谷场,用机器脱粒;到大兴安岭用拖拉机将木头拉下山;再就是所有拖拉机和机器进行保养和修理.......
        一年四季,没完没了,直到春节前,爸才能背着香兰 大米和黄豆踏上返杭探亲的火车。但在杭州呆上不足一个月,又要返回黑龙江了.....
点击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65d3df0100mm2n.html可以看到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2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兰篇(2)四十年前的今天,爸坐了三天慢车,终于到了香兰。当地人跳“忠字舞”欢迎我们。
        刚到农场时,我们男的50个人睡一间大屋。屋内两边是火炕,一边要睡25人,被子挨着被子,与劳改犯的待遇没有区别。二年以后,我们自己动手,盖起了多幢新房,大家才睡上了各自独立的铁床,几人一间,还装上了火炉。

[自己动手盖房子搞绿化]
        开始,喝水用水要到离住处几百米的井里取水再挑回来,就是冰天雪地也得手摇轱辘从井里打水。后来我们打了20米深的电井,布了自来水管道,才算解决了水的问题。但由于地点没选好,打出来的水含铁量很高,只好天天喝黄水。
        冬天上厕所是最要命的,尿解上就冻,一层层越 来越厚,直到进不了门,大家只好在门外解。大便时,西北风呼呼吹得屁股疼。
        北方人看我们大吃青毛豆、青苞米,认为是大大的浪费,好像吃成熟的黄豆和玉米才合算,骂我们是败家子。后来,他们发现实在好吃,以后吃得比我们都欢了。
        爸在机耕队从学徒到师傅,再到组长,75年初当上了最年轻的队长,机耕队也逐步壮大,到10月份爸去东北林学院读书时,已有大型链轨拖拉机5台,大型胶轮拖拉机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台,大卡车一台,还有许多配套农机具和精加工机床。机械化程度不算太低了。

[我爹是拖拉机手]
        毛主席说“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了吗?”,就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农业大学可就遭了秧。在我们到达香兰时,当时中国最大的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也搬到了香兰农场,分到我们四分场的是作物系和畜牧系。大量的仪器设备没地方放,日晒雨淋。教授们和老师学生也和我们一样可怜,睡大炕。特别是世界著名的黄豆专家王金陵教授也在这儿受苦受难。条件极差,但他毫不气绥,继续坚持科研,培育成功了世界水平的黄豆良种,当时他54岁。我们每天看到他在地里转悠,吃饭时拿着茶缸子来打饭,和我们说话时笑咪咪慢吞吞的。 64岁时,他当上了黑龙江省副省长,分管农业。现在他92岁了,还健在。他是爸最佩服的最乐观的科学家之一。

[东北农学院的师生在农场做试验]
        当时,黑龙江流传着一种马的呼吸道传染病,称马喘病。为了防止传染扩散,畜牧系将省内所有的喘病马都集中在我们四分场,有几百匹。病马依然天天干活,但发病严重时,就枪杀掩埋。我们是不敢吃的,但也有胆大敢吃的。

[骑着“喘病马”依然威风]
        1974年东北农学院又迁至离哈尔滨较近的阿城,直到1978年才全部迁回哈尔滨。“十年浩劫”,学校辗转迁移,流离失所,损失之大已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虽然,我们与老师和学生们相处时间并不太长,但还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点击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65d3df0100mlvy.html看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之韵 发表于 2015-11-12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精彩细致!近半个世纪的情景能这么详细的记录下来,超强的记忆!好文章,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革命同志 发表于 2015-11-12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渎佳文!

点评

谢谢老贝西的点评。  发表于 2015-11-14 06:16
读--你写成“渎”了。  发表于 2015-11-12 09: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5-11-12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来也 发表于 2015-11-12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曾经都经历过,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5-11-1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的后代写知青,更有客观性,准确性!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之韵 发表于 2015-11-12 06:31
文章精彩细致!近半个世纪的情景能这么详细的记录下来,超强的记忆!好文章,拜读了!

谢谢春之韵版主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同志 发表于 2015-11-12 06:56
拜渎佳文!

谢谢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1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5-11-12 07:20
欣赏佳作

谢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4 05: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